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之中外民间故事对比研究
2021-11-07厉玲玲
厉玲玲
摘 要:本文通过中外民间故事的讲述对比,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反映出中外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中外民间故事;话语分析;对比研究
话语分析是对言语交流形式和功能的研究。杜金榜(2013)就提出话语分析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社会符号学、心理学,以语言学研究为基础,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和方法。民间故事大多是由民众口口相传而保存下来,反映了普通民众对生活的反思和向往。不同国家地区民间故事的叙述方式和主题表达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传承。
Van(2011)指出话语分析并不是单一的研究方法,话语研究者可以使用大量正式的,描述性的,民族志的,实验性的方法或是其他方法。批评话语分析可以用来揭示文本的隐藏权力和意识形态因素;社会语义框架可以针对社会实践的参与者、行为等要素,研究他们在具体语境中的呈现。语料库方法可以对大量文本进行统计量化分析。本文以较为流行的中外民间故事文本为例,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
中国民间故事中,故事的开始,发展、冲突和结局,都会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展开。而西方民间故事,相对来说,就比较激进和富有争斗性。以“造人”故事为例,中国的女娲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在盘古开天辟地后,看着蜿蜒起伏的群山,繁盛茂密的丛林,女娲觉得世界如此美好,却如此孤寂,于是她决定造一些生物。她在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的时候创造出狗,初三的时候创造出羊,初四的时候创造出猪,到初七这天,用黄土和水活了一大堆泥,然后仿照自己的样子捏造出一个小泥人,放在地上,便活了起来,并开口说话了。开始的时候,女娲一个一个捏,然后她累了,便撒土为人。世界终于热闹起来。但是一段时间后,女娲发现,人类会老死。为了让人类存活下去,于是她便把人分成男女,让人类可以生儿育女,繁衍下去。但是由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的不和,人类迎来了一场灾难,差点让世界崩溃。于是又有了“女娲补天”这个传说。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时人类对神明和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赖,出事了,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自然由神明会解决。
而在西方民间故事中,人类的起源版本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圣经中的耶稣造人说。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出了世界。第一天创造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和天;第三天创造了地、海、山川平原、花草树木;第四天创造了日月星辰,第五天创造了飞禽走兽;第六天创造了人,而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人类的繁衍由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开始。上帝为了惩罚夏娃,让她遭受生育之苦,才有了后代。所以虽然中外民间故事中,都有神,但中国的神如同父母,总会在最后一刻帮助她的孩子。而西方的故事中,有一种“原罪”说,因为人类鼻祖亚当夏娃犯禁,所以他们的后代一生都在和原罪做斗争,想被救赎。
由人类的起源,我们也可看出中外普通大众的不同文化传承。中国人一生勤劳勇敢,为自己过好日子而努力劳作,只有当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超出自己认知时,会求助神明,期望超能力的神仙们能够拉自己一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普性比较温和,因为再大的事情,感觉最后总有人会帮忙解决。也就是为什么有俗语“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而西方社会中,有一种原罪的思想影响,所以他们很少求神来实现愿望,更多地是祈求神明的原谅。虽然中外神仙都有让人减轻思想包袱的作用,但中国的神显然负担更重一些,所以中国的神仙也是比较多,为了实现人类的愿望,各自负责不同领域。和基督教倡导世间只有一个神完全不同。而且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也导致西方人相对比较独立自主和具有争斗性,因为他们知道,要获得什么,主要得靠自己。求神是为了救赎和获得原谅而不是祈求更多的东西。
中国超过5000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文化根深叶茂,时刻制约、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中国民间爱情故事中的神仙基本是围绕着人类而存在的,因此人类和神仙的距离就不是那么遥远。在故事中,也经常会有跨越阶级的婚姻,比如像《牛郎织女》。牛郎在他从小陪伴长大的老牛的帮助下,娶到了天帝的七女儿织女。虽然后来遭到了王母的反对,织女被捉回天庭,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了天。有情人儿两两相望,哭得声嘶力竭,最终感动了王母,便同意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并准许每年的七月初七相见。这个人神结合故事的结局勉强也算是美好了。在故事中,织女仰仗的是自己的神仙身份和织布技巧,而牛郎依靠的则是本身性格的勤劳善良,以及神仙般存在的老牛的帮助。但西方故事体系中,跨阶级恋爱就很少有这样美好的结局。在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下凡和普通女子相恋,但结局大都不太理想。西方民间爱情故事更多的是骑士屠龙,一路杀出血路,救出公主,最后幸福大结局。或者是像白雪公主、灰姑娘这样的,王子们通过重重关卡,千辛万苦抱得美人归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女主角们有一些神仙教母或者是精灵们的帮助,男主角们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勇气,通过斗争获得了美人儿们的垂青,并从此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而且我们会发现,西方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首先都是人類,而且社会地位相当。《白雪公主》中,王子配的是公主;《灰姑娘》中,虽然受到了后母的虐待,但是灰姑娘本身也是一名贵族女孩,所以才能配得上王子。从这一角度来说,西方民间故事更加的务实和接地气。这也反映在社会现实中,西方人比较务实的精神。中国受儒家思想熏陶,民间故事也较为理想化,书生们虽有抱负,但与西方骑士精神相比,少了一些斗争性和冲突感。
民间故事,无论中外,其实都反映了民众的生活经验,情感反映,凝聚着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故事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普通民众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构建了自己的“理想世界”。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客观世界只有经过人类认知才能形成语篇。
民间故事也是现实生活在民众心理的反映,由人类加工而成。因为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使它成为一种通俗而又富有趣味的口头艺术。民间故事是一种集体传承。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人都会讲故事,但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导致对故事的艺术构思,语言使用和表达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而每个说书人又会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价值理念,个人风格,对故事进行编排。由此,民间故事也就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我们能体会到在古老的蛮荒时代,民众的对自然和英雄的崇拜。以及后来的儒家文化,家文化“和为贵”等观念对中华民族性格特色的影响,文化的传承。在外国民间故事中,我们能看到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和号召力,骑士精神对民众的影响。而对中外故事的文本解读,可以多一个角度对中外文化进行理解和对比,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民族的特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杜金榜.语篇分析教程=DISCOURES ANALYSIS[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Van DijkT A,et al.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Sage,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