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技出版“走出去”路径规划与实施

2021-11-06王璐

出版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海外并购走出去

[摘 要] 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出版社在出版“走出去”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主要聚焦在“走出去”的路径规划与具体实施上,即从“借船出海”“造船出海”直至“买船出海”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加强国际合作,通过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等模式实现产品“走出去”,一大批中国优秀的科技专著和期刊就此走向国际;其次,在海外从零自建分支机构,实现科学出版社品牌的“走出去”,推动国际交流;第三,2019年11月完成了对法国科学传播出版社(EDP Sciences)的收购,完善国际化布局,搭建科技出版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桥梁,构筑出版国际化的“桥头堡”。未来,科学出版社将不断完善出版国际化布局,打造面向全球的现代化科技传播平台。

[关键词] 科技出版 “走出去” 国际化战略 传播平台 海外并购

[中图分类号] G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1) 05-0014-09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work and achievements of Science Press in“going global”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cusing mainly on the path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oing global”. We have made leaps and bounds from“borrowing a ship to sail”(i.e., using international partners distribution channels), “building a ship to sail” (i.e., establishing our own international branches)all the way to“buying a ship to sail”(i.e., acquiring foreign publishers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ization). Firstly, the company has strengthene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achieved the export of its products through copyright export and co-publishing, and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Chinese sci-tech monographs and journals have gone global in this way; secondly, the company has established its own branches overseas from scratch, realis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ce Press brand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hirdly, Science Press completed the acquisition of EDP Sciences in France in November 2019, improving Science Press international layout, building a bridge from“going out”to“going in”for science publishing, and constructing an international gateway. In the future, Science Press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its international layout and build a modern global scienc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Science publishing Going global International strategy Communication platform Oversea M&A

科学出版社是国内最早开始实施“走出去”工作的出版社之一,早在改革开放伊始,就与当时的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签订了第一份版权输出协议。1990年,科学出版社纽约分公司在美国纽约成立,成为国内第一批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出版社。2009年,科学出版社东京株式会社成立。2019年11月全资收购法国EDP出版社,2020年再次入围“全球出版50强”,位列第43名[1]。在探索和实践国际化战略的目标中,科学出版社编舟渡海四十余载,在“走出去”工作上努力探索和实践,并开辟出若干路径。

科学出版社的“走出去”工作取得的成绩与企业坚定不移地执行国际化战略密不可分。科学出版社的国际化主要是通过三步走的方式来进行,首先“借船出海”实现产品“走出去”;第二,以“造船出海”实现品牌“走出去”;第三,通过跨越式发展的“买船出海”實现资本“走出去”。

1 加强国际合作,借船出海

改革开放初期,科学出版社从全球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引进了一大批反映当时世界最高科研水平和先进科研成果的专著和教材。同时,科学出版社也专注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代表中国水平的科研精品力作,借助国际合作伙伴的平台“借船出海”,实现这些产品的海外发行。

1.1 实物出口打开“走出去”之门

得益于国际市场对来自中国的科技医学研究内容的需要,加之科学出版社每年出版若干英文版图书和期刊的产品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实物出口曾经是科学出版社实现国际创收的主要方式,诸如《中国高山植物》《中国冰川》《大熊猫》《云南山茶花》等英文版图书常销不衰,《中国地球化学》《数学学报》等英文版科技期刊则与国外出版社建立了合作销售模式。然而,随着科技医学出版(STM)迈入数字时代,科研人员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国际市场对纸质出版物的需求持续走低,对科学出版社实物出口的规模造成一定影响。

尽管如此,对于纸质出版物的国际市场需求依然存在。以进出口子公司为媒介,以按需印刷技术为抓手,着眼于未完成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国家和海外留学生的需求,科学出版社将在未来继续推动实物出口工作。

1.2 加大版权输出力度,推动中国科技内容“走出去”

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学出版社开始大量引进版权,主要集中在科技医学专著和教材上,填补了我国相关内容的空白。彼时,科学出版社本着“输出与引进并重”的指导思想,“既从国际出版商购买引进版权,同时也向国际出版商销售输出版权”[2]。

笔者认为,科学出版社版权输出的成功经验,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优先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达成合作,形成“头部效应”,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约翰·威利、泰勒·弗朗西斯等国际大型科技出版集团均是科学出版社主要的版权输出合作伙伴。第二,除这“四大家”以外,科学出版社也积极寻求与虽小但精,学科特色突出的专业出版商进行合作,输出版权。第三,善于利用系列化图书产品和重大出版工程来带动其他产品的版权输出。回顾科学出版社历年的版权输出目录,不乏《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国出土瓷器全集》《中国出土壁画全集》《中国道教科技史》《纳米技术大系》《中国野生兰科彩色植物图鉴》等重大出版工程或重点书目[3]。第四,积极参加国际书展,加强对外交流,广泛结识新的业务伙伴。在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为代表的版权贸易型书展上,科学出版社每年都会举办版权输出签约仪式和新书国际首发式等活动,签署版权输出协议近百项。

1.3 共同开发内容,合作出版

当今世界,科技研究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英语则是沟通探讨、展示成果的主要语言。面对国内科研工作者以英语在世界上发布科研成果的要求,科学出版社根据国内科研工作者的需求,结合国际市场需求,携手国际合作伙伴,以合作出版模式共同开发选题,直接对外发布。根据产品的不同形态,该模式又可以划分为图书合作出版和期刊合作出版两种形式。就图书合作出版而言,科学出版社通常负责选题策划和稿件组织,合作伙伴一般负责编辑加工、出版、电子平台发布、国际市场营销和销售。《中国植物志》和“创新2050”系列研究报告堪称该模式的典范。

1.3.1 《中国植物志(英文版)》(Flora of China)

《中国植物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记载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我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4]。

1988年,科学出版社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出版社(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签订了中美合作编写出版《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的协议,成立了《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编委会,并于1989年正式开始编研工作。《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实际上是《中国植物志》的增订、修改版或第二版,是中国植物学家与全世界专家通力合作的产物。英文版编委会负责书稿的翻译和改编,稿件经科学出版社的编辑最终审定后在美国印刷出版。《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的问世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受众,为全世界其他国家植物志书编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于2005年刊文指出:“由中国植物学家完成的《中国植物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世界上没有任何植物志的规模可与之相比……通过完成《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学家对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植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

1.3.2 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

2007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一项重大的战略研究项目,涉及18个重要领域的科技发展路线图。300多位中科院的高水平专家历经一年多深入研究,“基本厘清了至 205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对重要科技领域的战略需求”[6],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总报告。该系列报告的中文版于2009年6月一经推出即引发国内外科学界的极大关注。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专程前来商谈合作出版该报告英文版的有关事宜,并决定在当年法兰克福书展上推出。 2009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恰逢中国作为主宾国,科学出版社联合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中国展台举办了“创新2050”系列报告英文版的全球首发式,在国际出版界和全球科技界获得热烈反响。

科技期刊是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进军科技强国的重要科技和文化基础[7]。期刊 “走出去”工作也一直是科学出版社的工作重点。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8],更是为科学出版社开展期刊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于期刊合作出版,科学出版社通常负责组建编委会、吸收稿件、组织同行评议、采用稿件、编辑加工,合作伙伴则负责出版、托管、电子平台发布、国际市场营销和销售。

1.3.3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两刊”)系列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合称“两刊”)英文版代表了中国科技研究的最高水平。2006年,《中国科学》杂志社开始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出版“两刊”英文版,并由外方负责在其数字平台SpringerLink上进行“两刊”的海外发行。自此, “两刊”海外发行量显著上升,全文数据库的机构订户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已达300多家,海外销售收入随之逐年递增。同时,基于SpringerLink的全文下载量大幅攀升(根据SpringerLink数据库的全文下载次数统计,“两刊”各辑的累积下载次数由2006年的8.97万次上升至2019年的158.67万次)[9]。“两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据Web of Science的数据显示,目前“两刊”中已有9种刊物位居国际同领域期刊排名Q1区,即前25%,其中3种期刊位居排名前10%,另有两种刊物位居Q2区 [10]。

1.3.4 《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

《国家科学评论》是我国第一份英文版自然科学综述性学术期刊,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担任主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担任常务副主编,各学科知名学者担任副主编,定位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外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就,深度解读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技政策,旨在展示世界(尤其是我国)前沿研究和热点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代表性成果[11]。《国家科学评论》在创刊之初就选择了国内自主办刊、国际合作出版的道路,经过一系列洽谈和综合考量,最终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达成合作,并由后者为期刊搭建独立的门户网站。《国家科学评论》于2014年3月正式出版,2015年6月即被SCI收录,首个影响因子为8.0,进入全球多学科综合类期刊前五名。2020年的最新影响因子为17.275, 在全球多学科综合类期刊排名中位列第三名[12],仅次于《自然》(Nature)和《科学》。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重要创新科研成果在《国家科学评论》上首发,向全球科技界展示了中国科技期刊的高水准[13]。

迄今为止,包括上述两种系列期刊在内,科学出版社共有30余种英文版高水平期刊与国际顶尖科技出版集团达成合作出版伙伴关系。 “十三五”期间,科学出版社所属期刊数据库海外付费下载收入合计达人民币近3000万元。

1.4 成立合资公司,加强国际间项目合作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科学出版社积极探索,与国外出版公司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以期在图书和期刊出版领域找到更多更好的新模式。

1.4.1 图解图书与英文排版助“东方科龙”腾飞

1998年,科学出版社与日本欧姆社(Oh-msha, Ltd.)以及荷兰IOS出版社(IOS Press)共同出资成立北京东方科龙图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科龙”)。公司的业务涵盖有汉语、英语和日语的图书翻译、编辑、排版、平面设计和出版等。

东方科龙主要承接两家国际股东出版的科技图书和期刊的版式设计与排版,是国内第一批开展外文排版和图文制作的专业公司。经过30余年的发展,科龙公司已经形成图解和数独图书的出版特色。

1.4.2 植根中国,影响全球

2007年,科学出版社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合资成立了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爱”)。科爱成立伊始,主要业务是提供图书翻译出版服务。2013年科学出版社与爱思唯尔决定集中双方的战略资源来打造一个高质量、国际化的期刊出版平台,为国内英文版期刊提供出版服务,同时自主创办高水平英文版期刊。

转型8年来,科爱已达到100余种英文版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规模。自办期刊《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于2020年首次被SCI收录,最新影响因子为14.593[14],位居“材料科学、生物材料”领域第一名。未來科爱还将凭借两家股东的资源优势,继续推动中国高水平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发展,让世界看到中国的优秀科研成果。

2 树立自信,造船出海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科学出版社便运斫“造船”,努力推动中国科技成果的国际传播,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速科学出版社品牌的国际化。时至今日,科学出版社打造的海外分公司皆已陆续扬帆,在国际科技出版大潮中乘风航行。

2.1 美国公司:抢滩北美市场

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出版社洞见英文版图书在海外的发展潜力,决定在北美设点,以开辟新的市场。利用实物出口和版权输出等国际业务赚取的外汇,1990年科学出版社在美国纽约创建科学出版社纽约公司(Science Press New York),最初的定位是出版和销售英文版图书。2003年,公司迁至新泽西州,更名为科学出版社美国公司(Science Press USA)(以下简称“美国公司”)。

成立以来,美国公司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1 策划出版原创英文版图书

成立的第一个10年,美国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北美当地的作者资源策划出版原创英文版科技专著,学科领域偏重植物学、地球科学和数学。美国公司就此联系和培养出一批在美科研和教学前沿工作的写作队伍,以海外华人为主,也有少量的美国学者和国内学者。这些学术著作的出版不仅丰富了科学出版社的产品线,也帮助科学出版社集聚了诸多海外作者资源。

2.1.2 开拓北美书刊销售渠道

美国公司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借助中科进出口公司的实物出口平台,建立了图书馆、机构、个人订户的多层级网络,销售科学出版社和其他国内出版社的书刊,覆盖范围遍及北美地区和大洋洲,为国内实物书刊“走出去”贡献了一份力量。

同时,北美拥有为数众多的华人华侨团体,对中文内容的图书、期刊和音像产品需求旺盛。美国公司抓住这一市场机遇,自1999年开始每年举办3—4场全美巡回书展,既满足广大在美华人华侨和中文爱好者的精神需求,也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2.1.3 培养国际化出版人才

中国出版业能否“走出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科学出版社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美国公司抓住这一契机,从本社的人才培养需求放大到全国出版业,利用在美国出版界多年积累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国内出版工作者提供系统的培训交流方案。

近年美国公司开展得最多的是针对高级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培训。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全国180余家科技期刊编辑部的220多位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为开拓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国际视野,加快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发挥了纽带作用。

2.2 东京公司:中日出版业交流的桥梁

经商务部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2009年7月科学出版社在东京挂牌成立了“科学出版社东京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东京公司”)。东京公司的主营业务范围分为三部分:首先,利用国内的内容资源翻译出版发行日文版图书,出版方向集中在科学图鉴、文物图录、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著作、人文社科和时政经济学术专著等;其次,代理中文和日文版图书的版权;第三,销售中文和日文版书刊[15]。

2.2.1 打造系列精品产品线

东京公司成立12年来,已出版日文版图书170余种,打造了如中国历史专史、中国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画研究、中国文博、中国科学图鉴、中国的现在与未来、全球治理中的中国等多条系列产品线。

2.2.2 建立全流程出版网络

东京公司在日本建立了全流程的出版网络,旨在让产品从内容、语言、制作、营销等各方面满足日本读者的需要,图书产品的制作亦完全依照日本图书制作标准。

经过多年努力,东京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发行网络,不仅进入日本东贩、日贩、乐天等主流发行渠道,还有国书刊行会、东京大学出版会、由麻尼书房、八木书店等专业图书发行渠道,保证了图书在图书馆、研究机构及书店、网络平台等的上架,便于相关研究人员或普通读者购买阅读。

2.2.3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每年的东京书展上,东京公司都会组织或协助国内其他出版社参展,并举办新书发布会、中日出版界研讨会、作译者座谈交流会等活动。

2019年6月,在中日高层互访之际,东京公司出版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在大阪举办了日文版新书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署进出口管理局的有关领导以及该书的日方译者都出席了发布会,以书为媒推动中日友好交流。

2020年,科学出版社对东京公司进行增资,以拓展业务类型和范围,力争逐步将东京公司打造成为中日科技出版与文化交流的窗口。

2.3 欧洲公司:开海外并购之先河

科学出版社在欧洲设点的计划由来已久,出版社一直在寻觅合适契机,也希望尝试不同于从零自建的美国公司和东京公司模式。

2019年,法国一家百年历史的专业出版社有意出售,科学出版社立即在巴黎注册了欧洲公司,并借此成功收购该法国出版社,达成了“资本运作平台”的使命。有关并购事宜将在本文第三部分具体介绍。

2.4 依托互联网平台,进入国际市场

在“互聯网+”时代,学术传播渠道大为拓宽,既有传统的印刷出版,又有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16]。因此,除传统实体机构外,利用网络平台打造的“快船”同样可以承担“出海”的使命。在构建海外桥头堡之余,科学出版社积极利用图书和期刊的内容资源优势,开发面向全球的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探索“数字化出海”之路。

当前,中国的高水平科技期刊主要以国际合作的方式面向海外发布,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从长远来看,缺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将严重制约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因此,在国内科技期刊界,“造船出海”的需求格外迫切。

为摆脱这一困境,科学出版社自2014年6月起,委托《中国科学》杂志社开发期刊全流程数字化平台。2020年,科学出版社又成立专门的期刊发展中心,加大力量推动SciEngine平台的发展。目前,该平台上运行的科技期刊有275种,载文26万余篇。下一步的目标是要集聚更多期刊内容资源,每年载文量增长3万篇,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论文的窗口。

3 买船出海,扬帆远航

“买船出海”是指购买国外成熟的出版机构,并将其作为在海外发展的平台,从而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为实现高质量的国际化发展,完成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根本性转变,科学出版社尝试并成功实施了海外并购策略,用实践证明海外并购是实现出版“走出去”的路径可行、风险可控、效果可预期的最佳方式。

2019年11月13日,科学出版社在法国巴黎与法国物理学会、法国化学学会等4家学术团体举行了收购科学传播出版社(Edition Diffusion Press Sciences SA,EDP)100%股权的交割仪式。这项并购在国内外出版界乃至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不仅成为中国科技出版业里程碑式的事件,而且还刷新了国际同行对于中国出版企业的认识。除了国内各大主要媒体的报道,国外科技出版界也对此事件给予高度关注和评价。《自然》杂志官网刊登新闻报道,称此次收购为“中国出版社首次收购国外主要竞争者”[17]。就此,国际资深出版专家吴乐思(Wahls)博士接受学术出版媒体学术厨房(The Scholarly Kitchen)的专访时评价: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学传播出版社的收购有可能极大地影响STM学术期刊出版的当前格局。如果科学出版社以正确的方式管理此次收购,未来则有可能成为国际排名前10的出版社,甚至成为国际排名前6的出版集团[18]。

此次成功收购于科学出版社而言,实属不易,多年的快速发展、各方面的积累和准备、恰当的时机、果决的行动力,缺一不可。

3.1 在海外并购之路上的探索

60余年的发展历程,科学出版社已经在国际同行中建立起极高的知名度,是众所周知的中国领先的科技医学出版机构。2017年1月在上交所上市后,公司的经营业绩持续稳步增长。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公司制定了全方位的海外人才培训计划。经过多年的培养和积累,已经拥有了一批国际化出版人才。 科学出版社在公司的“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通过海外并购,完善海外布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术出版机构”。

内外条件均已成熟,下一步就是要锁定合适的目标公司。有统计表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美加两国,集中了超过80%的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19]。考虑到公司已经在美国和日本都设有分公司,并且运营良好,因此出版社将战略投资的目标设定在尚未有布局的欧洲。近年来,科学出版社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欧洲出版机构出售的信息,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也广泛地与来自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多家欧洲出版商接触,讨论资本合作的可能性。

3.2 成功收购法国科学传播出版社

2017年11月,科学出版社得知科学传播出版社有意出售的消息。科学传播出版社是法国一家历史悠久的科技出版机构,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20年,《物理学报:理论与应用》(Journal de Physique: Théorie et Application)与《镭》(Le Radium)两种期刊合并为《物理学报和镭》(Journal de Physique et Le Radium),科学传播出版社由此成立。科学传播出版社的创始人都是科技史上的重量级人物: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获得者居里夫人(Marie Curie),波动力学的创始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路易·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ile),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让 ·巴蒂斯特·皮兰(Jean Baptiste Perrin),保罗·朗之万(Paul Langevin)等杰出科学家。经过百年发展,科学传播出版社已经成为法国最大的独立科技出版机构。目前,科学传播出版社每年出版科技期刊77种,其中英文期刊62种,有29种被SCI收录。同时,科学传播出版社每年还出版近百种高质量的法语和英语图书,涉及物理、天文、数学、能源、材料科学、工程、化学、环境和医学等多个领域。此外,科学传播出版社还积极推动开放科学,并基于“四个开放”(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代码、开放同行评议)的原则推动创建了4OPEN巨期刊[20]。科学传播出版社旗下会议网(Web of Conferences)会议论文集出版发布平台,可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学术会议服务。

科学出版社和科学传播出版社两家出版社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科技出版机构,均隶属于国家级学术团体,坚守严苛的学术质量出版标准,也同样在寻求自身的业务拓展。科学出版社的并购标准与科学传播出版社的情况不谋而合。

国际并购的复杂性及高度技术化的特点需要专业化团队。在收购过程中,科学出版社国际业务部充分发挥外语专业和出版业务能力相结合的优势,积极与法方沟通,在投行、律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等专业第三方中介机构顾问团队的协助下,从估值分析、并购方案制定、尽职调查、商业谈判、法律文件起草、海外投资审批直至交割的各个环节给出专业意见,帮助公司规避各種风险。

3.3 业务整合: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完成交割看似并购交易的结束,实为企业整合工作的开始,是国际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收购完成后不久,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阻碍了原计划的人员互访交流。法国本土的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迅猛,经历了多轮全国范围的“封城”控制,科学传播出版社的员工只得远程办公。这些给双方的整合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不过,完成交割一年多以来,科学传播出版社的稳健增长和双方业务的日益融合证明了双方已经克服了困难,其中的经验或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3.3.1 提前启动业务整合,边谈判边整合

并购是为了通过双方的整合发挥出更大的协同效应。本着这一认识,科学出版社在收购谈判之初就与科学传播出版社的经营团队开启了关于业务整合的讨论。双方的主要负责人多次面对面讨论图书、期刊、会议网和出版平台等主要业务线的整合。

3.3.2 强化出版合作整合

推动国内优质图书的版权输出,通过EDP平台翻译成英文版或法文版图书,在全球市场销售推广。科学出版社与EDP建立了图书合作出版工作小组,并制定了图书合作出版工作流程。工作小组每周通过网络视频会议沟通工作最新进展情况,努力推动国内编辑部在策划组稿过程中提升稿件质量,达到国际出版标准,同时策划更加适合国际读者的科技图书选题,更广泛地传播中国的优秀科技作品。

期刊业务方面,整合科学出版社和EDP的资源,利用EDP的国际化期刊出版平台以及国内各项支持政策,积极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同时组建国际化编委会,提升国际化创刊水平。

3.3.3 强化平台对接

EDP的数字化转型较早。为与EDP做好平台对接,科学出版社成立专门的团队,不断提高双方在全流程数字出版、智能出版、知识服务、开放获取、开放科学等方向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实现双方资源共享。

3.3.4 强化国际交流

利用 EDP 的平台,一方面做好公司内部的国际交流和出版业务培训,培养更多的国际化出版经营管理人才,提升社内员工的国际化视野和语言交流能力,加强业务对接和人员轮岗交换;另一方面,组织 EDP 与国内科研机构、院所高校的交流,立足 EDP 组织中法乃至中欧科技界的学术活动,在作译者层面打造科学出版社国际化的品牌印象。

3.4 进一步扩大海外机构规模的规划

科学出版社对EDP的成功收购和整合为公司的国际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大大提升了科学出版社的国际影响力。科学出版社仍在不停地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在开放获取和期刊平台等方面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学习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加快推动科学出版社在国际化业务上的发展。

作为中国科技出版的“国家队”,科学人时刻牢记是“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未来,科学出版社将抓住机遇加快海外并购步伐,不断完善出版国际化布局,打造面向全球的现代化科技传播平台,实现做强做优做大,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国际传播力、文化影响力,从而为维护国家科技信息安全、提升全球科技评价话语权、建设科技强国和出版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注 释

[1]Ruediger Wischenbart, Michaela Anna Fleischhacker. Global 50: The Ranking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2020 [R].2020: 24-26

[2][3]王璐. CSPM公司的国际化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8:18,54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志》简介[EB/OL].[2020-10-25].http://www.iplant.cn/frps/about

[5] Yang Q E, Zhu G H, Hong D Y, et al. Worlds Largest Flora Completed[J]. Science, 2005,309:2163

[6]《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发布[OL].[2009-06-10]. www.cas.cn/xw/zyxw/yw/200906/t20090610_2313751. shtml

[7] 韩扬眉. 不断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N]. 中国科学报, 2020-12-03

[8] 习近平.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1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8

[9] Springer Nature. 2019 Publishers Report: Science China Press, 2019:5

[10][12][14] Mansour, Abdelaziz.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19 (Clarivate Analytics, 2020)

[11]胡珉琦.《国家科学评论》:内容比“标签”更重要[N].中国科学报,2020-11-24

[13]林鹏,渠竞帆.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出版“旗舰”[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0-09-11

[15]科学出版社东京株式会社简介[OL]. [2021-05-20]. www.cspm.com.cn

[16]梁砾文,王雪梅. 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力建构[J]. 当代传播,2017(4): 49-51

[17] Cyranoski D. China Splashes Millions on Hundreds of Home-grown Journals[J]. Nature, 2019-12-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770-3

[18] Tao T.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STM Publishers: Threat or Opportunity? An Interview with Matthias Wahls. The Scholarly Kitchen[OL]. [2019-11-19].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9/11/19/guest-post-the-emergence-of-chinese-stm-publishers-threat-or-opportunity-an-interview-with-matthias-wahls

[19] 姚永春,万才兰. 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区位布局分析[J]. 出版科学,2014,22 (5): 61-65

[20] 光明日报社.EDPSciences出版社迎来百年华诞[EB/OL].[2020-07-22]. https://world.gmw.cn/2020-07/22/content_34018598.htm

(收稿日期: 2021-08-10)

猜你喜欢

海外并购走出去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特有风险及防范策略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代理问题与治理机制
吉利汽车的发展战略及财务分析
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绩效实证分析
浅议海外并购后的整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