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
2021-11-07陆春祥
陆春祥
公元前479年四月十一日,曲阜城春寒料峭,冷风刮在人脸上依然生疼,城北的洙水河边,已经泛青的柳叶,齐齐垂下了脑袋,它们在为一位哲人哀悼,这一天,孔子去世。
孔子去了,孔子的故事正式开始。
弟子们遵礼守丧。25个月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日子是单调的,却不枯燥,同学们每天都在回忆孔老师的教诲,他编过哪些书,他做过哪些事,他讲过哪些话,他唱过什么歌,他什么事开心了,他什么时候生气了,都一一回忆,细细梳理。还有,同学之中的经典语句,也都要记下来。
曾参、有子,你们年轻,你们找弟子负责记录吧。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二十篇《论语》,篇篇闪光。
《论语》大教室的黑板报上,永久张贴着孔老师评出的各科先进同学:
德行优良者: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杰出者:宰我、子贡。
政事擅长者:冉有、季路。
熟悉文献者:子游、子夏。
己亥初春,陆布衣老师讲《论语》,试解《学而》如下。
“学而”今年差不多有2570岁了,公元前551年九月二十八日,它和孔子一起诞生。
“学而时习之”,读书人终生的使命。
“陆学而”将要来到我家。嘉嘉的预产期是4月20号左右,我替未出生的孙孙命名为“学而”,我希望,他(她)带着夫子的气息而来,无论男女,无论长相,无论富贵,健康平安,智慧有修养就好。
我问:“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百分之一百零一的同学回答:“复习考试,一点也不快乐。”
夫子应该不会说错,否则,古今读书人一定不会将它当作使命的,使命是什么?使命就是责任,强烈的责任,使命就是需要耗尽你毕生的心血去完成的任务,没得讨价还价。
那我们理解一定有误。
时,偶尔;习,实践。将学到的东西,偶尔用到实践上,那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嗯,这还差不多。屏幕上常见各种名人演说,听听蛮激动,飞机上挂水壶,高水平,细细一考究,原来,都是将学到的东西,贩卖一下而已,贩古贩今,贩东贩西,他们的本事在于,“学而时习之”。大把大把的银子进账,自然“不亦乐乎”啦。
“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的人,你身边找找,一下子会冒出不少。怎么脸型都有点相似呢?皮笑肉不笑,或者,挤出的笑容,堆在窄脸上,足有几斤重。
敲重点:“鲜矣仁。”缺少真诚的心意,这就击中了要害,一个缺乏诚意的人,你还能指望他什么,他只能讲讲你喜欢听的话,而这些话,大多如草原上跑动的浮云,一会儿遮东,一会儿盖西,就是不落下雨点。
曾参出场了。
这位小孔子四十六岁的曾学生,一张嘴,就说出了千古名言:“三省吾身。”
三省,也就是三问吧: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
是一日三次反省自己吗?肯定不止,必须每日多次,从早省到晚,周而复始,这样反省累吗?你说累吗?起先累,后来就不累了,再后来,不反省,就浑身难受。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和我说,他每天晨起跑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寒暑风雨,我赞叹:“哥,您真有毅力啊。”他笑:“不跑难受。”
我去江西婺源江湾,那里有一座“三省堂”,老屋很大,房间很多,清中期的古建筑,如果不是这个堂号,这样的老房子,人们是不太会关注的。况且,这房子也不是曾参的后人建造,但人们来此,大多是为了曾参。我猜测,中国各地,以“三省堂”命名的房子,应该会有不少,它是优秀品格铸造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曾子是如何炼成的呢?
说来话长长的,我慢慢讲。
《先进》篇的最后一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在夫子面前各言其志。
最潇洒的曾晳,他的志向最著名:“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晳显然比子路他们志高一筹,他将天时地利人和全融合在一起,自得其乐,随遇而安。夫子大赞,原因就是,曾晳的志向,是全方位的,儒家需要这种充满人间烟火味的情怀。
曾晳比孔老师只小了六岁,虽是洒脱之人,但性格上显然比较成熟。
这么个温文尔雅的人,教育他的孩子,却严厉得很。
某次,曾晳让儿子去瓜地锄草,儿子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边锄草,一边还想着其他的事,也许,昨天晚上的功课还不熟练,他的心思还在课本上呢,锄着锄着,就将一棵瓜苗给锄掉了。这下不得了,曾晳随手拿起一根棍子,重重地打了儿子一棒,儿子当场昏死过去。
曾晳是恨铁不成钢,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
儿子也不是那么好惹的。
儿子苏醒过来后,也不埋怨父亲,他平静地理了理散乱的发髻,走到瓜地边,从容地坐下来,“鼓瑟而歌”,父亲是弹瑟高手,儿子自然也会。也就是说,曾晳的儿子,在遭到父亲暴打后,依然平静地弹瑟唱歌,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曾晳看着儿子的举动,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
孔老师听说这件事后,评论道:父亲打儿子,轻轻地打,那就算了,如果重重地打,儿子一定要跑开,曾晳的儿子,被父亲暴打却依然受之,这是陷曾晳于不义呀,这不是孝顺的做法。
曾晳想来还比不过这个儿子呢。
该儿子还有更让人不解的举动:曾晳极喜欢吃羊枣,他儿子就忍着不吃。枣不好吃吗?肯定不是,一定是枣太好吃了,儿子觉得,老爹这么喜欢吃,咱做儿子的,就别和他抢着吃了,让他多吃点,多吃点。
有一天,风和日丽,曾晳家的织布机有规律地响着,门前却突然热闹起来,有人跑来告诉曾晳的妻子:“哎呀,不得了了,你儿子在街上杀了人,因为和人吵架。”曾妻头也不抬,依然两手紧握布梭,一下一下地织着。她相信,她的儿子,绝对不会杀人,绝对不会。
曾晳去世后,他的儿子,为父亲举行了简单的葬礼。儿子认为,父亲活着,好好待他,父亲死了,咏而归,薄葬就可以嘛。
这个儿子,就是曾参,“三省吾身”的道德模范。
父子都成为孔门的七十二贤弟子,极为难得。
曾参是有资格做子思老师的,虽然“参也鲁”(有点鲁钝,布衣以为只是表面而已),以前成绩不太好,但他勤奋刻苦,深得孔门真传,教教孔老师的孙子,绰绰有余。孟子有没有受过子思的教诲,无法准确考据,但孟子受教于子思的门生,一定可以成立。
孔孟,就这样相连起来了。
孔老师,还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吗?
孔老师捋着胡须,笑笑说:傻孩子,自然有了。
要孝顺父母,要尊敬兄长,行为要谨慎,不说谎话,关心别人,亲近有善行的人,这一些,都比读书重要!
孔老师讲完这几条,和蔼地看着问他的门生:这几条做好,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读书学习,分分钟的容易,最重要的是做人。
嗯,《大学》开宗明义就讲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国家的高级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能彰显人的品格,要亲近老百姓,人格一重要完善。
孔老师站在遥远的高岗上,面对着鳞次栉比的大学,那一群进进出出忙乱的各国大学生,那一群进进出出忙乱的各科教授,一面摇头,一面感喟,怎么就本末倒置了呢?唉,唉!
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
不過,子夏和曾参一样,都很老练,就如以前我教书的班级,坐在前排的几位小个子同学,年龄小个子小,但脑子却比大同学好使。
这一天的课堂上,子夏发出了成人般的感叹:
娶妻嘛(小同学一张嘴,大同学齐齐地讪笑),假如噢,你们别笑,我没碰过女人,不代表我不知道女人。娶妻嘛一定要重品德,容貌是次要的,我妈以前这般漂亮,我爸说的,但现在不是黄脸婆了吗?女人的容颜就是一朵花,含苞时最亮,开了就要谢,我家的小院子里有许多花,我观察十多年了。侍奉父母,必须尽心尽力(小同学讲这句时,大同学一脸的真诚),我每天上下学,但一点也不影响我侍奉父母,以后,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这样对我(大同学听到此,频频点头称是)。和朋友交往,绝对要真诚,讲信用,答应的事,必须信诺。
大同学闻此,开始闹哄哄的交头接耳起来。
陆布衣闻此,脑子里立即出现了尾生的形象。
男青年尾生,不知长相,不知年龄,庄子只提供了这么一点点信息。那尾生,看上了某年轻女子,他们相约,在村东头的桥下面约会吧,那里僻静,一棵千年大樟,将桥掩映得错错落落,桥下面,人迹罕至,那里绝对安全。
尾生其实早早就到了,站在桥柱下面,他在模拟与心爱的人相见的场景。等啊等,没等来女子,却等来了一场大暴雨,雨如注,不,简直如柱,不一会儿,水就涨起来了。河窄水急,洪水咆哮着上涨,尾生抱着桥柱,就是不离开,他想,他这会儿离开了,那姑娘来了怎么办呢?不是见不着他了吗?堂堂大丈夫,怎么可以没有信用呢,水涨到尾生的腰,涨到了尾生的胸,涨到了尾生的头,最后,漫过了他的顶,尾生“抱梁柱而死”。
尾生的死亡原因,法医专家诊断:为情而死!
你们说尾生傻吗?好多姑娘却说,一点也不傻,尾生是守信的典范。
现在哪里去找尾生呢?婚前信誓旦旦,婚后没过多久,就离开了那座桥,有男尾生,也有女尾生。别指望他(她)抱柱,他们抱的是新人,抱的是新鲜,当然,还要抱财富。
子夏今天的演讲很过瘾,因为他看见孔老师站在门边不断地点着头呢。
孔老师一肚皮的为政思想,不,只能说理想,因为一直得不到实践,51岁好不容易开始做官,他的官也做得相当不错,鲁国大治,人民富裕,道不拾遗。但还是少了许多变通,短暂的为官生涯,不得不中止。从55岁起,他开始周游列国,这是好听的说法,难听的呢,他自己就认为,他是一条丧家狗,一条没有家的流浪狗。
他不是一个人丧家,他带着一大群学生呢。个中艰辛,甘苦自知。不过,他对学生们的讲课,却一直没有停止,课堂变大了、变宽了,东风西风都可以任意在教室出入。
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
子禽是个爱思考的同学,他一路随老师丧家,却见老师神情自若,无论到哪里,都是一副先知的模样,他就很奇怪。
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抓住子贡同学的肩膀,使劲地摇了摇,发出了他的疑问:我们的孔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得到很多该国的各种资料,这是他自己找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
子禽这个问题,已经酝酿好久了,他看到孔老师,即便到一个非常陌生的国家,也会对这个国家了如指掌,他怎么会知道的呢?他难道真是神人吗?
子禽问完,喘了一大口气,即便没有答案,他也释放了。
子贡显然见多识广,他和蔼地看着这位小同学: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逊,我以为,正是因为老师具有了这样的品质,他才会得到那些东西。而我们普通人,大多要靠问,才能得到这些知识。
嗯,嗯,子禽不断点头,他觉得子贡要比他懂太多了。
陆布衣听完子贡的回答,觉得还不满意:孔老师,应该是将各种品德、储备的知识、强大的理解力数者融合,才有了这些先知。
举一个例子。
孔老师五十岁才开始学《周易》,他颇为后悔,要是早点看到这本书,他不至于在黑夜里盲走许多路,就是说,他要聪明许多。
陆布衣一到知天命的年纪,迅速找来《周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简单,记一下就可以。两条线来了,一短,一长,然后,我开始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完了完了,数学本身就不好,背了多遍,被那两条长短不一的线,折腾得头昏脑涨。这还没有生成六十四卦呢,每卦再加上六爻,三百八十四爻,彻底放弃。本来,我还有个小理想,古稀之年时,穿个布褂,白胡子爷爷,给人算几卦,装装样子总是像的,因为我还有长长的人生经验呢。
算是小告诫吧,数学不好,你还是别碰《周易》了。
我以前做班主任,每晚每早,都要去班級督察,晚自修,早自习,背着手转来转去,偶尔会接受一下学生的提问。那时,我判断学生是不是好学,主要是看成绩,另外也看平时爱不爱提问。进了《论语》课堂,才发现自己的浅陋,孔老师早就有判断“好学”的标准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前两条,应该是为颜回量身打造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为什么不讲究吃、不讲究住?他心中只有一件事,读书,不断地读书,修身。凭颜回的本事,做个官应该没什么问题,但他不愿意,他对孔老师说:俺在城外有五十亩田,足够供应我要吃的稀饭;我在城内还有十亩田,足够生产我要穿的丝袜。摸清颜回的家底后,布衣感觉,颜回其实不是穷死的,他只是不讲究吃住而已。
《雍也·第六》中,就有这样的对话:
有一天,鲁哀公问孔老师:您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呀?
孔子老师回答:有一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很有修养,从不把怒气发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太遗憾了,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学生了,我也没有听说过有爱好学习的人了。
颜回死的时候只有四十一岁,孔老师大他三十岁。
孔子感叹完后的两年,自己也去世了。
继续说“好学”。
办事勤快,说话谨慎,这也是“好学”的要求。
子路办事勤快,但说话不谨慎,不算好学。
其实,在不同的场合,孔老师对“好学”的阐释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老师,卫国那个大夫,孔文子,他凭什么得到了“文”的谥号呢?孔老师答: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得到这个谥号。
这里,孔老师的好学,又回到了聪明爱好学习的意义上来了。
还有一个前提,不耻下问。在古代,放下身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贵族阶层,有着十分优裕的自我感,一般耻于和身份低于自己的人打交道,那些下人,怎么可能有智呢,他们只配被奴役。但孔老师认为,他们大大地错了,他们错过了获取智慧的途径。他看得很明白,人非圣贤,每个人都有值得人学习的地方。
其实,孔老师自己就是好学的典范,他骄傲地宣称:即便如十户人家这样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信用的人,但是,“不如丘之好学也”。
是的,如果不好学,三岁死爹,十七岁死娘,又没读过什么正规学堂的孔子,怎么会三十来岁就开始授徒呢?
人的一生,谁也不能准确预判,贫和富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不过,这不影响对贫富的理解,作为有文化的读书人,必须要有情怀,贫来了,如何处置,富来了,如何对付。这实在是个大问题,会影响人生的。
子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咨询孔老师:
老师,贫穷,但不谄媚;富有,但不骄傲。这样的态度如何呀?
孔老师答:应该是不错的态度。但是,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义,显然要高于你刚才说的表现。
子贡似乎有点大悟的样子:老师,您给我们讲《诗经》的时候说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说的同一个道理呀?
孔子笑了:端木赐呀,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自行发挥,并且领悟到了另外一件事。
孔老师回答子贡的标准,显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他的另一个好学生颜渊就是这样的良好践行者。那几句表扬颜渊的话,这里不再述了。
《诗经·淇澳》,出自卫风,全诗共三章,每章九句,借物起兴,以绿竹赞美君子的高风亮节。其中著名的“如”字比喻,除了子贡说的,还有:“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这些喻体,和前面的一样,修整骨角与玉石,浇铸青铜器皿,需要不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这些比喻告诉我们,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修养,在于道德的磨砺。
孔老师的含义,其实还是明显的,乐道与好礼,和无谄无骄相比,显然境界更高,情怀更广。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别人不了解我,我已有的才学与品德,不但不会缺失,反而会更加促使我努力学习。别人不了解我,总是有原因,各种方面都还没有达到足以让别人了解我的高度,这不就有了差距了嘛。
我不了解别人,带来了许多问题。志同道合的朋友,太少了,因为不了解别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伙伴,一起承担要做的事情。
孔老师这一说,解了我多年的困惑。我的困惑在前一句,别人一直不了解我,连表面也不了解,我这一身的本事,我是明珠投暗呀。
后一句,说的是知人善任吗?嗯,应该是的,孔子如果做鲁国的组织部部长,一定会选用更多的人才。
不己知,不知人,连起来看,互为前提,互为基础。不知人,两眼一抹黑,一个人走夜路到天明,还不一定能到天明呢,极有可能在黑夜中死去;不己知,找个山水好的地方隐起来,孔老师偶见一路高歌的楚狂舆,立即下车,想与他交谈,狂舆招呼也不打,扭头就跑。
责任编辑 侯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