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表现性学习的价值和实践策略
2021-11-08孟小红
孟小红
摘要:表现性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语文表现性学习具有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生态、实现学生能力的多元发展、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提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等价值。语文表现性学习通过标准前置、表现展示、评价改进等教学策略,让学习有方向、看得见、有提升。
关键词:表现性学习;学习方法;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0B-0037-03
表现性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当前,很多课堂教学模式依然以“讲授型”为主,学生简单机械的听记活动充斥课堂,无趣的活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主动建构,才是课堂学习应有的状态。表现性学习倡导“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1],充分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语文课堂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一、表现性学习的内涵
表现性学习是通过在一定情境中的表现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性学习强调情感与认知、内化与外化、表现与分享的统一[2]。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比,表现性学习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并将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他人的评价中不断改进,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表现性学习的课堂尊重儿童爱表现的天性,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把学生自主地学、创新地学作为课堂的中心。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在一个个表现性学习任务中,儿童在完成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同、价值体现、素养提升。
二、语文表现性学习的价值
(一)学生层面
1.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生态
传统的课堂多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样态,再辅以大量的练习以实现对知识的巩固,长期的机械训练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表现性学习顺应儿童“天生爱表现”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表现性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在有趣味的学习活动的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不断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提高了儿童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有效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生态。
2.实现学生能力的多元发展
语文表现性学习任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口头型,如朗读、演讲、解说、课本剧表演等;也有书面型,如撰写研究报告、策划稿、新闻稿、剧本等。学生在完成这样真实而有意义的表现性学习任务中,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观察能力、研究能力等都能得到相应的提升。这与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理念下的学生单一能力的发展相比,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教师层面
1.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
表现性学习的理念是“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通过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使儿童在完成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这与新课改倡导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教师通过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支持与促进,也改变了教学理念。
2.提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
在表现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或者恰当或者不当。这就为教师及时诊断学情,调整下一步学习活动提供了便利。以往的学习活动,由于缺乏学情诊断,仅凭教师的经验进行设计,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表现性学习增强了教师的诊断意识,保证了课堂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习得素养为核心,大大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语文表现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标准前置:让学习有方向
“标准前置”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合理、恰当的方式,依据学生的学情、学习的内容和特点制订评价标准,并将评价标准放置在学习活动之前,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对评价标准一直是不明确的,或者要等学习结束才了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只能在教师一步一步的牵引下,才有可能达成学习目标。毋庸置疑,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
表现性学习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将评价标准通过课堂讨论、集体研讨、学习建议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要达成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学习就不需要教师过多的牵引,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朝目标奔去。“我的心兒怦怦跳”是四上习作八的题目,要求以此为题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先揭示写作题目,再例文引领,最后是写作与讲评。在表现性学习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伊始,就与学生一起探讨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讲述令自己心儿怦怦跳的经历,趁机捕捉学生在讲述过程中最能表现自己心儿怦怦跳的语句,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写明身体的变化,写好心里的想法,就能传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评价标准的前置为学生的表现性学习指明方向,学生在出发之前就清楚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能够随时依据标准,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主性,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表现展示:让学习看得见
表现展示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表现展示的学习方式比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更具优势。第一,学生作为具身体验者参与到学习之中,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第二,学生在表现性学习的过程中,将课堂知识内化,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展现出来,体现了陶行知“做中学”的理念;第三,表现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表现和分享的同时,不断反思、改进自我,获得更佳的学习成果。在“我的心儿怦怦跳”的表现展示中,一位同学拿着自己的习作放在实物投影仪的下面,一边读着自己的作品,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其他同学与其互动,或提出建议,或表示赞许,或提出异议。言语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学生们在表现中,思维得到充分展示;在互动与对话中,思维得到修正与提升。同时,这种积极参与、合作互助的学习行为也是积极情感的体现。展示与互动、碰撞与提升正是表现性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清晰地展现在教师和同学面前的,是具体可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