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中年人的抗战
2021-11-05冷川
冷川
“七七事变”爆发时,按阴历算,老舍39岁,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刚刚写完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之一《骆驼祥子》。在30年代的文坛,老舍原本只是一个“小卒”,一个身怀绝技、成就卓著的小卒。他不是统帅,更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但抗战的时代选择了他。“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老舍为人的宽容与坚忍,性格的外圆内方,在雅俗等问题上的视野与格局,最适合去为文坛聚力,为文人立标。
文协掌门人
老舍成为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掌门人,源自冯玉祥和周恩来的慧眼。在济南沦陷的前夕,夫人胡絜青独力撑起家庭的担子,让老舍得以来到武汉这个八方风雨齐聚的抗战中心。在这里,老舍得到冯玉祥的资助。冯玉祥将他接到自己在武昌千家街福音堂的办事处住下,与何客、老向(王向辰)、画家赵望云等人一起筹备文艺刊物,写作抗战的鼓词曲艺,为宣传抗战的洋片配歌调解说,在当地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小团体。
1938年3月27日,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总商会礼堂召开成立大会,主持共产党南方局的周恩来在冯玉祥的推荐下,率先推举老舍担任此文化组织的负责人。选举当天,老舍以最高票当选为常务理事,并被要求担任文协的总务组组长。会议不设主席,总务组组长实际是文协对外的全权代表。
在入会誓词中,老舍开篇就说:
“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职的小卒,睡在这里。”
以小卒的心态去做文协的掌门人,说着轻松,做起来不易。就拿《抗战文艺》这本刊物来说,有人直接给老舍送稿,文章中吞吞吐吐地造了谣言,老舍一口回绝掉:“这稿子不能用。”
从老舍执掌文协开始,文协的日常经费主要来自当时国民政府政治部、教育部等的补助,及作家的会费;此外就靠捐助,邵力子、于右任、冯玉祥、张道藩等都是捐款大户。随着抗战的深入,物价暴涨,刊物时有脱期,老舍提及《抗战文艺》,说它经常会“打个盹儿”,但没有死。国民政府政治部等处的经费有时拖欠,老舍无奈,只能去坐索。若还是拿不到,老舍便出面向邵力子、冯玉祥等人借钱,声明文协经费发下来就还,发不下来就当捐助。
文协成立后,打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组织文艺宣传队去前线劳军,组织作家们写街头剧、大鼓词、军歌民歌,交给宣传部印发送往前线。国民政府委托文协编写“民众游艺指导法”,老舍和宋之的、葛一虹、何容用了5天编写出来,仅就歌曲部分来说,包括政治宣传歌曲、抗战歌曲和民俗小调等,方方面面照顾周全。1941年年初,重庆文化界发起捐款慰劳抗日战士的活动,文协号召大家卖字劳军。老舍剧作《面子问题》的原稿一张,被人以两元买走,此次拍卖,他和郭沫若的手迹筹款最多。
创作拓展与生活减法
抗战让老舍在創作上不断地在做着“加法”。
还在济南时,老舍就注意上了鼓词,找当地的大鼓名手白云鹏和张小轩讨教鼓词的写法。在重庆,老舍写了很多鼓词。老舍看重的是鼓词对民众的影响力,这是抗战文艺的需要,他扑下身子虚心学习揣摩。抗战后期,老舍遇到一个伤兵,给老舍说自己念过他写的鼓词,还读给别的兄弟听。那一刻,老舍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自己的笔并未落空。
抗战也让老舍开始了话剧创作。第一个剧本就是《残雾》,这是为文协演出募捐赶写的急就章。此剧本展现出老舍对白方面的天赋,台词的辛辣幽默获得了观众的喝彩。抗战期间,老舍共写了9个剧作,7个获得了上演,其中不少是命题作文。
令人惊讶的是,老舍也写新诗,而且出手就是鸿篇巨制。
创作在向四面八方拓展,但老舍的生活却在不断地做着减法,原因无他:穷。
从济南逃出来时,他只带了50元钱。战事一开始,商务印书馆的沪馆与渝馆便失去联系,这意味着《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的版税完全停付。《骆驼祥子》《樱海集》《牛天赐传》和《老牛破车》,则因人间书屋倒闭全无消息。抗战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写的鼓词、旧剧等,完全是义务的,没有收入。剧本则要看上演的情况。小说创作的质量也远不如战前。1943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火葬》,他说“要是搁在抗战前,我一定会请它到字纸篓里去的”,但现在不敢,因为饭食不白来。
1940年的冬天,因为过劳且营养不良,老舍贫血,患头晕病,此后身体状况一直时好时坏。再往后,又得了打摆子和盲肠炎这两个抗日时期的流行病。那时老舍想戒烟则纯是为了省钱,因为虽然抽的已是劣质香烟,但单根日涨10元。像样的衣服已经添置不起,到了重庆后,他就开始穿一种自来旧的灰布中山装。
重回文学园地
“皖南事变”后,那些为《抗战文艺》撰稿的左翼作家,因为受不了窒闷的政治低气压,有的南行,有的北去,留在重庆的只剩寥寥几人。想在这种状态下维持文协的工作,老舍的处境极为困难。他本人和文协的其他核心成员也不断受到谣言的攻击。 对老舍的工作,周恩来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周恩来经常邀请老舍等人去重庆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便饭或座谈,尽一切可能参加文协的大型活动以为支持。周恩来也指示左翼成员全力配合老舍的工作,如郭沫若,他和老舍的关系在抗战时期最为密切,两人经常有诗词唱和。
1942年,老舍母亲病逝。处理完丧事后,胡絜青于1943年11月携3个子女到达重庆与老舍会合。胡絜青给老舍所讲的北平日占区民众的生活状况,一下子将老舍拉回到他最为熟悉的生活里。1944年年初,他便开始了以北平日占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虽然此后一直处于贫病交加的状态,但老舍找回了自己的文学世界,而且是在抗战中自己的文学触角极力伸展之后,重又回到了自己的园地。
到日本投降,老舍已经写完了前两部《惶惑》和《偷生》,第三部《饥荒》在战后受邀去美国讲学时写完。这部长篇是抗战文学当之无愧的扛鼎之作。
(摘自《传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