APP下载

学者型记者的价值及时代需求

2016-08-11周圆

新闻世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专家

周圆

【摘要】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学者型记者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针对记者的“专家”和“杂家”之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学者型记者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学者型记者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学者型记者;专家;传播效果

一、记者的“专”与“杂”

自现代新闻事业诞生以来,新闻工作内容涉及面广的特点使社会上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成为一名掌握广博知识的“杂家”。1878年2月,王韬在《申报》发表著名的新闻学论著《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提及“报纸应该邀请博古今之士以操其简,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其间或非通才,未免识小而遗大。”[1]这是我国最早对记者知识结构提出的看法,随后逐渐形成了共识。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我们要争取做个杂家,唯其杂,才能在各个方面运用我们的知识,做好报道,写好文章。”[2]

在新闻业界,记者应该是“杂家”的观点也得到著名记者邓拓的认同,“报纸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的,因此,新闻记者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知识的范围越广越好。”[3]在国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学者型记者”概念出现在新闻传播领域。至于何为学者型记者,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认为“专门采访或侧重报道某一特定领域的记者。”“专家记者应对自己负责报道的领域极为熟悉,对新闻事实的分析与判断应具有权威性。专业记者应成为特定领域里的‘专家,以满足各方面读者对报道的深度与广度的需要。”[4]

著名记者范长江认为“记者要用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问题。”[5]对记者的专业性提出了要求和见解。国内外学者和记者多次撰文呼吁培养学者型记者,特别是关于某些特定领域的报道,例如:财经、环境保护、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受众不仅需要媒体报道新闻,还需要他们能够去解释新闻。

笔者认为,“杂家”和“专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新闻传播环境下,二者要求记者的知识结构呈“T”型,即在广泛的知识积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基础上,要对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广博的知识保证记者能够对事件有基本的判断,从而及时发掘其新闻价值,这是成为一个合格记者的前提条件。专业的见解能够满足当今网络传播中受众分布垂直化的需求,使得记者能够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为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内容。

二、传播效果视域下的学者型记者

效果研究一直为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探讨传播效果问题,提出了“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等众多知名理论学说。现将学者型记者置于传播效果研究的视角下,进一步探讨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传播者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要素

在传播效果研究中,拉斯韦尔提出了“5W”模式,将传播过程描绘成一个线性的传播,后来的学者又相继提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新的传播过程模式。在这些模式中,都强调了传播主体在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关键影响。周鸿铎教授认为,“传播者”是核心要素,传播者的素质决定着传播内容的真伪,决定着媒介如何发挥作用,进而影响着受众,影响着传播效果。就传播内容——信息来说,它的真伪同传播者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6]学者型记者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化的行业知识,这些特性能够有效避免新闻传播中有意或无意的虚假信息传播,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此外,学者型记者以逻辑思维为特征,以调查研究为工作方法,并长时间在一些领域进行探究和学习,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和权威。在相关新闻报道中,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从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事件,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使无序的信息得到有效处理,这是信息内容质量的保证,能增加新闻的附加价值,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二)受众层面的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作用于受众的层面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的感知、新闻的接受、新闻影响态度、新闻影响行为等。在不同层面产生的效果,其影响亦是不同的。在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存在着一定的定势,即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及其观点,具有受人的思想意识或观念体系支配的特点。[7]因此当读者在感知到新闻时,定势心理会阻碍其对新闻的接受,倾向于持有固有的保守的认知,导致新闻传播的信息在受众理解时产生误差,进而导致新闻传播效果异化。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学者型记者深耕于某些特定的领域,在该领域已经成为舆论领袖。他们所报道的新闻兼顾新闻的通俗与行业的专业,能够给受众提供深度的信息。这些深度报道能够在信息碎片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进而影响受众对于周围环境的判断,使其重新认识某些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三、学者型记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学者型记者在未来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信息传播大环境、媒介生态环境和读者的信息获取需求等。现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学者型记者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信息传播机制对于信息价值的需求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机制中,信息传播表现为两种极端的传播模式:一是一次性消亡模式,如果信息发布后没有被分享和传播,其信息传播过程已经结束,消失在信息海洋中;二是裂变中的级联传播,信息因其重要性,一经发布则在不同用户之间和用户群体之间多次传播,通过用户关系链条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特别是在用户彼此成为好友并聚集为有机的好友群体时,能够使信息通过“群体关系”以几何级数传播,形成信息流动的新秩序,实现信息的重组和增值。[8]学者型记者能对新闻内容进行解释和增值,更容易实现级联传播,扩大信息的影响力,并在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发挥“把关人”作用。在全民皆记者和信息泛滥的时代,过滤谣言,阻止虚假信息的二次传播,成为媒介公信力的保障,这也是从业者职业独立意识的体现。

(二)满足受众垂直化分布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媒介市场分工更加精细,各个受众群体对于新闻类型的需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并不缺少获取新闻的渠道,缺少的是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渠道。新闻垂直化理所当然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趋势。媒体将新闻内容进行精确的划分,不再追求以往的广泛,而是往深度性方向发展。这就为学者型记者发挥自身所长提供了机遇,学者型记者生产的有深度的内容,能够满足受众垂直化分布格局下,受众深度阅读的需求。

此外,根据长尾效应,在以往的信息传播系统中,大多数的需求会集中在头部,而少部分的需求是个性化和零星的。在传统媒体中,传播者将焦点集中于头部的大多数需求,忽视尾部的少数需求。而随着互联网媒体的深入发展,这部分差异化的、零星的需求将会得到重视。

(三)学术领域对前沿学术成果的需求

学者型记者集记者和学者的特点于一身,一方面有着记者头脑灵活、视野广阔、经历丰富等特点,站在信息和资讯的前沿;另一方面又具有学者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和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能够脱离表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洞察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学者在研究客观事物时容易出现的脱离实际情况、偏面向理论等问题,学者型记者的特性刚好能够弥补不足。

随着新闻教育的发展,会培养出许多高素质的学者型记者。在未来,他们能够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去观察业界的实践,跳出现象去总结传播规律、洞察专业领域的变迁,写出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与报告,成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来源。

(四)学者型记者面临的挑战

首先,学者型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容易沾染“学究气”,在新闻报道中卖弄学问,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丧失了记者对于新闻的敏感性。新闻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理论素养参差不齐,新闻人应该树立受众意识,强调新闻的易读性,便于其在受众间的传播。

此外,学者型记者的需求不断上升,一些高校纷纷提出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财经类院校开始培养财经型专业记者,体育类院校培养体育类专业记者,语言类学校培养国际传播类专业记者。但这个现象背后的矛盾往往被忽视:高校新闻培养体系所培养出来的记者到底是向受众传播专业知识还是传播新闻?无论是什么领域的学者型记者,角色定位应该是一名新闻传播者而不是行业专家。不能过度强调学者型记者的学者身份和专业属性,应该对学者型记者的知识结构有充分的认识。

学者型记者的培养与发展牵涉到社会、行业以及记者自身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从业者自身。信息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记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知识积累的重心和方向,使自己能站在信息变化的前沿,对新事物和新现象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解读。

注释:

[1]王韬.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N].申报,1978-2-19.

[2]叶圣陶.同记者编辑同志谈心[J].编辑学刊,1988(2).

[3]邓拓.中外记者成才经验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邝云妙.当代新闻采访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5]范长江.记者工作随想[J].新闻战线,1979(1).

[6]周鸿铎.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J].现代传播,2004(3).

[7]赵岭梅.受众认知心理现象与新闻传播效果异化[J].学术交流,2005(7).

[8]胡吉明.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机制[J].情报科学,2015(1).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专家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专家频道
专家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