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绥德县大理河分洪隧洞工程地质方案比较

2021-11-08张向伟

陕西水利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分洪抗力洞室

张向伟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陕西 咸阳 712000)

1 工程概况

榆林市“7.26”灾后重建项目绥德县城大理河分洪隧洞工程地处绥德县城。分洪洞工程由分洪隧洞、进口分洪闸及出口控制闸、拦河低坝、堤防等组成。分洪目的是将大理河洪水向无定河分流,减轻绥德县城主城区大理河的防洪压力。分洪隧洞建筑物级别为1 级。

分洪洞进口位于张家砭镇马家洼村,出口位于名州镇芋则沟村。规划两种方案进行比较:方案一采用双排隧洞,分洪最大流量为1120 m3/s;方案二采用单排隧洞,分洪最大流量为800 m3/s。方案一设计双洞间距30 m,1#、2#隧洞洞线长分别为4.65 km、4.73 km。分洪隧洞采用圆拱直墙形,1#隧洞洞底宽10 m,洞高10.5 m,比降3‰;2# 隧洞兼顾县城交通隧道功能,洞底宽13.5 m,洞高8.55 m,比降3‰;单洞设计泄洪流量560 m3/s,双洞总的设计泄洪流量为1120 m3/s,分洪隧洞为低流速无压明流隧洞;方案二分洪隧洞采用单排隧洞布置,城门洞型,洞底宽13.5 m,洞高11.05 m,比降3‰;设计过洪流量800 m3/s,为低流速无压明流隧洞,隧洞进口高程815 m,进、出口均布置分洪控制闸,宽15 m,渐变至隧洞。

2 工程地质概况

2.1 区域概况

工程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中朝准台地(Ⅰ)鄂尔多斯台坳(Ⅰ3),被坳缘褶皱束环绕。中部出露中生界,边缘为古生界,褶皱和断裂稀少,未见岩浆侵入活动。总体上看,本单元为一大型向斜构造。长轴走向近南北,两翼不对称,西翼倾角3°~10°,东翼宽缓,倾角1°左右。勘察区处于褶皱核心部位。区内断裂见于台凹边缘,以正断层和平移断层为主。区内为一套巨厚的中生界河湖相岩系。地层产状总体倾向为SW220°~NW355°之间,以NWW 为主,倾角1°~5°,局部产状多变。本区境内历史记载未发生过破坏性强的地震。根据1:100 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工程区位于绥德县张家砭镇和名州镇,工程区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工程区属构造相对稳定区。

2.2 地质概况

2.2.1 分洪隧洞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地貌单元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以长斜梁和短梁为主,其上断续分布有浑圆小峁。梁峁坡面宽50 m~150 m,谷坡角40°~50°。地势总体趋势是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步降低,河谷、沟壑发育,地形起伏大。

根据勘探资料,沿黄土丘陵沟壑区上部为土层,下部为基岩,土层厚度最大为121 m,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Q3eol)黄土主要出露于梁峁顶部,厚度20 m~30 m,第四系中更新统风积(Q2eol)黄土状壤土,沿线均有出露,最大厚度约90 m。河谷主要以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Q4al)为主。基岩主要为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T3h)砂岩及泥质粉砂岩。沿线地质调查,未发现断层,构造以裂隙为主,隧洞进口段基岩产状255°∠4°,裂隙发育两组,L1产状15°∠76°,剪裂隙,裂面粗糙,闭合,裂面见锈黄色渲染,间距0.6 m~1.0 m,延伸长度大于7 m;L2产状112°∠73°,剪裂隙,裂面粗糙,闭合,裂面见锈黄色渲染,间距0.5 m~1.0 m,延伸长度大于5 m。

2.2.2 分洪隧洞围岩分类

(1)方案一分洪隧洞围岩分类

方案一设计双洞,1#隧洞洞线长4.65 km,2#隧洞洞线长4.73 km。

根据围岩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结构面状态、地下水、主要结构面五项因素之和的总评分,1#隧洞围岩分类简述如下:桩号0+000 m~0+200 m,洞顶及洞壁岩性为黄土、强~弱风化砂岩、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岩体破碎,弱风化岩体较完整,弱风化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52.9 MPa,弱风化泥质粉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57.2 MPa。洞室围岩属Ⅴ类,建议单位弹性抗力系数K0=0 MPa/cm,坚固系数f=0.4~0.5,洞底位于地下水以下。桩号0+200 m~0+912.2 m、2+058.4 m~2+466.9 m、3+626.3 m~3+796.6 m、4+556.4 m~4+582.7 m,洞室岩性为弱风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岩体较完整。弱风化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52.9 MPa,弱风化泥质粉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57.2 MPa,洞室围岩属Ⅳ类,建议弱风化砂岩单位弹性抗力系数K0=4.0 MPa/cm,坚固系数f=2.0,变形模量E=3.0 GPa;弱风化泥质粉砂岩单位弹性抗力系数K0=3.5 MPa/cm,坚固系数f=1.8,变形模量E=2.5GPa。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预测有渗水或线状流水。桩号0+912.2 m~2+058.4 m、0+912.2 m~2+058.m4、9、2+466.9 m~3+626.3 m、3+796.6 m~4+556.4 m,洞室岩性为微风化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岩体较完整。微风化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65.6 MPa,微风化泥质粉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59.1 MPa。洞室围岩属Ⅲ类,建议微风化砂岩弹性抗力系数K0=11.0 MPa/cm,坚固系数f=4.0,变形模量E=8.5 GPa;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弹性抗力系数K0=8.0 MPa/cm,坚固系数f=3.5,变形模量E=7.0 GPa。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预测有渗水或线状流水。桩号4+582.7 m~4+647.1 m,岩性为填土及砂壤土、卵石,本段建议明挖通过,施工应排水。

2#隧洞围岩分类简述如下:桩号0+000 m~0+236.8 m,洞顶及洞壁岩性、黄土、强风化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岩体破碎,弱风化岩体较完整。建议单位弹性抗力系数K0=0 MPa/cm,坚固系数f=0.4~0.5,洞室位于地下水以下。桩号0+236.8 m~0+978.3 m、2+175.5 m~2+251.2 m、4+655.8 m~4+680 m,洞室岩性为弱风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岩体较完整。弱风化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52.9 MPa,弱风化泥质粉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57.2 MPa。室围岩属Ⅳ类,建议弱风化砂岩单位弹性抗力系数K0=4.0 MPa/cm,坚固系数f=2.0,变形模量E=3.0 GPa;弱风化泥质粉砂岩单位弹性抗力系数K0=3.5 MPa/cm,坚固系数f=1.8,变形模量E=2.5 GPa。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预测有渗水或线状流水。桩号0+978.3 m~2+175.5 m、2+251.2 m~4+655.8 m,洞室岩性为微风化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岩体较完整。微风化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65.6 MPa,微风化泥质粉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59.1 MPa。洞室围岩属Ⅲ类,建议微风化砂岩弹性抗力系数K0=11.0 MPa/cm,坚固系数f=4.0,变形模量E=8.5 GPa;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弹性抗力系数K0=8.0 MPa/cm,坚固系数f=3.5,变形模量E=7.0 GPa。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预测有渗水或线状流水。桩号4+680 m~4+726.6 m,岩性为砂壤土、泥质粉砂岩,本段建议明挖通过,施工应排水。

(2)方案二分洪隧洞围岩分类

方案二分洪隧洞围岩分类简述如下:桩号0+000 m~0+250 m,洞顶及洞壁岩性为砂壤土、黄土、黄土状壤土、强~弱风化砂岩、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岩体破碎,弱风化岩体较完整。洞室围岩属Ⅴ类,建议黄土单位弹抗力系数K0=0 MPa/cm,坚固系数f=0.4~0.5,黄土状壤土单位弹抗力系数K0=0 MPa/cm,坚固系数f=0.5~0.6;洞室大部分位于地下水以下。桩号0+250 m~0+997.8 m、2+172.4 m~2+257.9 m、3+752.1 m~3+808.5 m、4+650 m~4+676.9 m,室围岩属Ⅳ类,洞室岩性为弱风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岩体较完整。弱风化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52.9 MPa,弱风化泥质粉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57.2 MPa。建议弱风化砂岩单位弹性抗力系数K0=4.0 MPa/cm,坚固系数f=2.0,变形模量E=3.0 GPa;弱风化泥质粉砂岩单位弹性抗力系数K0=3.5 MPa/cm,坚固系数f=1.8,变形模量E=2.5GPa。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预测有渗水或线状流水。桩号0+997.8 m~2+172.4 m、2+257.9 m~3+752.1 m、3+808.5 m~4+650 m,洞室围岩属Ⅲ类,洞室岩性为微风化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岩体较完整。微风化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65.6 MPa,微风化泥质粉砂岩饱和抗压强度Rb=59.1 MPa。建议微风化砂岩弹性抗力系数K0=11.0MPa/cm,坚固系数f=4.0,变形模量E=8.5GPa;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弹性抗力系数K0=8.0 MPa/cm,坚固系数f=3.5,变形模量E=7.0GPa。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预测有渗水或线状流水。桩号4+676.9 m~4+726.6 m,岩性为填土及砂壤土,本段建议明挖通过,施工应排水。

3 方案比较

3.1 围岩稳定问题

方案一1#隧洞Ⅲ类围岩长3065.4 m,占总长66%;Ⅳ类长1317.1 m,占总长28.3%;Ⅴ类长200 m,占总长4.3%;明挖段长64.4 m,占总长1.4%。方案一2#隧洞Ⅲ类围岩长3601.8 m,占总长76.2%;Ⅳ类长841.1 m,占总长17.8%;Ⅴ类长236.8 m,占总长5.0%;明挖段长46.6 m,占总长1.0%。方案二隧洞Ⅲ围岩类长3510.3 m,占总长74.3%;Ⅳ类长916.6 m,占总长19.4%;Ⅴ类长250 m,占总长5.3%;明挖段长49.7 m,占总长1.1%。

3.2 洞室涌水问题

洞室均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预测洞室有滴水或线型流水现象,在穿越黄家砭沟(雕山村)时,地表有流水,预测有涌水现象,应做好排水工作。

3.3 软岩变形问题

根据钻孔揭示,洞室穿越三叠系砂岩及泥质粉砂岩。洞室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岩体处于饱和状态,洞室开挖时,泥质粉砂岩脱水后有崩解现象,对洞室的稳定影响较大,洞室开挖时需及时喷护衬砌。

3.4 有害气体

隧洞穿越地层为三叠系砂岩、泥质粉砂岩,未见煤层及碳质页岩等可生成、储存有害气体的地层,因此初步判定分洪隧洞无有害气体。

3.5 方案比较

分洪隧洞两方案工程地质条件对比见表1。

表1 分洪隧洞工程地质条件比较表

4 结语

根据比较分析,方案一2#隧洞和方案二隧洞工程地质条件优于方案一1#隧洞,方案一2#隧洞略优于方案二隧洞。总体来看,方案二(一条隧洞)优于方案一(两条隧洞),地质建议选择方案二做为推荐洞线。Ⅲ类围岩洞室局部稳定性差,洞室开挖后应喷混凝土、系统锚杆加钢筋网。Ⅳ、Ⅴ围岩洞室开挖后应及时喷混凝土、系统锚杆加钢筋网,刚性支护,并浇筑混凝土衬砌。

猜你喜欢

分洪抗力洞室
基于爆破等效荷载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合理间距分析
碾压砼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问题探讨
水工模型试验对湄潭县城分洪方案的优化与改进
关于隧洞围岩破坏特征的连续-离散耦合分析
2020年鄱阳湖区单退圩堤运用效果分析及湖区防洪治理思考
地下洞室自稳性的尺寸效应研究
引信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制造误差对抗力的影响
分洪河道洪水调度模式研究
大规模压气储能洞室稳定性和洞周应变分析
重力坝双滑面稳定可靠度方法以及抗力角的取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