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的 临床效果体会

2021-11-08张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0期
关键词:库巴缬沙坦心肌细胞

张进

(扬州洪泉医院,江苏 江都 225200)

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患者心肌结构、心肌代谢存在异常,会降低整体心脏功能。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死于确诊后5年内者占比超过50%[1],因此临床十分关注如何将心力衰竭预后改善,减少死亡风险。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防治心力衰竭的重点逐渐转变,以往为将短期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如今为将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激活纠正以将心室重构延缓。治疗心力衰竭公认的“金三角”为醛固酮受体、ACEI及β受体阻滞剂,资料称可提高生存率,但5年死亡率无明显变化[2]。沙库巴曲缬沙坦为防治急性心肌梗后心力衰竭的新药,属于神经激素抑制剂,研究证实其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优于ACEI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心力衰竭再入院风险[3]。现纳入患者50例,将沙库巴曲缬沙坦的防治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与临床AMI诊断标准相符,且经心电图与胸痛症状确诊;②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不超过40%;③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力衰竭由其他心脏疾病引起如肺源性或瓣膜性心脏病及扩张型心肌病等;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呼吸系统疾病者;③不耐受本研究用药或对其过敏者;④血钾在5.5mmol/L以上者;⑤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本研究符合伦理学原则。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为50~78岁,平均(63.5±5.9)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7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51~79岁,平均(64.2±5.3)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7例,Ⅲ级12例,Ⅳ级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调脂、抗血小板及抗心力衰竭等。对照组基于此给予10mg/次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国药准字H32026567)口服,每天1次,结合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剂量,但要控制在10mg/次、2次/d。观察组口服50mg/次沙库巴曲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90002),每天2次,而后结合患者耐受程度与血压逐渐将剂量增加至200mg/d的维持剂量,每天2次。若观察组入组前有ACEI、ARB规律用药史则要停药至少36h后方可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开展药物洗脱。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应用多普勒超声对两组心功能进行评估,主要测量指标为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LVEDD/LVESD),并将LVEF测算出来。对两组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予以测量,开展6min步行实验(6MWT),并利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MLHFQ)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越高代表越差;统计两组治疗期间心力衰竭再住院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均低于治疗前,LVEF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D、LVES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LVEDD(mm) LVESD(mm) LVE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25) 59.6±6.2 53.6±4.2 45.9±5.6 42.3±4.1 35.2±4.1 44.1±5.2观察组(n=25) 59.1±6.0 52.4±4.5 46.2±5.8 41.9±4.3 34.8±4.2 49.3±4.5 t 0.290 0.975 0.186 0.337 0.341 3.781 P 0.773 0.335 0.853 0.738 0.735 0.000

2.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水平与MLHF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MWT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MLHFQ评分6MW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s)

组别 NT-proBNP(ng/L) 6MWT(m) MLHFQ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25) 1482.6±284.8 682.7±72.6 208.5±24.9 298.6±30.2 24.2±6.7 18.8±3.2观察组(n=25) 1501.7±296.9 400.1±58.5 210.7±26.3 352.9±27.0 24.8±6.1 14.6±2.5 t 0.232 15.155 0.304 6.702 0.331 5.171 P 0.817 0.000 0.763 0.000 0.742 0.000

2.3 两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比较

对照组9例因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为36.0%;观察组3例,发生率为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逐渐流行,增加心血管病发病人数。目前推测我国约有1100万冠心病患者,在城乡居民总死因中心血管病位列首位,城市死亡率为43.56%,农村为45.91%[4]。治疗AMI的关键在于抗栓与再灌注治疗,可将患者生命极大限度挽回。AMI发生后机体出现心室重构,且心肌细胞处于坏死状态,易引发心力衰竭,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研究称相较于无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合并心肌梗死者心力衰竭发生风险更高,症状明显者累积发生率为31.4%,症状隐匿者为17.7%[5]。大量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诱因复杂[6-7],其中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过度与心室病理性重构为主要因素,二者互相作用导致心肌损伤加重,特别是过度激活交感神经系统(SNS)与RAAS系统会持续损伤心肌细胞,此为心力衰竭进展的病理基础。心肌梗死刚发生时丢失的心肌细胞数量多,减少心输出量并削弱心肌收缩力,代偿性激活RAAS并提高SNS兴奋性,增加心输出量后保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短期内有利;但上述病理状态持续存在则会导致心肌损伤加重,引起心力衰竭或导致疾病进展。因此治疗AMI后心力衰竭不仅要将RAAS、SNS阻断,还要调节血液循环中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此为关键点。

研究称沙库巴曲缬沙坦可对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予以有效预防,保护AMI后心脏功能,将生存率提升[8],故而其临床症状改善作用于心室重构抑制作用优良。具体作用机制为该药物可将循环中利钠肽系统(NPs)水平提升,减轻血流动力学障碍,将心脏负荷减轻,对心室扩张与室壁张力进行抑制,促使心肌收缩更加协调,避免心肌梗死后病情延展;同时还可发挥减少成纤维细胞增生、将合成基质胶原蛋白的过程阻断及对心肌细胞肥厚进行抑制等,并抑制心肌细胞死亡,增加NO合成量,将其生物利用度提升,减轻心力衰竭患者NO生物利用障碍或合成量缺少的现象,对血管生成予以诱导后发挥血管内皮功能与心肌微循环改善作用,并有效抵抗氧化应激与炎症。本组结果表明经治疗后观察组LVEF水平提升,NT-proBNP水平与MLHFQ评分评分下降,6MWT距离延长,且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优良,有推广价值。但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数量少,未来还需开展大宗随机对照试验并长期随访,以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作用与安全性。

猜你喜欢

库巴缬沙坦心肌细胞
左归降糖舒心方对糖尿病心肌病MKR鼠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微小核糖核酸-125b-5p抑制Caspase 2蛋白酶活性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研究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芥末糖
FGF21作为运动因子在有氧运动抑制心梗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