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

2021-11-07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编写组

中国循环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二手烟吸烟者戒烟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编写组

吸烟危害健康是不争的医学事实。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烟草受害国。为了将吸烟危害健康的坚实科学证据展示国人,2012 年原卫生部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1]并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发布的、系统阐述吸烟危害健康的权威报告,对吸烟危害健康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学术内容丰富,传递信息权威,被WHO 誉为“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9 年间,我国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系列控烟工作,包括制定控烟政策、开展控烟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无烟卫生健康系统创建、推进临床戒烟治疗、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组织烟草流行监测,同时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控烟工作,多部门、多层次的控烟局面正在形成。尽管我国控烟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国人吸烟率仍居高不下,公众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知亟待提高。

为了进一步“让科学警醒吸烟之害”,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组织,聘请控烟及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据,撰写了《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2]。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的主要内容为吸烟与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关系,以及电子烟的健康危害。项目工作组共收集研究文献2 万余篇,经筛选后确定采纳800余篇,然后基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因果关系推断方法,从关联的一致性或可重复性、关联的强度、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连贯性或合理性5 个方面,对主要科学文献的证据等级进行评价;根据这些文献所提供的科学证据,对《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中的相关内容与核心结论进行更新,并撰写了新章节“电子烟的健康危害”。

为了突出《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的中国特色,工作组在文献筛选和报告撰写过程中,特别注意对中国研究结果的引用和描述。工作组邀请国内外40 余位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对初稿进行了同行审议、高级科学审议,对每一位审议专家的意见进行详细记录,并逐一核对、改正审议专家提出的问题。之后,工作组对审议、修订后的报告进行统稿。

希望通过传播前沿、科学和可靠的知识,引导民众认识到“吸烟为致病之首恶,控烟为防病之首善”。

1 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的流行状况

要 点

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生效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有效的控烟措施,全球15 岁及以上人群平均吸烟率降至19.2%。

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 亿,15 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成年男性吸烟率高达50.5%。

烟草每年使我国100 多万人失去生命,如不采取有效行动,预计到2030 年将增至每年200 万人,到2050 年增至每年 300 万人。

2019 年WHO 报告显示,全球≥15 岁人群中,现有烟草使用者约13.37 亿。WHO 的全球烟草流行监测报告显示,2007~2017 年,全球≥15 岁人群吸烟率从22.5%降至19.2%[3]。烟草每年使800 多万人失去生命,其中约700 万人死于吸烟导致的疾病,约120 万人死于二手烟暴露导致的疾病[4]。

目前已有 181 个国家签署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并采取了系列控烟措施。在美国,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吸烟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由1965 年的42%下降到2015 年的15%[5];在西欧和北欧,虽然女性吸烟率略有升高,但男性吸烟率不断降低,因此人群总的吸烟率呈下降趋势[6];在亚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吸烟率下降趋势明显,≥15 岁人群吸烟率已分别下降为14.9%[7]、14.2%[8]和14.9%[9]。从世界烟草消费前十位国家1970~2015年人均烟草消费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烟草消费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生效以后(图1)[10]。

我国分别于1984 年[11]、1996 年[12]、2002 年[13]、2010 年[14]、2015 年[15]、2018 年[16]开展了6 次全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了我国三十余年吸烟流行的特点与趋势(表1)。

表1 我国6 次全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8 年全国成人烟草流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15 岁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为50.5%,女性为2.1%。据此计算,我国≥15 岁居民现在吸烟者为3.08 亿(男性2.96 亿,女性1 180万)。另外,城市人口吸烟率(25.1%)低于农村人口(28.9%);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吸烟率高,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的男性吸烟率高达57.8%;在不同职业人群中,教师吸烟率最低,为9.8%,其次是医生,为14.2%[15]。

与既往调查相比,虽然我国人群吸烟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控烟目标“2030 年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下降至20%以下”有较大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烟的使用在我国呈现上升趋势。≥15 岁人群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由2015年的0.5%[15]上升到2018 年的0.9%[16],据此推算正在使用电子烟的人数约为1 035 万,其中年轻人使用比例相对较高,15~24 岁年龄组最高(1.5%)。

在二手烟暴露方面,我国1996 年和2002 年的二手烟暴露率无明显变化,分别为53.5%[12]和52.9%[13];2010 年,有72.4% 的不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14];2018 年,不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8.1%[16]。

我国每年100 多万人因烟草失去生命,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如不采取有效行动来大幅降低吸烟率,到2030 年我国因烟草而死亡的人数将增至每年200 万人,到2050 年将增至每年300 万人[17]。

2 吸烟与呼吸疾病

要 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慢阻肺。

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小,慢阻肺的发病风险越高。

女性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高于男性。

戒烟可改变慢阻肺的自然进程,延缓病变进展。

支气管哮喘

有证据提示,吸烟可以导致哮喘。

吸烟可以导致哮喘病情控制不佳。

小气道功能异常

有证据提示,吸烟可以增加小气道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

有证据提示,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小气道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越高。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戒烟可改善吸烟者的小气道功能异常。

呼吸系统感染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增加包括肺炎在内的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病风险。

吸烟量越大,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病风险越高。

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病风险。

肺结核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增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风险。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增加患肺结核的风险。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增加肺结核患者的死亡风险。

有证据提示,吸烟可以对肺结核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间质性肺疾病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多种间质性肺疾病。有证据提示,吸烟可以导致特发性肺纤维化。戒烟是吸烟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静脉血栓栓塞症(肺栓塞)

有证据提示,吸烟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病风险。

有证据提示,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风险越高。

睡眠呼吸暂停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吸烟可以导致睡眠呼吸暂停。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戒烟可以改善吸烟者睡眠呼吸暂停症状。

尘肺

有证据提示,吸烟者发生尘肺的风险高于不吸烟者。

戒烟是必须强调的尘肺治疗措施。

2.1 慢阻肺

吸烟是慢阻肺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至少25%的持续吸烟者发展成为慢阻肺患者[18]。Liu 等[19]在100 万中国人中开展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因吸烟导致的死亡中,45%归因于慢阻肺。

1992 年,程显声等[20]对北京、湖北和辽宁部分地区≥15 岁的102 203 名村民进行入户调查,并对有慢性气道炎症病史或吸烟量(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300 者进行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在实际检查的6 536 人中发现慢阻肺患者2 020 例,在单纯吸烟、无慢性气道炎症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为24.6%,并且患病率随吸烟量增加而升高。

2002~2004 年,Zhong 等[21]对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天津、重庆和陕西7 个地区的 20 245 名≥40岁的居民进行调查,发现慢阻肺患病率为8.2%,接近2/3(61.4%)的慢阻肺患者为吸烟者,13.2%的吸烟者有慢阻肺,而不吸烟者中患慢阻肺者仅占5.2%(Ptrend<0.001)。

2012~2015 年,Wang 等[22]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1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 991 名≥20 岁的居民进行调查后发现,现在吸烟者中有13.7%患慢阻肺,而不吸烟者中仅有6.2%患慢阻肺(P<0.001)。

Wang 等[23]纳入17 项横断面研究、3 项队列研究、4 项病例对照研究,针对中国人群吸烟与慢阻肺的关系进行Meta 分析,结果表明,吸烟量为1~10 包年、10~20 包年、>20 包年者患慢阻肺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2.49 倍、2.91 倍、4.07 倍。

研究表明,与现在吸烟者相比,戒烟者的慢阻肺死亡风险下降32%~84%,并且下降幅度取决于吸烟年限及吸烟量[24-27]。

2.2 支气管哮喘

农英等[28]在2010~2012 年开展的一项覆盖我国8 个省市、16 万余人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吸烟者的哮喘患病率高于不吸烟者(1.79% vs.1.06%,OR=1.70,95%CI:1.55~1.86,P<0.001)。Huang 等[29]对2012~2015 年“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吸烟者患哮喘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89 倍。

2.3 小气道功能异常

Xiao 等[30]基于“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数据分析发现,吸烟者发生小气道功能异常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16 倍,且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小气道功能异常发病风险越高。

Chen 等[31]在我国福建开展的一项纳入2 873例受试者的横断面研究发现,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吸烟指数>600 包年是小气道功能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2.4 呼吸系统感染

亓玉心等[32]对210 例≥65 岁的肺炎患者和210 例同期住院的非肺炎患者开展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吸烟可增加老年人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的风险(RR=1.7,95%CI:1.3~13.0,P=0.019)。白庆瑞等[33]对128 例呼吸系统感染老年患者和306 例对照受试者(≥65 岁)开展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的老年人患呼吸系统感染的风险明显增高(OR=2.317,95%CI:1.224~4.386)。

2.5 肺结核

Yu 等[34]在30 289 名上海环卫工人(其中有202 例结核病患者)中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男性和年长的工人患结核病的风险较高,这可能归因于吸烟,重度吸烟者(>400 支/年)患结核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17 倍。

Lin 等[35]在中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一项纳入17 699 例≥12 周岁受试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3.3年随访结果显示,吸烟者患活动性肺结核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94 倍。该研究还发现,吸烟与肺结核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即每天吸烟量越大、吸烟持续时间越长,患肺结核的风险越高。

一项多因素模型研究结果预测,在直接督导短程化疗(DOTS)覆盖率维持在80%的情况下,结核病患者如果完全戒烟并停止使用固体燃料,预计到2033 年,中国结核病年发病率可降低至目前发病率的14%~52%;DOTS 覆盖率为50% 时,可降低至目前发病率的27%~62%;DOTS 覆盖率仅20%时,可降低到目前发病率的33%~71%[36]。

Leung 等[37]在42 655 名中国香港老年居民中进行的一项队列研究发现,有结核病史的现在吸烟者出现结核病复发的风险较不吸烟者明显增高(OR=2.48,95%CI:1.04~5.89,P=0.04)。

2.6 静脉血栓栓塞症

欧永强等[38]对广西壮族自治区2004~2014 年肺栓塞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开展分析,发现吸烟是肺栓塞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发布的《肺血栓栓塞诊治与预防指南(2018 年版)》明确指出,吸烟是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39]。

2.7 尘肺

关宏宇等[40]对湖北某国有大型铁矿1960~1974年在册且工作≥1 年的3 647 名接尘工人开展调查,发现吸烟者的尘肺发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7 倍。谢德兴等[41]调查闽西某国有煤矿2 007 名在职工人,发现吸烟者的尘肺发病率高于不吸烟者。王海椒等[42]调查江西3 个瓷厂1960~1974 年在册且工作>1 年的2 992 名职工,发现在相同接尘水平下,吸烟者发生尘肺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6 倍。

3 吸烟与恶性肿瘤

要 点

肺癌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肺癌。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小,肺癌的发病风险越高。

吸“低焦油卷烟”不能降低肺癌的风险。

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肺癌的发病风险。戒烟时间越长,肺癌的发病风险降低越多。

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越高。

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

喉癌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喉癌。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喉癌的发病风险越高。

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喉癌的发病风险。

膀胱癌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膀胱癌。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膀胱癌的发病风险越高。

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膀胱癌的发病风险。

宫颈癌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宫颈癌。

女性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宫颈癌的发病风险越高。

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卵巢癌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黏液性卵巢癌。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吸烟可以导致其他类型卵巢癌。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吸烟可以增加卵巢癌患者死亡风险。

胰腺癌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胰腺癌。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胰腺癌的发病风险越高。

有证据提示,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肝癌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肝癌。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小,肝癌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越高。

食管癌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食管癌。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食管癌的发病风险越高。

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食管癌的发病风险。

胃癌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胃癌。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胃癌的发病风险越高。

肾癌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肾癌。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小,肾癌的发病风险越高。

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肾癌的发病风险。

急性白血病

有证据提示,吸烟可以导致急性白血病。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急性白血病的发病风险越高。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急性白血病的发病风险。

鼻咽癌

有证据提示,吸烟可以导致鼻咽癌。

结直肠癌

有证据提示,吸烟可以导致结直肠癌。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越高。

乳腺癌

有证据提示,吸烟可以导致乳腺癌。

女性吸烟年限越长、吸烟量越大、开始吸烟年龄越小,乳腺癌的发病及死亡风险越高。

前列腺癌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吸烟可以导致前列腺癌。

烟草烟雾中至少含有69 种致癌物,当人体暴露于这些致癌物中时,致癌物会引起体内关键基因发生永久性突变并逐渐积累,正常生长调控机制失调,最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43]。

3.1 肺癌

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约78.7 万,占癌症总发病例数(392.9 万)的20.0%;肺癌死亡病例约63.1 万,占癌症总死亡例数(233.8 万)的27.0%;肺癌发病数和死亡数居恶性肿瘤发病数和死亡数的首位[44]。2015年,我国由吸烟引起的肺癌所致经济支出约 52.49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05%,其中直接经济支出(包括医疗及非医疗)为19.37 亿美元,间接经济支出(包括伤残和早死)为33.12 亿美元[45]。

中国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开展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证实吸烟增加肺癌的发病和死亡风险,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Liu 等[19]对中国城乡地区100 万人的死因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吸烟者死于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72 倍,其中城市地区为2.98倍,农村地区为2.57 倍;女性吸烟者死于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64 倍,其中城市地区为3.24 倍,农村地区为1.98 倍。无论是在城市地区还是在农村地区,男性死于肺癌的风险随着每天吸烟量的增加以及开始吸烟时年龄的提前而增加。该项调查被认为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第一项针对吸烟危害的全国性调查[46]。

Chen 等[47]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纳入50 万例30~79 岁研究对象,随访7 年发现,男性和女性吸烟者发生肺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2.51 倍和2.28 倍;吸烟者患肺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78 倍,患腺癌之外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5.83 倍;而且,肺癌发生风险随开始吸烟时年龄提前、吸入程度加深及吸烟量增多而增加:开始吸烟时年龄≥25 岁、20~24 岁和<20 岁的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90 倍、2.64 倍和3.17倍;每天吸烟量<15 支、15~24 支、≥25 支的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90 倍、2.68 倍和3.59 倍。

在我国,约有42.7%的肺癌死亡病例(25.1 万)由吸烟所致,包括22.8 万男性(人群归因分数为56.8%)和2.3 万女性(人群归因分数为12.5%)肺癌死亡病例[48]。

Wong 等[49]针对我国45 900 例45~74 岁的健康受试者开展了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现在吸烟者相比,从基线时(1993~1998年)开始戒烟者在随访结束时(2007 年12 月)的肺癌发病风险降低了28%,而在基线时已戒烟并一直持续至随访结束者患肺癌的风险降低了58%。

3.2 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

戴奇等[50]于1984~1990 年先后进行了基于全人群的肺癌、卵巢癌、肾癌、膀胱癌、喉癌、口腔癌、胃癌及结肠癌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吸烟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是不吸烟女性的2.2 倍。

Chen 等[51]在中国福建开展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吸烟者患口腔癌的风险随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吸烟指数<20 包年、20~40 包年、≥40 包年的男性吸烟者患口腔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47 倍、1.62 倍和2.84 倍。

3.3 喉癌

耿敬等[52]对1980~2014 年发表的9 项关于中国人群喉癌发病率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1 373 例喉癌病例和1 598 例对照受试者)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者患喉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6.35 倍。邰隽等[53]对1992~2011 年发表的16 项关于中国人群吸烟与喉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进项Meta 分析,发现吸烟者患喉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08 倍。

3.4 膀胱癌

韩瑞发等[54]对23 项关于中国人群膀胱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行Meta 分析,发现吸烟是膀胱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吸烟者患膀胱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38 倍。

3.5 宫颈癌

何林等[55]对国内外13 项前瞻性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 496 例宫颈癌患者及4 931 例对照受试者)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者发生宫颈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98 倍。胡春霞等[56]对10 项关于中国已婚妇女宫颈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1 173 例患者及2 901 例对照受试者)进行Meta 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结果:吸烟者发生宫颈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6 倍。张晶晶等[57]基于多项病例对照研究(6 717 例患者和10 499 例对照受试者)开展的一项Meta 分析也表明,吸烟会增加女性宫颈癌的发病风险(合并OR=2.50,95%CI 1.74~3.59,P<0.05)。

3.6 胰腺癌

Pang 等[58]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现在吸烟男性患胰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男性的1.25 倍,且这种关联在城市(HR=1.46,95%CI:1.19~1.79)比农村(HR=1.04,95%CI:0.86~1.26)更明显。

施健等[59]对1978~2003 年发表的8 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 分析后发现,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43 倍;在男性吸烟者中,每天吸烟10~19 支、20~29 支和≥30 支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75 倍、1.99 倍和4.61 倍。Zheng 等[60]开展的一项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调整年龄、性别、种族、居住地区等因素后,每天吸烟 20~29 支和≥30 支者患胰腺癌的风险分别是每天吸烟<20 支者的1.97 倍和3.85 倍。

Zou 等[61]对30 项回顾性研究和12 项前瞻性研究进行的Meta 分析结果显示,戒烟1 年者患胰腺癌的风险较现在吸烟者降低8%,且戒烟年限越长,风险越低。

3.7 肝癌

龚杰等[62]对29 项病例对照研究和7 项队列研究进行Meta 分析后发现,吸烟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肝癌的发病风险越高;吸烟指数 <20 包年和≥20 包年者患肝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27 倍和1.57 倍。

曾运红等[63]对国内1987~2002 年发表的15 项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表明,吸烟是中国人群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患肝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41 倍。刘银梅等[64]对国内外50 项研究进行Meta 分析后发现,调整年龄、性别后,吸烟者患肝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37 倍,中国人群中吸烟者患肝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1.32 倍;每天吸烟<20 支、≥20 支者患肝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54 倍和1.92 倍,吸烟≤20 包年和>20 包年者患肝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26 倍和1.94 倍。

3.8 食管癌

谭淼等[65]对1990~2014 年国内发表的36 项关于食管癌发病危险因素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吸烟者患食管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41 倍。Chen 等[66]系统分析了中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各癌种由于外在致癌因素导致的癌症负担,纳入包括主动吸烟在内的23 种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确定的常见致癌因素,结果显示,2014 年中国≥20 岁男性和女性食管癌疾病负担归因于主动吸烟的比例分别为 18.6%和1.7%。此外,Chen 等[47]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50 万名30~79 岁成年人随访7 年后发现,男性吸烟者的食管癌患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47 倍。

廖震华等[67]对1993~2008 年国内发表的25 项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表明,每天吸烟量为1~9支、10~19 支和≥20 支者患食管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36 倍、1.38 倍和3.53 倍;吸烟年限为20~29 年、30~39 年和≥40 年者患食管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78 倍、1.89 倍和2.15 倍。

Wang 等[68]开展的一项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现在吸烟者相比,戒烟5~9 年、10~20 年和>20年者发生食管鳞癌的风险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41%、58%、66%。

3.9 胃癌

Li 等[69]对10 项前瞻性研究(包括338 多万例研究对象)进行Meta 分析后发现,男性现在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63 倍,女性现在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30 倍;男性现在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比女性现在吸烟者高30%。Tong等[70]对89 项研究(包括5 项队列研究、84 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 分析后发现,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1.62 倍。

孙晓东等[71]对51 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表明,每天吸烟量与胃癌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每天吸烟11~20 支和>20 支者患胃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499 倍和2.388 倍。

3.10 鼻咽癌

Xue 等[72]对28 项病例对照研究和4 项队列研究进行Meta 分析的结果显示,吸烟者患鼻咽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60 倍,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合并Meta 分析的结果也相似,但对4 项队列研究进行合并分析的结果表明,吸烟与鼻咽癌无明显关联。Lin等[73]在广州进行的一项10 万多人的大型队列研究发现,吸烟者的鼻咽癌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95 倍。

3.11 乳腺癌

陶苹等[74]对1995~2010 年发表的27 项关于亚裔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行Meta 分析,其中10 项关于吸烟与乳腺癌的发病关联(3 项队列研究和7 项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达223 609 例,结果显示,吸烟使亚裔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50%。2010 年国内开展的另一项Meta 分析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75]。

Duan 等[76]对13 项队列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现在吸烟者的乳腺癌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3 倍。Wang 等[77]对2007~2016 年发表的11项队列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吸烟量每增加10 支/d、吸烟指数每增加10 包年、吸烟年限每增加10 年,乳腺癌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0%、9%和10%。

4 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

要 点

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会增加冠状动脉、颈动脉、主动脉、脑部动脉和外周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冠心病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冠心病。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越高。

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脑卒中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脑卒中。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越高。

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外周动脉疾病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外周动脉疾病。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小,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风险越大。

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风险。

高血压

有证据提示,吸烟可以导致高血压。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越高。

4.1 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

Jiang 等[78]在959 例50~85 岁广东男性受试者中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使用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发现,颈总动脉IMT 及颈动脉斑块数量在不吸烟者、戒烟者和现在吸烟者中呈现增加的趋势(P<0.001)。

Zhan 等[79]在天津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群中(≥45 岁)开展的一项横断面调查检测了3 789 例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后,现在吸烟者颈动脉斑块的患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45 倍。

Jiang 等[80]在广州50~85 岁的3 022 例男性及7 279 例女性受试者中进行了一项吸烟与主动脉弓钙化的横断面研究,使用X线胸片评价主动脉弓钙化情况,发现在男性和女性中主动脉弓钙化的发生风险都呈现出从不吸烟者、戒烟者到现在吸烟者逐步增加的趋势。轻度吸烟者(<23.5 包年)戒烟时间越长,主动脉弓钙化风险下降越明显(P=0.018)。

踝臂指数(ABI)是反映亚临床期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项无创检测指标。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吸烟与ABI 密切相关[81-86],提示吸烟可增加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4.2 冠心病

自20 世纪80 年代,我国陆续开展了多项吸烟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结果均提示,吸烟与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87-92]。岳寒等[93]对5 137 名首钢男性工人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提示,吸烟是心肌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调整血压、胆固醇水平和年龄等因素后,吸烟者患心肌梗死的风险为不吸烟者的2.33 倍。

Gu 等[94]针对中国高血压流行病学随访研究(CHEFS)169 871 名≥40 岁居民的一项研究显示,调整多种因素后,男性和女性吸烟者因冠心病死亡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21 倍和1.41 倍,且死亡风险随吸烟指数的增加而增加。

Liu 等[19]在100 万中国人群中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35~69 岁的男性中,15%的血管疾病超额死亡归因于吸烟;在≥70 岁的男性吸烟者中,6%的血管疾病超额死亡归因于吸烟。

He 等[95]在西安昆仑厂队列1 494 例研究对象中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戒烟2~7 年、8 年以上者的冠心病死亡风险分别比持续吸烟者降低22%和49%。Lam 等[96]在56 167 名中国香港老年居民(≥65 岁)中进行的另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也发现,戒烟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低于现在吸烟者(戒烟 者:RR=1.24,95%CI:1.04~1.47;现在吸烟者:RR=1.57,95%CI:1.28~1.94)。

4.3 脑卒中

针对中国高血压流行病学随访研究(CHEFS)约16 万≥40 岁中国成年人数据的一项分析显示,调整多种因素后,每天吸烟 1~9 支、10~19 支、≥20支者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21 倍、1.21 倍和1.36 倍[97]。男性和女性中分别有10.8%和1.7%的脑卒中死亡归因于吸烟;每1 000 例脑卒中死亡者中,归因于吸烟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82.5 例和9.8 例[94]。

一项纳入36 943 例中国高血压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吸烟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分别是不吸烟高血压患者的1.19 倍和1.33 倍,且高血压与吸烟对心脑血管死亡具有协同作用[98]。

Lou 等[99]在中国开展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提示,糖尿病可增加吸烟对脑卒中的作用,非糖尿病吸烟者和糖尿病吸烟者患脑卒中的风险分别是非糖尿病不吸烟者的1.65 倍和3.45 倍。

Fan 等[100]对512 715 例30~79 岁中国受试者随访9.7 年的一项队列研究发现,脑卒中家族史和吸烟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具有协同作用,无家族史+规律吸烟者和有家族史+规律吸烟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无家族史+不吸烟者的1.17 倍和1.45 倍。

4.4 外周动脉疾病

Yang 等[101]在河南4 716 例40~75 岁高血压患者及833 例年龄、性别匹配的非高血压患者中开展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调整年龄、性别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现在吸烟者患外周动脉疾病的风险为不吸烟者的1.65 倍。

4.5 高血压

胡文斌等[102]对昆山38 520 名≥18 岁居民的横断面调查显示,校正多种因素后,现在吸烟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16 倍。

Gu 等[103]对中国10 525 例≥40 岁无高血压病史者进行平均8.2 年的随访发现,女性吸烟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48 倍。

Ding 等[104]于2010 年开展的中国慢性病监测纳入具有全国代表性的98 658 例≥18 岁成年人,结果显示,随着吸烟指数升高,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加,吸烟指数0~10.2 包年、10.2~20.5 包年、20.5~33.3 包年和>33.3 包年者中,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3%、12.5%、37.6%和56.1%。

5 吸烟与糖尿病

要 点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2型糖尿病。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开始吸烟年龄越小、吸烟年限越长,患2 型糖尿病的风险越高。

吸烟可以增加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有证据提示,长期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的 2型糖尿病发病与死亡风险。

富振英等[105]对1996 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吸烟指数>130 包年的男性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37 倍,女性吸烟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为不吸烟者的1.92 倍。

Liu 等[106]对我国30~79 岁的512 891 例研究对象进行队列研究(平均随访9 年)后发现,男性规律吸烟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13 倍,女性规律吸烟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33 倍。开始吸烟年龄≥25 岁、20~24 岁和<20 岁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12 倍、1.20 倍和1.27倍;每天吸烟<20 支、20~29 支、30~39 支和≥40支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11 倍、1.15倍、1.42 倍和1.63 倍。

Wan 等[107]对中国香港115 470 例≥18 岁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队列研究,平均随访5 年的结果显示,与不吸烟者相比,现在吸烟的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分别增加40%和43%。

Pan 等[108]对89 项队列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51%,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增加49%。

Pan 等[109]对 88 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已戒烟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较现在吸烟者低,提示戒烟可降低吸烟者的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进一步对其中10 项戒烟相关研究进行的分析显示,戒烟<5 年、5~9 年和≥10 年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54 倍、1.18 倍和1.11 倍。

6 二手烟暴露对健康的危害

要 点

二手烟暴露与呼吸疾病

有证据提示,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慢阻肺。

有充分证据说明,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儿童发生哮喘。

有证据提示,二手烟暴露可以加重哮喘患儿的病情,并且影响哮喘的治疗效果。

有证据提示,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成年人发生哮喘。

二手烟暴露与恶性肿瘤

有充分证据说明,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肺癌。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二手烟暴露可以增加膀胱癌的发病风险。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宫颈癌。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胰腺癌。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肝癌。

有证据提示,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鼻窦癌,待进一步证据明确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鼻咽癌。

有证据提示,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结直肠癌。

有证据提示,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乳腺癌。

二手烟暴露与心脑血管疾病

有充分证据说明,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冠心病。

有证据提示,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

待进一步证据明确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高血压、外周动脉疾病。

二手烟暴露与糖尿病

有证据提示,二手烟暴露可以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WHO 将“二手烟”定义为“由卷烟或其他烟草产品燃烧端释放出的及由吸烟者呼出的烟草烟雾所形成的混合烟雾”。二手烟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与致癌物,不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多种吸烟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样会增加。

6.1 二手烟暴露与呼吸疾病

Yin 等[110]对中国广州Biobank 队列研究中20 430 例研究对象开展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不吸烟者发生慢阻肺的风险与自我报告家庭或工作场所的二手烟暴露情况密切相关,其中长期处于高暴露水平者(每周40 h,>5 年)发生慢阻肺的风险是短期处于高暴露水平者(每周40 h,<2 年)的1.48 倍,估计中国人中将有190 万不吸烟者因二手烟暴露所致的慢阻肺而死亡。

魏莉等[111]对15 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表明,二手烟暴露与儿童哮喘的发生相关,二手烟暴露儿童发生哮喘的风险是无暴露儿童的1.51 倍。

6.2 二手烟暴露与恶性肿瘤

Sheng 等[112]对20 项病例对照研究(13 004 例肺癌患者和11 199 例对照受试者)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有环境二手烟暴露者患肺癌的风险是无二手烟暴露者的1.64 倍,且分层分析显示,在不同性别和在不同暴露场所人群中所得的结论一致。付忻等[113]对18 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6 145 例肺癌病例,8 132 例对照受试者)进行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有二手烟暴露的不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无二手烟暴露者的1.52 倍,暴露于家庭及工作环境二手烟的不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分别增加48%和38%。

Su 等[114]对4 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10 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384 995 例研究对象)进行Meta 分析后发现,二手烟暴露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是无二手烟暴露女性的1.7 倍。Zeng 等[115]对11 项病例对照研究(3 230 例宫颈癌患者与2 982 例对照受试者)进行的汇总分析结果与之类似:与无二手烟暴露的女性相比,有二手烟暴露的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增加73%。

Chen 等[116]对3 项队列研究和48 项病例对照研究(覆盖中国17 个省级行政单位共109 936 例研究对象)进行Meta 分析,结果表明,有二手烟暴露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是无二手烟暴露女性的1.62 倍;而且,随着暴露剂量增大,其风险也会逐渐升高:丈夫每天吸烟≥20 支和<20 支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分别是无二手烟暴露女性的1.41 倍和1.11 倍,工作场所每天暴露于烟草≥300 min 和<300 min 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分别是无暴露者的1.87 倍和1.07 倍。

6.3 二手烟暴露与心脑血管疾病

Lv 等[117]对23 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17 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 分析后发现,在不吸烟者中,二手烟暴露者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是无二手烟暴露者的1.23 倍。

Zhang 等[118]在60 377 名40~70 岁上海女性中开展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在家中二手烟暴露女性(丈夫为现在吸烟者)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随丈夫每天吸烟量的增加而升高:丈夫每天吸烟1~9 支、10~19 支和≥20 支的女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是无二手烟暴露女性(丈夫不吸烟)的1.28 倍、1.32 倍和1.62 倍。

Hou 等[119]在中国28 个省级行政单位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16 205 例死于脑卒中的患者以及16 205 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受试者,结果发现,调整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主动吸烟等因素后,有二手烟暴露者的脑卒中总死亡风险是无二手烟暴露者的1.10 倍,其中死于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别是无二手烟暴露的1.10 倍和1.12倍,且二手烟暴露的影响在男性和女性、吸烟者和不吸烟者中高度一致,各地区之间基本保持一致。

Zhang 等[120]对天津3 789 例≥45 岁无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的居民进行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有二手烟暴露者发生颈动脉颈动脉IMT 增加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26 倍。Xu 等[121]在广东7 702 例从不吸烟的老年受试者中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老年女性中,高水平二手烟暴露者发生主动脉弓钙化的风险是低水平二手烟暴露者的1.24 倍。

Yang 等[122]在我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一项覆盖逾502 万例女性受试者的研究显示,在不吸烟女性中,丈夫吸烟导致二手烟暴露者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是丈夫不吸烟者的1.28 倍;二手烟暴露时间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丈夫每天吸烟1~5 支、6~10 支、11~15 支、16~20 支和≥21支的女性,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无二手烟暴露女性(丈夫不吸烟)的1.22 倍、1.24 倍、1.32 倍、1.37倍和1.75 倍。

6.4 二手烟暴露与糖尿病

Zhang 等[123]在中国开展的一项横断面研究纳入逾1 202 万例女性受试者,结果发现,丈夫吸烟的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从不吸烟且无二手烟暴露者的1.09 倍;女性患病风险与丈夫吸烟量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丈夫每天吸烟 1~10 支、11~20 支和>20 支的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从不吸烟且无二手烟暴露者的1.06 倍、1.13 倍和1.25 倍。刘辉萍等[124]在江西开展的一项横断面调查同样发现,二手烟暴露导致不吸烟女性的2 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

7 电子烟对健康的危害

要 点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电子烟是不安全的,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有着与卷烟类似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大多由烟液(含尼古丁、香精、溶剂丙二醇等)、电源、雾化部件和控制单元等构成,在电源供电和控制单元作用下,烟液受热雾化后形成烟雾和可吸入气溶胶,从而产生与使用卷烟相似的体验。

电子烟自上市后在全球迅速流行,我国电子烟的使用率为0.9%,电子烟使用者约为1 035 万[16]。

现有研究发现,电子烟液中含有甲醛、乙醛等有害物质[125]。甲醛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并且会抑制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的运动,进而对呼吸道产生损害。有研究还发现,随着烟液的温度升高,甲醛、乙醛等的浓度明显增加[126]。此外,电子烟液中检出烟草特有亚硝胺,其中N-亚硝基降烟碱、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Ⅰ类致癌物。

电子烟气溶胶中也含有有毒物质。气溶胶中可检出如锡、铜、镍、砷、铜等重金属元素[127],随着重金属元素在体内的累积,可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损害,尤其是神经系统。虽然电子烟气溶胶的纳米粒子质量很小,但吸入肺内之后对身体的健康危害可能更大[128]。此外,电子烟气溶胶中的羰基化合物含量与电子烟中加热圈温度呈正相关,随着加热线圈温度的升高,气溶胶中羰基化合物浓度也在升高[129]。

电子烟烟雾具有细胞毒性。暴露于电子烟烟雾中的细胞更容易发生DNA 损伤和死亡[130]。电子烟气溶胶中含有丁二酮和2,3-戊二醇,可损伤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功能,并且下调与纤毛相关的基因表达。另有研究发现,电子烟液体和气溶胶的细胞毒性对人肺成纤维细胞、肺上皮细胞(A549)和人胚胎干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不同品牌、口味的电子烟均具有细胞毒性,可导致细胞凋亡、细胞损伤等[131],警醒我们应该认识到电子烟可对人体产生损害的事实。

此外,使用电子烟可能致人更容易使用卷烟,这一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明显。一项包含91 051 例青少年受试者的Meta 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使用电子烟后成为卷烟使用者的风险是从不使用电子烟者的2.21 倍[132]。电子烟除了会吸引青少年使用卷烟外,本身亦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造成不良影响。2016 年《美国卫生总监报告》中关于青少年电子烟使用的报告显示,电子烟中的尼古丁会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发育,青春期使用会对青少年的注意力、学习、情绪波动和冲动控制产生影响[133]。

8 结语

基于《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据,本报告对国人吸烟与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关系以及电子烟的健康危害等内容进行了更新与系统阐述。今后还将进行动态修订,或就某一方面的问题作深入的专题论述。

期待本报告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以助进一步形成控烟共识,推进控烟进程。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编写组人员名单

专家组组长:王辰(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WHO 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

专家组副组长:肖丹(中日友好医院烟草病学与戒烟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WHO 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池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石强(中日友好医院),刘朝(中日友好医院),刘芳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肖新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吴司南(中日友好医院),张欣然(中日友好医院),张雁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万青(国家癌症中心),周心玫(中日友好医院),赵亮(中日友好医院),秦瑞(中日友好医院),高东平(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黄亚阳(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崔紫阳(中日友好医院),程安琪(中日友好医院),鲁向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同行审议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克安(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支修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方向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代华平(中日友好医院),白春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任建松(国家癌症中心),孙永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孙德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李为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新华(人民卫生出版社),杨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维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肖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时国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宜群(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何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沈华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波(中日友好医院),陈良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荣昌(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单广良(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段佳丽(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姜垣(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徐永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瞿介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高级科学审议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王陇德(中华预防医学会),孙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君石(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钟南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顾东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润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梁晓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程书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国家癌症中心)

国际科学审议专家:Zhengming CHEN(陈铮鸣)(University of Oxford),Richard Peto(University of Oxford)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编写的专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二手烟吸烟者戒烟
二手烟也会增加口腔癌风险
吸二手烟会增加口腔癌风险
接触二手烟 伤儿童视力
戒烟文
吸烟者更易腰腹肥胖
吸烟显著增加患2型糖尿病风险
戒烟
No Smoking请勿吸烟
每天1根烟,心脏病风险增3倍
Good Ange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