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文献可视化研究
——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系列研究
2021-11-06谢继忠王多鹏
张 苗,谢继忠,王多鹏
(1.河西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2.张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甘肃 张掖 734000)
近年来,研学旅游中的红色元素明显增强,红色元素亦成为研学市场宠儿。而河西走廊拥有独特的红西路军资源和丰富的研学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纷纷试水研学旅游市场。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台县烈士陵园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进一步掀起了河西走廊红色旅游的热潮。随着红色研学旅游的发展,红色研学旅游的学术研究也不断深入和多样。河西走廊作为红西路军的主战场,探究其红色研学旅游,对讲好西路军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红色研学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学术界的研究,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总体而言,红色研究型旅游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红色研学旅游的文献,由于研究内容新颖,研究成果少,文献来源不受限制。检索条件为:subject=“红色研学旅游”或“红色研学旅行”或“河西走廊红色旅游”,词频限定为“精确”,检索期刊文献125篇,报纸文献16篇,国内会议文献3篇,硕士、博士文献11篇,学术期刊1篇,共获得156篇有效文章构成国内数据(截止日期为2020年12月16日)。由于红色旅游研究,特别是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因此,没有检索国外文献。
二、文献可视化分析
(一)年度发文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关于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始于2013年,发文两篇,均为红西路军为主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2014年无论文发表,以2015年为拐点逐年上升,至2016年发文数量仍旧在个位数上,2020年为目前第一波高峰。发文数量与2013年国家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的“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1]及后期国家及各个省市一系列研学旅行政策推动相关,也与红色旅游的多元化蓬勃发展现状相对应。
表1 红色研学旅游年度发文量(篇)
(二)关系网络分析
1.文献互引网络
原始文献互引方面。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发现,红色研学旅游的原始文献互引相当少,其中吴涛(2017)的《红色研学旅行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一文,发文早,且引文研究主题是红色旅游的研究热点之一。互引的文献多在专业领域报刊、学报或硕士毕业论文中出现,但是研究领域分散,未见明显集中研究主题。另外,关于河西走廊红色旅游的三篇文章,存在互引关系。
原始文献和参考文献互引方面。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发现,红色研学旅游的参考文献间互引关系比原始文献紧密、集中度高,围绕“生命与教育”、“共生理论”、“实用翻译教程”最多,这体现了红色研学旅游的思想教育性、复合性和系统性之特点,也说明红色研学旅游的丰富的研究背景。另外,增加参考文献后,文献互引网络关系明显增加,如原始文献和参考文献之间新增围绕“韶山红色旅游”、“黑龙江红色研学旅游”等文献互引关系。原先三篇河西红色旅游文章,新增旅游文化类的文章,丰富了文献互引关系,拓宽了研究领域。
2.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根据文献检索结果,结合CNKI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发现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研学旅行”关键词共现频率较高,这与文章研究对象“红色研学旅游”相一致,也体现了红色研学旅游开发中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联合开发的必要性和趋势。另外,关键词“红色旅游”、“立德树人”、“国家旅游局”、“旅游开发”共现频率也较高,说明红色研学旅游属于政策导向明显的产业[2],旅游产业开发层次较低,教育属性突出。从关键词共现网络看,红色研学旅游研究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研究内容仍然较为单一。
图1中,剔除“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行”等主题词,可见红色文化(11次)、红色研学旅游产品(7次)、河西走廊(6次)、沂蒙精神(6次)、基地建设(5次)、红色旅游资源(4次)出现频率较高,对策建议、产品设计、地名也出现较多。结合图2主题共现矩阵分析图,发现红色研学旅行的研究地点集中在山西、山东、沂蒙、湖北、河西走廊等地,研究对象有从共生理论、研学旅游产品切入的开发路径研究,满意度研究,产品设计,旅游吸引力,红色文化,基地建设等。由此可见,现有红色研学旅游研究,从旅游学视角切入较多,也有从思想政治教学角度切入的研究,研究主题集中为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游客满意度、旅游资源挖掘等。因此,后续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研究区域应当重视河西走廊,增加对河西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3]。
图1 主要主题分布图(根据CNKI文献检索结果作者自行整理)
图2 主要主题共现矩阵分析图(根据CNKI文献检索结果作者自行整理)
单独对关键词“河西走廊”进行共现分析,发现“河西走廊”与“旅游资源”的共现频次最高(5次),与“旅游文本”“外宣翻译”“旅游产品”等共现频次次之(2次),与“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产品开发”“路径探析”“旅游产品开发”等关键词的共现频率为1。说明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独特,文化挖掘程度低,开发程度单一,发展潜力大。也说明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开发程度和全国其他地域基本持平。
3.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整体看,红色研学旅游学术研究较为分散化,缺乏合作,未见核心学术群体。作者之间的研究主要以同事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主进行合作,有合作关系的作者来源区域分散,未呈现明显的地域聚集性[4]。另外,河西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南开大学等是红色研学旅游学术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各研究机构之间互呈独立态势。
(三)分布
资源类型。从表2看出,文献来源主要为期刊(125篇),经人工回检发现,核心期刊仅有2篇,且发表在教育学方面期刊上。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仅11篇,显示出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类型单一、研究层次低,这也与当下红色研学旅游学术研究刚刚起步有关。
表2 资源类型、学科分布、来源分布表(根据CNKI文献检索结果作者自行整理)
学科分布。从表2看出,学科分布主要属于社会科学类,经济与管理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占比较高。说明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对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最多。其次为哲学、文学角度。由于同一篇文献可同时属于不同学科分布,故文中学科分布“占比”总和大于百分之百。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既可以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展开定量角度,得出推广性较强的模型[5];也可以从哲学、文学角度研究,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增强红色研学旅游的“学”的成分。从研究性质及方法看,定性研究文献数量比定量研究多。
来源分布。从表2可以看出,红色研学旅游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中国旅游报、教育类期刊方面,其中来自中国旅游报11篇,占总检索文献比重7.05%,最高,其次为现代教育期刊和中国德育期刊。未见在旅游类学术权威期刊上的文章,也未见在地域特色明显的刊物上发文。
三、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特征和对河西走廊启示
河西走廊拥有丰富的红色研学资源,河西五市基本上都有西路军先烈们的遗迹,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瓜州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永昌县红西路军烈士陵园、高金城烈士纪念馆等纪念场馆,又如山丹培黎学校、甘州区福音堂遗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石窝会议遗址、永昌县城南街天主堂遗址等生活遗址遗迹。再如古浪战役纪念馆、山丹县隘门滩遗址、梨园口战斗遗址、高台战役遗址、瓜州县红柳园战斗遗址等战场遗址。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能够丰富红色研学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有利于促进河西走廊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更有利于拓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提升的路径。
(一)红色研学旅游研究特征
红色研学旅游起步晚,研究成果少,结合可视化分析结果和红色研学旅游产业实践,总体而言,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1.年度发文趋势和层次
关于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13年,略滞后于红色研学旅游行业的发展。2013-2016年,年发文数量都在个位数。自2015年起,随着红色研学旅游的快速稳健发展,年发文量逐年递增,总体发文呈递增势头。虽然发文数量逐年递增,但总体研究层次低,篇均被引数1.66,缺乏在旅游类权威期刊上的文章,缺乏博士论文,缺少学术专著。
2.关系网络和研究热点
虽然红色研学旅游的原始文献互引相当少,但关于河西红色旅游的三篇文章存在互引关系。红色研学旅游的参考文献间互引关系比原始文献紧密、集中度高;虽然红色研学旅游学术研究较为分散化,缺乏合作,但河西学院有三位学者合作;各研究机构之间互呈独立态势,未见核心学术群体。
关键词共现面积最大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研学旅行”圆簇,研究热点集中在红色文化、红色研学旅游产品、河西走廊、沂蒙精神、基地建设、红色旅游资源方面,对策建议、产品设计、地名次之。“河西走廊”与“旅游资源”的共现频次最高,与“旅游文本”“外宣翻译”“旅游产品”等共现频次次之。
3.研究力量分布和研究方法
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主题分散、研究层次低,主要以普通学术期刊为主。文献来源主要集中在中国旅游报、教育类期刊方面。学科分布主要属于社会科学类,经济与管理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占比较高。
通过人工阅读文章,发现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虽然立足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但现有研究以定性旅游为主,从2017年以来少量文章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对象为游客满意度[6]、旅游产品开发方面[7]。
(二)对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启示
红色研学旅游成为红色旅游开发关注的新焦点,旅游渗透融合式发展新模式,旅游发展新增长点。因此,红色研学旅游的学术研究应当具备时代性和前瞻性。总体而言,红色研学旅游研究滞后,不能满足当前的红色研学旅游发展。为使未来研究更显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科学指导红色研学旅游行业健康发展,对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热点与重点提出以下展望。
1.理论贡献和研究主题
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与开发,应该凭借扎实的红色旅游等资源,加强对红色研学旅游的内涵、特征、作用等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加强从微观层面的词义辨析和类型划分。
红色研学旅游蓬勃发展而相关研究滞后。目前,无论从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还是研究主题分析,会发现河西走廊的红色研学旅游研究,停留在旅游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比较浅的层面。未来,学术界应该根据红色研学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将研究的视野聚焦于红色旅游和研学旅游的融合共生路径,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区域联动开发,红色研学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和演化趋势,红色研学旅游基地建设和研学课程开发,以及红色研学旅游企业发展运营和安全保障等研究主题上来。
2.研究方法和研究地域
目前红色研学旅游主要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案例研究较多,系统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一般采用SWOT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共生理论等分析法,属于定性描述的规范分析,个案研究偏多,侧重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采用“现状调查——问题诊断——对策建议”的范式,重复性研究多。今后,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需要更多丰富多样、科学高效的定量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出一般性、具有较强推广性的模型或对策,客观、全面地引导红色研学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红色研学旅行的研究地点集中在山西、山东、沂蒙、湖南、河西走廊等地。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的案例地主要集中在高台、临泽等地。这些地区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红色旅游资源地域分布广泛、地区特色迥异,未来既要加强围绕河西其他地区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又要加强整个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的联动开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甘肃省“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
3.研究作者和发文期刊
红色研学旅游学术研究较为分散化,缺乏合作,作者之间的研究主要以同事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主进行合作。未来,红色研学旅游的学者应强化跨区域和跨部门交流的意识,加强不同研究机构、学校和部门之间的学术探讨与合作。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位于河西走廊,河西学院作为河西走廊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应该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以及搭起研究者之间合作的桥梁与纽带。
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层次低,核心期刊仅有2篇,且发表在教育学方面期刊上。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仅11篇。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的期刊来源,今后应该增加在旅游类学术权威期刊上的文章,增加在地域特色鲜明的刊物上发文,增加硕博士论文。
总之,在文旅融合升级和“旅游+教育”背景下,社会各界对红色研学旅游的关注不断提高。河西走廊红色研学旅游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应当尽快形成前瞻性、科学指导行业发展的、红色研学旅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