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2021-11-06高健民
高健民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流利”这一概念源于拉丁单词fluentem(to flow),常被用来形容一种轻松的状态。“流利度”则通常被用于衡量学习者口语产出的轻松程度。[1](P1-15)20世纪90年代,Skehan提出语言水平模型,首次将流利度确立为语言水平的三个维度之一。[2-3]同一时期,De Bot提出了双语口语产出模型,着重论证了自动化加工(automaticity)与流利度的关系。[4]以上影响力较大的模型或理论均强调了流利度对于二语习得、教学和评估研究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通过使用国际权威的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考察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的动态发展过程并反思研究不足,以期对未来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本研究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1999年以来,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的总体情况;(2)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的研究热点;(3)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2.数据收集。本研究数据均收集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文献发表年份不限,采用“(外语+二语)*口语流利”的检索式进行一框式检索。这样设置的原因:一是本文的关注点不仅限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同时还包含其他外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口语流利度研究;二是由于现在多数的二语习得文献已不再对二语和外语的概念做区分,[5]为了查全文献,故将外语和二语以“或”运算符连接;三是文献中对于“口语流利度”和“口语流利性”两个术语是交替使用的,共指同一个构念,故使用“口语流利”进行模糊检索。结果是:从1999年4月到2020年12月共有178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12月17日)。经过人工核查,排除重复文章6篇,公告1篇,剩余171篇原始文献。这些文献包括定量、定性研究类及综述类文章,文献类型和来源多样,有利于还原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动态的全貌。
3.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统计和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5.7.R2对数据进行分析。[6]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总体情况。为了解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概况,本文对每年研究文献的数量、主要来源期刊、主要研究作者和机构进行了分析。1999—2020年间每年论文发表数量见表1,可见,1999—2012年文献数量呈波动上升走势,2012年达到峰值,共有17篇文献,2012年后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20年只有6篇文献。
图1 1999—2020年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数量的历时变化
随着国外二语口语产出模型和流利度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完善,张文忠率先意识到介绍国外在口语产出和流利度方面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其发表的论文《国外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研究现状》和《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均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这也是本文检索出的最早的文献。这两篇论文重点介绍了流利性的定义及其解释模式,[7-8]为国内相关研究开辟了路径。此后该领域的研究数量一直呈现稳定上升的态势。
自2012年以来,虽然每年发文量呈下降趋势,但具有一定规律,即每次下降之后都会迎来一次大幅上升,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热度仍在。此外,近年来发表的文章质量有所提升,如:2012年发表的17篇文献中,有2篇被CSSCI收录,而2020年发表的6篇文章中,有4篇发表在被CSSCI收录的期刊上。
另外,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文献数量多于3篇的8种期刊分别是:《海外英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现代外语》《校园外语》《外语艺术教育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其中5本是CSSCI收录的核心期刊,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得到学界权威性期刊的认可。此外,来源期刊均为外语类期刊,主要刊登英语或其他外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章,这说明国内从事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的主要是外国语言学领域的学者,而研究来华外国学生汉语口语流利度的则相对较少。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所选文献的作者和机构进行被引分析发现,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网络并不明显,且单一作者发文量最多不超过3篇,因此对于作者分析的意义不大;而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合作网络,并呈现出地域特征。因此,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并转换格式,算法选择寻径网络(PFNET),节点设置为机构,时间设定为1999年1月至2020年12月,时间切片为1年,得到图2。由图2可见,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比较松散,能观察到的唯一网络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南京工业大学之间的合作。从地域来看,以江苏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为首,华东地区高校是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华北、华中和东北地区高校在此领域也有所研究。
图2 1999—2020年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机构共现网络
综上可知,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质量较高,研究较深入,研究意义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
2.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对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的关键词做共现知识图谱分析,有利于掌握其研究热点。导入文献数据后,算法选择寻径网络(PFNET),节点设置为关键词,时间设定为1999年1月至2020年12月,时间切片为1年。
如图3所示,节点形状为环形,圆环的半径和文字字号越大,该关键词就越被频繁使用,即越能代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之间的连线代表两词或多词之间存在共现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共现的频次就越高。可见,节点轮廓相对明显的3个关键词依次是口语流利性、英语口语和语块(chunks)。表1列出了频次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及其中心度,中心度大于0.1则代表该关键词热度较高,与其共现的其他关键词较多。
图3 1999—2020年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
表1 关键词频次
如表1所示,口语流利性是该领域最常出现的关键词,频次最高,原因在于其最能直接代表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的主题。中心度最高的是英语口语,说明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此外,其余频次和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影响流利度的因素研究,包括语块和停顿;二是流利度与其他两个语言水平维度之间的关系,包括复杂度和准确度;三是流利度与语言教学结合方面的研究,包括口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以上关键词均为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的热点课题,未来研究可以继续就这些角度做深入剖析,进而推动该领域的纵深发展。
3.发展趋势。关键词时区图能清晰地反映研究焦点的历时变化,指向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如图4所示,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发展初期主要聚焦于流利度的测量与教学上,这期间影响力较大的文献除了张文忠的两篇论文外,还有王立非发表的关于交际策略教学效果的文章,被引频次高达424次,该研究通过教学实验探析了不同交际策略的学习对于提升国内大学生英语流利度的作用。[9]到2004年,学界出现大量探讨流利度与复杂度和准确度的关系的研究,并把流利度作为测量二语口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图4 1999—2020年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2008—2018年,该领域的研究主线是分析影响二语口语流利表现的因素,但视角多样,呈现出多元发展、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些视角包括从非流利产出(disfluency)出发探析二语学习者的流利度习得与发展模式,研究语块使用对流利度的影响,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研究工作记忆及焦虑对于流利度的影响,以及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探讨交际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方式对提升流利度的作用。
近年来,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口语流利度研究也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此外,关于停顿(pause)的研究依旧热度不减,说明未来研究很有可能继续关注非流利口语产出特征。另外,一些学者对口语流利性的测量进行了研究,如鲍杰从时间、表达、语言三个维度测量了韩国留学生汉语的口语流利度,[10]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未来多维度评价口语流利性研究的发展。综上可预测未来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将继续呈现多语种、跨学科的多元发展模式。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焦点会有所变化,但不会凭空产生、彼此割裂,图4中由左向右纷繁交织的连线也代表着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与传承。
三、结语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1999—2020年的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此领域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实证研究的切入视角多样,并有跨学科发展的特色。非流利性研究、语块使用对流利度的影响研究和交际策略与流利性的关系研究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当然,国内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1)大多数研究都是实证研究,关注流利度作为语言水平维度之一的发展变化特征,而对于流利度理论探讨和模型建构的研究十分少见。(2)很多研究都将停顿和重复等现象作为衡量非流利性的指标。但基于Dörnyei和Kormos提出的问题解决机制框架(problem-solving mechanisms),国际上有研究指出,在两人或多人的交谈中,这些通常被认为是非流利性的现象可能是讲话者有意识产生的行为,目的是减缓压力,争取思考时间,促进交流的顺利进行,增强说话人的口语流利度。[11-12]因此,国内有必要将口语流利度研究与互动能力研究相结合,关注口语产出的具体情境,避免仅将流利度指标固定化使用。(3)本研究建议国内研究机构继续在此领域加强合作,促进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