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服务理念转变的实践与思考
2021-11-05赵行江
赵行江
摘 要:转变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工作作风与服务理念,提升文化活动的艺术质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供向上向善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亲民惠民的优质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群众文化事业
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骨干”,是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纽带”,是传承优秀民间民俗文化的“主力军”。如何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高工作质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从覆盖向效能转变,从普惠向优质转变,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担负起公共文化新使命,是摆在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每位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立足群众需求,加强阵地管理
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需要全面调研群众的文化需求动向,建立起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征询反馈的路径,探索错时开放和“菜单式”服务,精心设置免费开放服务项目。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机关干部和在校的学生都能够在合理的时间段享受到高质量的公益文化服务,就必须做好群众文化需求征询反馈工作。
(一)做好群众文化需求征询反馈工作,能够形成公共文化资源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无缝对接
1.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征询反馈工作,要建立在均等服务的基础之上,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工作与项目的规划决策,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与建议。在运作的过程中,应接受公众的服务质量监督,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2.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馈工作要坚持便民原则。建立的各种反馈渠道必须信息畅通、便于收集。
3、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馈工作,要注重实际效果。在处理反馈信息时,要从群众的受益面、群众对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感受度、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对提升公民素质程度等方面着手,以充分满足群众合理的文化消费诉求。
(二)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
1.加强宣传,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度。要综合运用文艺社团、社区居民、大众传媒等社会化工具对公民进行宣传,以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激发参与积极性。
2.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馈渠道,了解广大群众对基本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族群、不同区域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信息,采用不同的形式收集反馈信息。
3.设立意见箱和电话留言,在官方网站、微信上设立专门渠道,方便公众提供意见、建议等信息。
4.采取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群众座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主动听取社会各界的需求信息。
及时处理和反馈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意见与建议,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开设一些群众迫切需求和目前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艺术培训,如:针对少儿可开设少儿美术、少儿硬笔书法、少儿舞蹈、少儿朗诵、少儿合唱、形体训练等课程;成年人可开设地方民歌、曲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场舞等适合舞台表演的项目。还可以开设一些既能静态展示又能陶冶情操的艺术培训,如中国画、书法、剪纸、鼓乐、二胡、瑜伽等课程。通过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询反馈制度,加大文化供给力度,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让更多的人走进公共文化场馆,逐步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同时加大送培训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文化便民举措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高质量、高品质和便捷的文化服务。
二、坚持面向基层,优化服务保障
现阶段对于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要以艺术普及为抓手,从指导、辅导、培训、展览、展演等方面做好文化服务保障,拓宽文化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一)注重艺术培训
开展一些示范性的文化艺术培训,培养一批业余艺术骨干人才和基层文化活动带头人,通过他们去带动更多的老百姓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二)以节假日为抓手
由當地政府或文化馆站搭建舞台,集中展示成果。让老百姓由参观者转变为活动的参与者,从而形成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局面。
(三)建立地方各类艺术人才资源库
吸纳社会力量和各类艺术人才参与到艺术培训中,既补齐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专业人才匮乏的短板,又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加大对基层群众艺术培训和普及的力度,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立足基层的示范性文化活动,使基层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坚持文化惠民与发展为先相结合,始终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基层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作为重点目标,让基层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红利。
三、发挥行业特点,提高工作质效
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应该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职能作用,把“我开展、群众参与”的固有工作模式转变为根据群众文化需求来开展活动。要把广大群众的喜好与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职能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成为主角。强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通过给各个门类的业务干部搭建平台、创造较好工作条件等措施,调动全体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以“术业有专攻、人人是专家”的服务模式,加强业务干部的技能培训,提升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充分研究公众的文化需求,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挖掘富有内涵的地方特色文化,把发展特色文化与发展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通过这些举措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筑牢群众文化主阵地,创造良好的群众文化环境。
四、强化制度约束,构建长效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要转变工作作风,让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必须抓好制度建设,形成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长效机制。因此,要把立规矩、定制度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服务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去抓。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先进文化学习、宣传、实践的主要力量。要以打造“文化惠民的窗口,传播文化的摇篮,展示自己的平台”为抓手,建立完善的管理、绩效考核、人才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鼓励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艺术人才和专业骨干探索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广大群众提供向上向善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亲民惠民的优质文化服务,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维护好、发展好、保障好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等多方面内容。如何从这些方面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需要文化工作者转变服务理念,不断优化、提升服务效能,做出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