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中心视角下宁波未来社区建设的启示
2021-11-08浙江万里学院刘心一方小芳
浙江万里学院 刘心一,方小芳
近年来,各省市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和未来社区的发展,依托高科技的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管理无疑会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不少便利。然而,高度化网络管理的社区在人文关怀方面会有所欠缺,不利于促进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紧急事件的解决往往靠的是邻居们施以援手,此外,与邻里的关系不融洽直接影响到心情和生活质量。
浙江省于2019年发布的《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未来社区应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包括未来邻里等九大场景,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1]。2021年,宁波有十个社区入选未来社区创建名单。在此背景下,探索建设宁波新型邻里中心对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建立情感联结和增强归属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邻里中心概念形成及发展
19世纪80年代,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社会学家提出社区生命共同体,即社区不仅有完善的服务设施,还从心理和情感上延伸出认同与归属感[2]。20世纪20年代,市区内私家车过多而威胁到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安全,故催生出邻里单位的思想。Clarence Perry提出将居民以住宅为单位,以小学为中心向外辐射,并配置教堂、图书馆和商店等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从而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成熟,以Andres Duany为代表的学者于80年代发起新城市主义运动,倡导多元开放和邻里复兴,表现为临近社区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共享小学、大型购物中心等设施[3]。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意识到邻里中心不只是物质方面的设施建造,更重要的在于其精神方面的联结作用。
二、宁波社区邻里中心问卷调查
(一)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91.82%。其中女137例(67.82%),男65例(32.18%);在当前社区居住时间超过5年者93例占46.06%。不足一年者占15.12%;从事的职业中,教育医疗行业、建筑制造业和自由职业者的比例最高,分别占30.20%、14.85%和13.8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社区居民的一般人口学特征(N=202)
(二)社区文化活动参与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有超过70%(142例)的居民曾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其中参与亲子活动或青少年活动(76例)、文艺表演或排练(68例)、社区讲座(50例)和体育活动或棋牌活动(48例)的居民居多。具体数据见表2。而社区活动参与度低有较多的影响因素,最大的原因(45.54%)是生活工作繁忙导致没有参与,其次分别是活动宣传力度不足、社区邻里交往不够和活动形式太少。具体见表3。
表2 社区活动参与情况(N=202)
表3 社区活动参与度的影响因素(N=202)
如图1所示,32%的居民认为所在社区提供的活动场所完全满足自身需求;52%的居民表示虽然社区活动场所稍有不足,但能从社区外部获得满足;也有16%的居民认为社区还需增设篮球场、老年活动室等基本活动场地。调查同时发现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意向较强烈,超过99%(200例)的居民受访者希望社区能够举办各类活动。其中,面向成人的活动中最受欢迎的前三类是公益活动类(如志愿服务)、兴趣爱好类、文体竞技活动类;面向儿童的活动都较受欢迎,包括但不限于朗诵、表演、棋类和球类。具体见表4。
表4 社区活动参与意向(N=202)
图1 社区设立的活动场所能否满足需求
(三)社区建设优点及不足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居民对居住环境和治安、物业服务及配套设施的满意度较高,普遍存在停车位不足、公共设施破坏严重和邻里交流少等问题,其中37%的受访者表示极少或从未与邻居交流,38%的居民大概在一个月内会有数次机会,仅有25%的居民与邻居保持每天交流。具体数据见表5和图2。
图2 邻里交流频率
表5 社区建设(N=202)
(四)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5%的居民愿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有37%的居民表示视情况而定。具体见图3。
图3 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
三、宁波邻里中心建设的路径思考
宁波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东部沿海开放城市,也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因此宁波社区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地方性。一是江南水乡河流众多,以三江口(甬江、奉化江、姚江交汇处)为中心向外辐射,“水”无疑是宁波的居住特色之一;二是宁波外来人口多,宁波市人口发展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总人口已经达到9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571万人,外来暂住人口为394万人;三是城市悠久的发展史和各时期不同审美和政策造成同一片区的住宅类型和风格混杂;四是城市规模较小,公共交通较便捷,但逐年递增的私家车使用率也造成停车压力。因此,宁波在进行邻里中心建设时需充分考虑地方特性,探索邻里中心的本土化路径。
(一)硬件建设
邻里中心应该涵盖基础配套设施和文化活动场地为邻里交往提供场所。调研中发现目前不少社区存在社区活动场所不足、公共设施损坏或破坏严重、停车位不够等问题,这些都是阻碍邻里中心发展的客观原因。一,补充缺失的基础设施,优化升级现有不良设施。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早出晚归,社区公共设施的主要使用者是老人和儿童,因此社区公共设施可有一定程度的倾斜,比如老年活动室、儿童游乐设施、医疗服务中心等。二,充分利用屋顶、空置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进行改造,避免资源浪费。比如临近社区之间共享停车位、运动场和公园,或是在住宅楼顶改建空中花园或蔬果基地。在保证邻里中心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三,在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上结合主要人群需求和社区特质提供个性化设施。比如儿童友好型社区提供安全且丰富多彩的儿童活动中心,并为家长提供休息室;年轻人为主的社区可设置健身房、网吧和兴趣社团。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活动场所,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二)软件建设
邻里中心不仅包括及日常配套设施和活动场所等物质层面的建设,更要注重邻里关系、人际社交、归属感等精神层面的需求。调研中发现宁波社区普遍存在邻里交流少、社区活动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对社区邻里关系网络的构建、良好社区环境的建设都有不利影响。(1)社区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并做好前期宣传和后期反馈工作。由于居民们在年龄、时间安排和爱好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活动确定前就要进行实地调研,多多听取居民意见。通过网络社群、短视频等方式加强宣传,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活动,形成较强的人际黏性。在活动结束后制作成相片集或短视频分享给参与者,激发大家的积极性。(2)招募志愿者为居民提供长久稳定且高质量的服务,提高社区自治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一方面通过社区垃圾分类轮岗、社区花园共建、假期托班义工等多种方式激发居民主动爱护社区的热情,增强为邻里服务的意识。同时,也要配合一些福利机制给予激励,比如设置志愿者积分制度,参与度越高的居民可以用积分兑换物品或服务,从而形成正循环。(3)避免同质化,打造独具社区特色的活动。不拘泥于现有的活动形式,加强与各社会团体、高校工作者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想法,创造性地开展更多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
四、总结
新型未来社区邻里中心应坚持以人为本,为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提供更紧密的情感联结。通过对比国内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邻里中心,提炼出邻里中心的便捷性、主题化、开放性和互助性几大优点和特色。
着重对宁波市区居民的居住、社区参与等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借鉴邻里中心成功案例并对宁波未来社区今后发展提出建议,改善邻里关系和增强居民归属感,塑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更好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