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仓颉真有四只眼睛吗

2021-11-08米思璇祝天瑞

中华瑰宝 2021年11期
关键词:仓颉黄帝历史

米思璇 祝天瑞

『仓颉造字』是国人皆知的历史,『仓颉四目』也是一个流布甚广的传说。然而,若仓颉确有其人,他又怎么可能有四只眼睛呢?

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将每年的4月20日确定为“联合国中文日”。当年的这一天正好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谷雨,中国古代有谷雨祭祀仓颉的习俗,这个有意的选择是为了纪念黄帝的史官—仓颉,他是中华文字的创始祖。

在国内,有据可考的关于仓颉的遗迹有十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如山东寿光有仓颉墓、仓颉台(藏书台)、仓颉祠、仓颉墓碑、仓颉纪念堂、仓颉双井等;河南濮阳南乐县有仓颉庙,商丘虞城县有仓颉墓等;陕西洛南县元扈山有“仓圣鸟迹碑”,白水县有仓颉庙和鸟迹书碑……

这么多地方有仓颉的遗迹,可见民间对仓颉的崇拜。然而,在这些遗迹中,各地对仓颉身份信息的认定各不相同,说法不一。像其他历史传说一样,在关于仓颉的貌似荒诞不经的记录中往往包含着或多或少的真实历史内核,这就需要研究者们揭开层层面纱寻找蛛丝马迹。正如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所说:“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传说为黄帝史官仓颉所造,这肯定有其史实的素地,需要我们研究分析。”

四目之奇

关于仓颉,常见古籍中的记载有十来条,这些材料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都极为简略,少则四五字,多则十五六字;二是内容基本一样,应该是互相转录所致。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有两条:一是西汉刘安编《淮南子·本经训》中的“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二是东汉王充著《论衡·骨相》中的“仓颉四目,为黄帝史”。

“天雨粟,鬼夜哭”无疑是类似于神话传说的夸张之词,一般人不会当真。“为黄帝史”虽然也带有传说性质,但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是没问题的,因为最早期的文字确实与巫史合一的人物(即后来的史官)有关。“黄帝”所指的时代虽然难以确知,但它所指的那个历史时间段无疑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对这些的理解一般出不了偏差,唯独对“仓颉四目”这四个字应该如何理解,需要考究。

从古书上特别是今天所见的多个仓颉庙的塑像上可以看到,古人和今人都将“四目”二字如实地理解并塑为坐像特征,如陕西白水县史官镇仓颉庙中的仓颉像图,又如明弘治年间《历代古人像赞》中的仓颉像,为明显的四目形象。无论是只看图片还是直接观看坐像,“四目”都易引起视觉上的不适,甚至略有眩晕和不悦之感。看到仓颉塑像或图片的人,可能会有疑问:作为对中国文字的创造做出过“惊天地泣鬼神”贡献的圣人,怎么会有“四只眼睛”呢?

上古文献中确实有关于“四目”的记载。《山海经》记载了古代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神兽奇鸟比比皆是,如九头蛇、人面兽、三足乌,出现一目、三目、四目甚至六目的兽类也不足为奇。相传古代有一类逐疫驱鬼之神叫方相氏,一般身着玄衣朱裳,头戴“黄金四目”,即“魌头”,是一种极为丑恶的面具,手持舞器举行驱傩仪式,他们通常扮作四目的丑陋形象以达到恐吓的目的。这些记载反映出远古时代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最古朴的认识和最活跃的想象。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商代大型祭祀坑,在出土的大型青銅立人、青铜人面具等文物中,青铜人像上呈圆筒状前伸的眼睛最为奇特。这种超现实的造型极大地增强了该造像的神秘静穆、威严正大之气,给人以强烈的威慑感。

虽然上述形象不可能真实存在,但在没有望远镜的远古时期,为了表现所谓“千里眼”的神异能力,这样夸张的双眼不失为一种直观的体现,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与《山海经》所记载的各种奇特的人物形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在视觉上虽极为突兀,但联想到今人拿着望远镜的形象也不难理解。不过,学者们还是认为它既非单纯的“人面像”,也非纯粹的“兽面具”,而是一种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

四目之解

古人倾向于将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有可靠历史记载之前)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视为圣人,虽然这些人未必就是文献中所说的某个名字所代表的那个人,但都可以将其看作历史人物,起码可以把他们当作历史上应该存在过的、对某事件起过重要作用的某个或某类人的代指。如《吕氏春秋·君守》所记载的“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都可以作如是理解。因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一定有一个或一群人为之做出贡献,使某件事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那时,或因还未出现文字,或因缺乏及时记录,或因无法查考,或因湮没无闻而找不到“那个人”,后人只好将创始之功付与某个真实的或编造的人物。

出于对圣人的敬仰膜拜或为追求传播效果而有意无意的拔高,古文献中常常用夸张的语言和异于常人的形貌特征来描述圣人,以突出其特异的才能,以至于有些人物人神难辨。这都可以理解,但也不能完全走入神话领域。

那么,创造汉字的历史人物仓颉被塑造成“四目”这种特异形象,究竟是文献的错讹,还是后世过于机械地理解古人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引起的误解?

仓颉形象中的“四目”可理解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突显其视觉的敏锐,以夸张的手法表述其足以察秋毫之末、举目以常人难及之遥的能力。《尚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中的“明四目,达四聪”,唐代孔颖达疏云:“明四方之目,使为己远视四方也。达四方之聪,使为己远听闻四方也。”舜前往尧的太庙,和四方诸侯谋划政事,大开明堂四门宣布政教,使四方之人看得明白,听得清楚。这里的“四目”用来表示视力达到的范围之广。仓颉“四目”若理解为“明四方之目”,似乎更合情合理。

汉语的表达方式非常丰富灵活,如果人们对每一句话的表述都当真,恐怕语言就会变得呆滞和失去活力,甚至产生错误理解。人们今天还常用“三头六臂”来表现人的本领神通广大,用“虎背熊腰”形容人的身体魁梧强壮,如果真理解成有三个头六只臂,或者真画出虎的背、熊的腰的人,一定会贻笑大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日教材中或仓颉庙里可见的“仓颉四目”形象是后人在机械地理解古代文本时所产生的一种误解,其塑像中对眼睛这个器官的夸张表现实际上是对仓颉能力的机械体现。

米思璇,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祝天瑞,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

猜你喜欢

仓颉黄帝历史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谈仓颉文化在洛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结绳记事
说仓颉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字圣仓颉“走进”维也纳联合国城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