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电厂660 MW机组中压缸上下温差异常处理及预防措施

2021-11-06武廷俊

机电信息 2021年26期

武廷俊

摘 要:某660 MW超超临界机组揭缸检修后,由于中压前内汽封、中压进汽插管密封环、中压蒸汽冷却系统缺陷导致中压缸内壁上下温差异常、再热蒸汽温度无法达到额定参数。现对该类缺陷进行分析、总结,以方便同型机组消缺,避免类似缺陷再次发生。

关键词:超超临界机组;再热蒸汽温度;中压前内汽封;中压进汽插管密封环;中压蒸汽冷却系统

0    引言

某电厂9号机为东方汽轮机厂制造的超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三缸两排汽、直接空冷凝汽式汽轮机,型号为NZK660-28/600/620-1。2019年9月17日机组首次B级检修前,维持再热蒸汽620 ℃运行条件下中压缸外上半内壁温度最高不到550 ℃,下半内壁温度最高不到540 ℃,内壁上下温差未超过25 ℃;2019年11月18日B修启动后,机组再热蒸汽温度升至额定温度620 ℃后,中压外缸进汽室上半内壁温度最高升高至600 ℃,进汽室下半内壁温度达545~555 ℃,外缸进汽室内壁上下温差在53 ℃左右,汽缸温差较检修前增大20~30 ℃;将机组再热蒸汽温度降至590~600 ℃时,汽缸温差可保持在40 ℃以内。本文针对机组结构特征、相关系统运行特性,对汽缸温差超标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总结经验并提出相关优化措施。

1    设备简介

1.1    中压缸总体结构

9号机中压缸为双层缸结构,共计10级通流做功单元,其中1~3级位于中压内缸处,4~7级位于中压1号隔板套内,8~10级位于中压2号隔板套内。机组前端部汽封共计11列汽封圈,其中#1~#2列汽封为端把汽封,悬挂于中压外缸端部外壁;#3~#6列汽封为中压前内汽封一,位于中压外缸内部;#7~#11列汽封为中压前内汽封二,位于中压内缸内部,用于密封中压进汽与中压一级隔板腔室间蒸汽。其结构如图1所示。

1.2    中压蒸汽冷却系统工作原理

中压缸再热蒸汽通过进汽管穿过外缸,除外缸与进汽管连接处温度较高外,其余温度相对较低,采用高压缸1段抽汽(抽汽温度约407 ℃),通过节流孔板减压后进入中压外缸进汽腔室降低中压外缸处温度,以保证中压进汽腔室内壁温度在530~535 ℃,最高温度不超过566 ℃,冷却后的蒸汽由3段抽汽管道流出[1]。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1.3    中壓进汽插管密封环工作原理

再热蒸汽由中压外缸间的插管(中压进汽插管)进入中压内缸做功,外缸进汽管道与插管之间设有密封环,防止蒸汽泄漏。中压进汽插管与中压内缸上半水平结合面通过螺栓固定,该插管与外缸配合形成腔室,在腔室内设有密封环,避免蒸汽泄漏。中压进汽管密封环采用叠片式密封,密封环分为紧环与松环两种;紧环、松环截面呈“O”型,均为整圈无缺口、无开口形式;密封环与外缸内壁、插管外壁保持较小的圆周径向间隙,建立密封隔离功能;且密封环间保持适当的轴向间隙,以便在汽轮机运行过程中沿轴向滑动,适应内外缸之间的轴向胀差[2]。

2    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针对9号机中压外缸进汽室内壁超温原因,主要对设备状态劣化情况及中压蒸汽冷却系统进行检查,分别为:(1)利用2021年B修揭缸后对中压缸内部相关部套性能状态进行检查;(2)检查中压蒸汽冷却系统运行状态。具体检查内容如下:

2.1    中压缸内部部套性能检查

主要检查部位(图1):(1)中压进汽管、密封环;(2)中压进汽管法兰结合面;(3)中压内缸水平中分面间隙;(4)中压前内汽封性能情况。

2.1.1    中压内缸汽缸严密性检查

对中压内缸严密性进行检查,测量内缸中分面间隙均0.05 mm塞尺不入,满足汽缸严密性要求,可排除由内缸中分面泄漏造成汽缸内壁上下温差超标的因素。

2.1.2    中压进汽插管密封环检查

对进汽插管表面涂层、密封环表面检查无损伤,进汽插管与中压内缸结合面0.05 mm塞尺不入;但左侧中压进汽插管密封环由上到下间隙分别为0.19/0.29/0.37 mm,右侧中压进汽插管密封环由上到下间隙分别为0.20/0.29/

0.33 mm(设计值:0.017~0.05 mm);中压进汽管密封间隙超标,导致部分蒸汽无法有效密封,该因素为中压外缸进汽室上半内壁温度超标原因之一。

2.1.3    中压前内汽封汽封块性能检查

(1)中压内缸未解体前检查工作:解体中压前内汽封一上半(图1)后,检查#3~#6列汽封圈上半汽封块汽封齿有的被冲刷成锯齿形状,其中#6列汽封圈上部第二道汽封高齿最为严重,汽封块锯齿状与汽流冲刷有关。

(2)在内缸未解体状态下测量中压前内汽封二最外侧汽封齿间隙,即#7列汽封块,敲击汽封前、后,汽封间隙分别为0.65~2.00 mm、0.15~1.00 mm,汽封块退让间隙分别为1.45~1.80 mm、2.20~2.50 mm,上半汽封块膨胀总间隙分别为4.10 mm、1.50 mm,汽封块存在未回落现象。

(3)中压内缸解体后相关数据测量:1)径向间隙测量记录:汽封间隙超标主要表现为#3~#10汽封圈左侧间隙偏小,右侧间隙偏大,且右侧汽封间隙在1.00~1.50 mm。2)周向间隙测量记录:中压前轴封汽封周向间隙超标(设计0.40~0.90 mm),实测汽封周向总间隙在1.42~2.70 mm。3)汽封退让间隙记录:中压前轴封汽封退让间隙超标,实测汽封退让间隙在1.50~2.10 mm,较设计值2.50~3.00 mm偏小,且内缸段同一圈汽封左右偏差接近1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