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与丝国
2021-11-08
中华瑰宝 2021年11期
公元前后两个世纪,东方的大汉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双峰并立,二者对彼此的了解经由出使与贸易两条途径建构起最初的印象。其中,贸易的主体正是产自中国的特殊物品—丝绸。
丝绸和茶叶一样,都是属于中国的独特创造。中国的制丝史自新石器时期即已开始,先民经过不断尝试,很早就摸索出栽桑养蚕的经验,以及一套包含缫丝、织造、染色、印花、整理等工艺步骤在内的制丝流程。通过这一流程,即可从蚕茧中抽取素丝,制成细腻柔软、绮丽多彩的纱、绢、绮、锦、罗等布料,从而用以制作服饰等。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奇秀庄严的陵阳公样,金彩交辉的织金妆花……丰富的品种花色,交织成了历代繁荣的丝绸生产与贸易盛景,以及中国人的审美哲学。
鉴于上述情况,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对中国的称谓一度使用拉丁文“seres”(赛里斯)一词,本义为“有关丝的”,以代指“丝国”。1世纪的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這样写道:“赛里斯人以出产羊毛闻名,这种羊毛生于树叶上……靠着如此复杂的劳动,靠着如此长距离的谋求,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穿上透明的衣衫,耀眼于公众场合。”可以看出,尽管罗马人对丝的来源认识还很不充分,但两地之间的丝绸贸易已十分频繁。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就这样与丝紧密联结在一起。
罗马人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催生了自汉代而起的丝绸贸易在东西方之间盛行,自此绵延十数个世纪。通过中亚和西亚商人之媒介,携带宝石、珍珠的罗马商人,从中国换取大量绸、绫、缎、绢等丝织品,以及茶叶、瓷器等特产。与此同时,中国商人也在这条贸易通道上进行着互通有无。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形象地将此条贸易之路概称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很快被学界和大众所接受。漫漫丝路,早已超越了商业贸易的基本功用,成为东西方文化交往、文明交融的生动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