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婉约词作例析
2021-11-05邱鈺
邱鈺
内容摘要:作为豪放派典型代表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一改以往风格,无论是从手法还是内容都与婉约词相差无几,更是利用多种意象与手法,进行铺陈描摹。本文正是对该词进行研究,借助这首词对辛弃疾进行全面剖析,将婉约表象与豪放内核进行整理,为包括学生、教师在内群体提供全新思考方向,从而推动古诗词文研究质量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辛弃疾 词作赏析 《青玉案·元夕》
作为我国文学历史重要组成部分,宋词可以从创作风格划分成豪放与婉约两种流派,婉约派代表有柳永、李煜,而豪放派则有岳飞、辛弃疾。而作为南宋将领的辛弃疾,在大众认知中其词作多为沉稳豪放,鲜有婉约佳作。但是其传世六百余首词作,婉约词作占据三分之一。正因为固有印象,导致研究学界多对其豪放词作进行研究,却对婉约词作涉及较少,对于综合性评判辛弃疾并不客观。
一.《青玉案·元夕》的婉约细腻风格
《青玉案·元夕》以元宵佳节为背景,将节日欢快气氛进行详细描述,美人美景交织在一起,成为优美风景[1]。而在这种场景下,竟然有一奇女子对于美景并无感,远离热闹,向自己已经确定方向前进。作为词人的主视角,不断在人群中穿梭,只为寻找那位佳人。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那人”。整个描写极为细致。而且整篇词作使用比喻与夸张方式,对内容进行细致描写,是典型婉约派写作风格。使用反衬方式,借助“宝”、“凤”等繁华字眼烘托元宵气氛,并将“那人”进行铺垫,达到词人描述“那人”目的。
二.《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人”解析
1.梦中佳人
初读《青玉案·元夕》,会误认为“那人”是佳人,是辛弃疾心心念念爱人,“她”拥有冷静头脑,喜好独处、不爱热闹,无论是莺莺燕燕的形容,还是词作本身,都是将佳人进行全方位描述。是辛弃疾独特审美,是“灯火阑珊处”那个身影,唯美且具有深意[2]。
2.政治理想
但是,对辛弃疾生平事迹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那人”似乎不是佳人,整篇词作似乎也不是描述这种朦胧爱情。辛弃疾拥有收复大宋失地豪情壮志,但是却被朝廷各方势力为各自利益而严厉打击,报国无门。在《青玉案·元夕》中欢声笑语,是否可以理解为在南宋歌舞升平中,人人醉生梦死,享受当下生活?而那个走向寂寥的“那人”,是否可以理解为辛弃疾想要收复中原失地,却没有盟友,没有贵人支持?那么,“那人”成为辛弃疾在政治方面理想的具象化,以及永远无法到达的人生目标。作为一名意图战八方、收失地的武将,却只能沦落到使用词作进行抒怀,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人生选择?
3.词中的辛弃疾
再或者,这个“那人”是辛弃疾自己?只是从第三者视角审视这篇词作,从辛弃疾视角看到了“那人”朝赏灯队伍相反方向走去,辛弃疾一撇,看到了那个流传千古的身影。但是,如果换位思考,抛去第三者观察角度,而是从辛弃疾视角看,他到底看到了“那人”没有?“那人”到底是谁?抑或者,辛弃疾想要“那人”是谁?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绝色女子?还是自己远去的青春与得不到回报的理想?还是说,“那人”就是他自己?三十六岁的封疆大吏,换来的却是朝廷各方势力轮番打击,换来的却是皇帝疏远,理想得不到认可,身体状态一日不如一日,自己的理想似乎只能成为一种奢望。辛弃疾是否在朝廷的“乐不思蜀”中认清现实,并告诉所有人外忧内患,但是却被不愿醒的人推翻了政治前途。在所有人向“盛世”方向走的洪流下,只有辛弃疾逆着人群,喊出“收复中原”,这不是与“那人”所做的事情一致?不以主流的奢靡而抛弃自己毕生理想,也同“那人”一样,孤高自赏[3]。这是辛弃疾孤独与惆怅,也是作为清醒的自己一种自鸣得意,夹杂着自我欣赏,是好事,但也是成为辛弃疾伤感情绪主要来源。
4.现实中的辛弃疾
诚然,存在流传千古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但是作为一个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辛弃疾,这首婉约词作绝不仅仅是佳人的一颦一笑,而是将理想与自身经历进行融合,创作的一种,模糊且具体的“那人”,以“美好盛世”衬托那个“佳人”,也是辛弃疾对于现状的无奈。那个身影是辛弃疾在政治生涯的短暂辉煌,但却是唯一的人生巅峰,此后,报国无门。也只能从“灯火阑珊处”回顾“那人”,回顾辛弃疾自身的辉煌与政治生涯。
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婉约词作赏析
1.此景为此景,那人非那人
对辛弃疾婉约词做进一步研究,可以清晰发现在婉约词句仅仅是词作的表面内容,其内核是思想与精神豪放,是将“豪”藏于“婉”,以“婉”传“豪”。不同于其他婉约派词人字里行间的柔媚轻靡,以《青玉案·元夕》为例,辛弃疾笔下“那人”以孤傲气度傲视众人,自带气质方面豪放,与前面“笑语盈盈暗香去”普通女子变现为两种风格截然[4]。而且,针对元宵佳节细致描写,大篇幅铺陈描摹,都是为最后一笔的“那人”进行长期铺垫,借助在元宵佳节街道金碧辉煌,以及美人美景美色,将“那人”不染一尘高洁强化表述。尤其是“那人”描写未从正面观察,而是从身影、从灯、从人群中进行侧面形容,借助“灯火阑珊”热闹,衬托“那人”行为与思想,但是却没有提及一句打扮、相貌,一字不写,却又给人无限遐想。洒脱风格,并不是婉约派可以模仿,也不同于婉约派大量铺陈。所以,辛弃疾的“婉约”仅停留于表面,不涉及内核,因为“豪放”是推动整个词作前进重要内容。正是因为有细致描写的环境,以及模糊形容的人物,才會让这种朦胧感伴随辛弃疾内心想法而具象化,直到跨越千年的今天,“那人”依旧是不同于热闹人群,傲然行走于人群内的那人。
2.同类型婉约词作对比
辛弃疾将内心无法化解的悲愤隐藏在闲适,让人回味无穷。例如被他人弹劾,而闲居在饶带湖创作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以“少年”的“爱上层楼”,将“愁”生搬硬套进“赋新词”中,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却只能说出“天凉好个秋”形成对比,以心理描写为主要内容,表现写少年附和“愁”,与暮年无语“愁”构成对照,婉约词风本质却是辛弃疾面对国家衰落,但是自己无能为力失落感进行感慨,失落的心情无从发泄,只能以感叹“天凉好个秋”表达自己内容悲愤[5]。
而同为婉约词风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无论是“惜春长怕花开早”还是“脉脉此情谁诉”,都是情意缠绵、痴男怨女典型宫怨词。但是从创作背景可知,辛弃疾四十岁时,已经被朝廷多次转调,难以在同一地方长久任职,本怀有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却只能作为钱粮副使,即使从一地调至另一地,仍然是钱粮管理。但是这种却是朝廷刻意打压辛弃疾所在恢复派,这让理想与现实越来越远。词说君王弃美人,现实却是朝廷不重视英雄,报国无门,胸中一股不平之气难以发泄,只能将其用婉约表达内心不平。
3.婉约皮、豪放骨的创作特点形成原因
這种以婉约为词“皮肉”,以豪放为词“筋骨”的独特写作风格,是辛弃疾以词为思想寄托,利用笔写思想,用字写柔情。而且,豪放派写作风格已经渗入辛弃疾写作每个细节,即使进行婉约词创作,也是充分吸收豪放核心的刚健,将其融入婉约柔弱表象,形成表面柔弱、核心豪放的柔韧,达到刚柔并济效果。再回到《青玉案·元夕》中,“那人”不同于世俗,自顾前行,不以柔弱依附于他人,不以缠绵附庸于世俗,不仅思想独立,其行为也是特立独行,即使一个具体人物,也是辛弃疾将自己想法、愿景融入这个形象的一种具象化表现。在这种创作条件下,辛弃疾婉约词作不是倚红偎翠,而是用更加高雅态度创作词作,所以更具有研究价值与意义。
做学问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能因为大众评判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就忽略其婉约佳作,也不能仅看《青玉案·元夕》表面美好形容就误判辛弃疾思想发生转变。只有结合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从单纯词句内容跳出来,走入历史发展与个人态度,才能真正意义上读懂古诗词文,才能对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各种优秀名家、大家有进一步深刻了解,进而提升个人文学素养,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诸葛忆兵.论辛弃疾艳情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9-54.
[2]沈嘉柯.辛弃疾:写情的高境界[J].高中生学习:高一,2020,000(001):21-23.
[3]韦名忠,龚永红.许渊冲《宋词三百首》翻译中的文化缺失补偿策略——以《青玉案·元夕》为例[J].文教资料,2020,000(009):5-7.
[4]张云露.《青玉案元夕》作品赏析[J].明日风尚,2018(6):71-71.
[5]毛晓宇.吴音媚好醉村居——谈窦桂梅老师《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J].教育研究,2020,3(4):57-58.
(作者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