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整合单元教学
2021-11-07陈丽梅
陈丽梅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解读编者用意,加强教材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努力用教材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学策略,发展思维,学会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合教学;教材资源;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版教材”)正是通过双线组合的编写形式,要求教师着眼单元整体考虑局部来设计问题,既要围绕单元主题,又要兼顾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如果教师仍然按照原来那样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就失去使用新教材的意义了。所以,在使用统编版教材时,教师应从整体出发,整合单元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建立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下面笔者结合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谈一些粗浅的思考和做法。
本单元编排的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都是寓言故事,语文要素之一是读懂寓言故事所寄寓的道理,整个单元始终围绕学寓言、读寓言、懂寓意展开。《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则寓言体裁不同,取材角度多元,揭示的道理不同;《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安排学生交流寓言故事及其寓意,并从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日积月累”积累的词语都是寓言故事;“快乐读书吧”推荐学生阅读的也是寓言故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为了实现主题学习与核心素养双线并行,笔者以“明白道理”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关联,以此贯穿整个单元教学。
一、基于核心素养,整合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笔者根据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将这一单元要整合的教学目标制订如下。
(1)能认30个字,会写31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受不同文体的寓言故事,体会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背诵《守株待兔》;能复述童话寓言《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分角色朗读诗歌寓言《池子与河流》,注重语言实践,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能广泛开展阅读。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在明白故事道理的过程中提升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对文章阐述的道理能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培养思辨能力和审辨思维。
在设计单元整体目标时,我们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把握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考虑单元教学的目标和策略,避免面面俱到。
二、落实核心素养,整合单元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依据本单元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围绕教学重、难点,笔者尝试了单元整合教学。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都紧紧围绕寓言来编排,在教学中,笔者打乱了教学顺序,将这些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一)课文内容与语文园地的整合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作用很凸显,渗透语文知识,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学习方法进行梳理或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所以在教学本单元第一课时,笔者便有意将这两项内容进行渗透。对于“日积月累”的寓言成语故事,笔者在上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时设计了“看图猜成语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成语故事,接著引出本单元第一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在这一课的尾声,笔者又出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的文言文,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文言文方法自学《自相矛盾》;接着,再让孩子们课外去阅读“日积月累”中这些寓言故事的文言文。这样的整合,让孩子们对寓言故事有了阅读的兴趣。“交流平台”中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也适用于本单元四篇寓言故事的“明道理”环节,于是,笔者让学生进行了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内化语文素养。
(二)课文内容与快乐书吧的整合
本单元的快乐书吧推荐的是三本寓言故事书。课文《鹿角和鹿腿》选自《伊索寓言》,《池子与河流》选自《克雷洛夫寓言》。在教学这两篇课文的结尾,笔者都对这两本书进行了推荐阅读。在教学《守株待兔》时,笔者拓展了《日积月累》这一成语故事,然后引出《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让孩子们从这本书中去阅读更多的古代寓言故事。这样的整合很自然地将“快乐读书吧”的内容融入课文教学中,不必在整个单元学完了再进行推荐阅读,也更激发了学生读这本书的欲望。
三、基于表达,聚焦语言实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而新教材的编排也正遵循这一规律。这一单元的《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两篇课文的体裁都是童话寓言故事,从课后习题看,都有让学生理解、积累语言,朗读、复述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将两篇课文进行了整合教学,在初读、检查预习生字新词后,重点聚焦语言实践,培养语用能力。
(一)立足语用,提升语文素养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对话描写,课后的第二题“结合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说说陶罐、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再分角色朗读课文”;《鹿角和鹿腿》的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鹿的心情变化”,无论是“分角色朗读”还是“读出鹿的心情变化”,都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中体会主角的性格特点或心理活动后才能更好地朗读。由此,笔者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读感悟后再指导朗读:(1)请同学们找出对话描写,圈出神态或动作描写的词;(2)由这些词可以感受到陶罐和铁罐各有什么性格特点?(鹿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指导朗读。其中第二个环节是重点,笔者整合“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的内容,分别设计了语言文字训练:《陶罐和铁罐》让学生补充对话描写中的提示语,如:“何必这样说呢?”陶罐 地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鹿角和鹿腿》的语言训练点则是补充心理活动的描写,如: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鹿是怎么想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语言的生动从感知到实践,实现了内化。
(二)立足表达,提升复述能力
对于《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两篇童话寓言,笔者根据文本特点及课后的练习都设计了复述和表演课本剧的教学环节,并将其整合,由扶到放,提高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鹿角和鹿腿》这个故事的复述根据课后的习题,给出角和腿的各三个重点词提示,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降低学生复述的难度,并教给学生抓提示语复述故事的方法;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先找出《陶罐和铁罐》的重点词,即文中描寫陶罐和铁罐神态的重点词,让学生自己复述《陶罐和铁罐》。这样由扶到放,提升了复述能力;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两个寓言故事的课本剧表演。这样的语言训练激发了学生读寓言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基于主题,巧搭思维阶梯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围绕这一教学重点,基于寓言这一主题的特点,笔者注重搭建思维的阶梯来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基于四篇课文都是寓言故事,笔者将四篇课文进行整合教学,达成“懂寓意”这一教学目标。首先,笔者设计了一张表格(如表1所示),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完成。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寓意是怎么概括归纳出来的(如表2所示)?
笔者引导学生归纳出概括寓意的方法:看题目、抓重点词句、看寓言故事的结尾等。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发现得来的方法,他们自然印象更深,在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时就能学以致用。
“写什么?”“怎么写?”这两项还只是低阶思维的训练,仅仅这样还不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课后习题,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比较、分析、讨论、 思辨等方式进行高阶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并将所学加以分析后运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鹿角和鹿腿》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并辨析以下两种说法:(1)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2)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再如,教学完《池子与河流》一课后,笔者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这种通过自己分析、比较、思辨后发现、得来的道理,学生印象自然会更加深刻,也会被带入文本,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该如何去做。
总而言之,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改变语文课堂单一教学的模式,立足单元整体的角度,用心解读教材,整合文本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