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21-11-08潘春梅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9期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改革

潘春梅

摘 要: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校企双元的角度进行“三教”改革,校企共建“双向双融通”机制,構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以行动为导向的教材编写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环境,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关键词: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三教”改革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参与学校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然而,校企合作的现状是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和教材编写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注重“教”与“学”,淡化了“做”,即使有“做”,这种“做”也是脱离企业实际工作场景的;二是学校的“教”与企业的“做”相互脱离;三是“教”的主体——教师,大多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四是“教”的载体——教材,没有以行动为导向;五是“学”的主体——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近年,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现状

(一)教学中的“做”往往是单一的或是脱离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

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行校企合作,但这种合作只是简单地将企业生产设备搬进了学校实训室,学生的操作技能在这种虚拟的工作场景中难以得到提高,而高职人才应具备的技术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应在实际工作中获得。

(二)“做”的载体——教学设备滞后于企业生产设备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而实践的基础就是设备。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与企业不匹配,甚至有些是企业已经淘汰的设备。即使有些企业赠送了新设备或学校自行购买了新设备,满足了一时的需求,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设备却没有同步更新;即便有学校同步更新了设备,但数量有限,学生实践仍得不到满足。

(三)学校的“教”落后于企业的技术发展

职业教育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学生的技能落后于企业的技术发展,企业对新入职的学生需要进行再培训。有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进行得比较深入,从人才培养方案到教学设计,企业都参与了论证与设计,学生的技能与企业发展暂时同步。但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校企合作更新不及时,导致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学校的教育最终仍旧落后于企业的技术发展。

(四)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做”,与专业能力需求不一致

校企合作企业虽然为学校提供了实习基地,但企业考虑到经济利益,提供的实习岗位大多是劳动性岗位,很少提供技术性岗位,甚至有些岗位是企业为了解决用工急需而设置的,与学生学习的专业不符。这就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专业技能很难得到提升,甚至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厌烦心理,实习成了有形式、无实质的摆设。

(五)“教”的主体——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不够

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但目前高职院校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学校聘用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师,他们的实践经验虽然丰富,但缺乏教学经验。学校每年派教师进入企业实践,但这种实践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并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一员。

(六)“教”的载体——教材,没有以行动为导向,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技术应用能力

专业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而教材是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生产实践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知识的总结。然而,高职教材最初从本科教材的简化到形式上的项目化,大多没有以行动为导向,没有技能培养项目,没有突出职业能力。合作企业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仅提供项目载体,大多没有参与教材编写,教师也没有深入企业调研,最后编写的教材只是把理论与实践简单叠加起来,没有真正体现出专业知识随着技能项目走。

(七)“学”的主体——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生源多样化,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弱,没有学习动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职业定位认识不清晰,习惯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探究意识不强。他们大多认为高职教育以技能为主,喜欢动手实践,不喜欢长时间听教师讲课,专注力差,静不下心。

二、解决方法

针对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现状,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进行“三教”改革。“三教”改革的突破口是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合作。

在多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了西继迅达(许昌)电梯学院,并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了双主体办学,促进了校企互融。

(一)依据标准体系,实施双基地培养

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标准,教学过程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开展,采用校内授课、校内单一技能实训、企业综合训练、企业岗位训练等多种教学形式。在企业实训期间,双方协定给每个学生指派一名企业师傅,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工作,解决了教学设备与企业不同步、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不同步的问题,缩短了学与用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减少了企业二次培训的费用。

(二)校企联合培养“教”的主体——双导师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派教师到企业顶岗,企业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任务,建立了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双融通”机制。校企双方约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安排教学过程,实施双导师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多方评价等方面的机制并分工。合作期间,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指导学生技能训练。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条件,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使双方真正成为“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师傅”。

(三)校企联合开发以“做”为主的教材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应有以行动为导向的教材,教材要打破学科体系和知识本位的束缚,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依据行业标准,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了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和生产实际的系统化教材,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其中,并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以项目为载体,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以技能为主体,理论随技能项目走。

(四)校企共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与企业根据岗位能力,分析学生该学什么,教师如何教,商定学校教师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再探究性地去“做”,教师在课堂上解决重难点并点评学生活动。企业导师在实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结语

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校企双元“三教”改革,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双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研究教学方法。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企业针对试点专业,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了良好的“双主体”长效育人机制和“双主体”育人环境,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了优秀的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莉,吕文浩,郝雪.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2]张宏,拜存有,杨波.“引企入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青年,2018(4).

[3]张焕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4]顾成瑾.“教学做合一”思想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生活教育,2015(19).

[5]郭谭娜,刘青宜,任永祥,等.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资讯,2019(18).

责编:文 竹

猜你喜欢

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机修钳工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与实践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提高钳工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