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动作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思考
2021-11-05陈易
陈易
“概念性认知”“形象性认知”和“身体性认知”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其中“身体性认知”是学习者借助身体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运动学习中最为常见。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概念知识转化为学生具体可感知的信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跨越思维到身体的鸿沟,形成相应的运动感知?这些问题值得一线体育教师探讨。
从运动学习过程的规律看,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通过“形象性认知”在大脑中建立动作模型;通过身体操作表现动作(通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表现或动作表现不熟练);通过反复练习实现在相应情境下自如地运用。任何一项运动的技术动作都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一连串动作的综合体,只有将单一技术动作置于运动场域下,并让学生进入相应的运动情境进行学习,才能抓住该动作或运动的核心,使学生获得该动作的“身体认知”,同时加深其对该运动的理解,这也是所有运动学习都应遵循的规律[1]。
一、技术动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体会成功,激发兴趣,唤醒已有记忆
激发学生练习兴趣,触发学生学习成就感是有效运动学习的第一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形成“形象性认知”,但是要让学生知道并能够做出技术动作,教师必须将技术动作的概念和要领进行进一步加工。大部分情况下,学生进入运动学习之前并非一张白纸,如何唤醒其已有的身体记忆,并让学生在高成就感的练习中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材加工时应该特别关注的。如,本期案例准备部分的“打地鼠”游戏,学生本身具备做出击打动作的能力,教师借助这个动作使学生在趣味游戏中获得成功的运动体验,找到手腕下压的身体感知。此外,该动作还为学生后期练习投篮时做出投篮手的主动伸直动作打下了基础。运动的发生并不是单一的,已有的学习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此,以原有经验为基础,促使正迁移发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探索的方向。同时,基于学生主体认识的学习能够激发其对该运动更深层次的热爱和追求,并加快“概念性认知”和“形象性认知”向“身体性认知”转变,这也是运动学习得以深化的保证。
2.实践纠错,诱导辅助,形成正确感知
运动学习的第二步是将学生思维层面的认知通过自己的身体实践展示出来。这个阶段会有两种情况产生,一种是通过理解,学生直接做出了正确的动作表现;另一种是学生没有做出正确的动作表现。因为学生间所具備的技术相关的身体记忆不同,运动能力也有高低,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相应的辅助练习,引导学生不断体会正确动作的用力部位、发力顺序以及肌肉感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感知。如,本期研讨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案例中分别针对持球、拨球、压腕、下肢发力等技术点进行了练习,每一个技术点都有对应的运动感知建立要求,这些练习发展了学生在单个技术动作上的能力,但是缺少完整投篮动作,学生对投篮动作的理解不够。因此,在后面设置了对墙投篮的练习以解决投篮时蹬地、伸臂、压腕整体发力连贯性的问题和动作的完整性问题,同时通过投出后压腕3s的动作来强化学生投篮时球出手压腕要充分,让学生形成相关的身体记忆和感觉。案例中还通过夹球投篮帮助学生建立投篮动作的手臂运动轨迹,当用手背、小臂、大臂夹球时,自然而然就能形成90°夹角。通过强化练习形成动作技能的自动化阶段后,就算没有“辅助”篮球,学生也能够自然做出正确的投篮动作。运动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正确的身体感知觉,最终做出正确的动作,因此,教师所设计的纠错和辅助练习要让学生不断体会肌肉发力过程与身体用力部位,达到去掉辅助器材后学生也能凭借身体记忆做出正确动作的效果。
3.强化练习,身心一统,化“认知”为“感知”
运动学习的最后一步是通过强化练习实现身心一元,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运动能力找到相关的“感觉”信息,帮助学生跨越思维到身体的鸿沟。本期案例在教授持球动作时,教师并没有一味和学生强调五指自然张开、手心空出的动作要点,而是告诉学生持球手型的“气阀门”在食指与中指之间、持球时虎口要能看见光、掌心能够插2根手指的具体要求。这些具体的可观测的指令能让学生更快地建立正确动作的感知觉。在此思路的引导下,笔者联想到投掷内容的教学,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和出手力度等动作要点是教学时强调的重点,虽然常规的指令能够在学生思维层面初步建立起迅速挥臂、出手有力和有一定出手高度的概念,但是当学生真正练习时很难立刻把概念中的动作要求转化为实际的动作表现。因此,教师要对这些概念进行加工处理,如,出手速度快的问题,可以通过向地上和墙上“砸”沙包来体会出手用力和迅速挥臂的感觉,砸得越响意味着出手越用力,挥臂越迅速;出手高度及角度的问题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投过一定高度要求的台阶来解决,扔得越高意味着距离越远,当学生的注意力转到能够扔到第几级台阶时,自然就能解决出手高度和角度的问题。单一的练习完成后,若要使学习成效进一步提高,就要把动作放到适当的情境中。如,模拟球类运动比赛场景,让学生在跑动过程中做出投掷的动作,要求在3~5m的距离下将1.5m高处的纸箱击落,还可以让学生在有防守的情况下投掷等。运动学习的认知特点需要学习者身体和思维走向统一,并且只有将技术动作置于真实的运动场域下, 才能让学生化“认知”为正确的动作“感知”,通过运动技能的获得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形成相应的运动能力,实现技术动作的有效学习。
二、技术动作学习的整体把握
运动学习的过程是运动感知传授的过程,其本质是“运动感知能力”的培养[2],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常规教学模式下,部分体育教师更注重技术维度的教学,认为把单个技术动作教会就好了,如篮球的“双手胸前传球”技术,从小学开始教授,在初高中的体育课堂中也能看到,甚至到大学仍然是篮球课中的必上内容,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中很少见。该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教师对学生已有的运动基础和经验缺乏考虑,仅从动作技术的角度出发进行单元构建,使得学生的运动学习始终围绕单一动作技术在低水平上循环往复。从发展性角度看运动学习,其出发点要从“技术怎样教授”和“学生怎样学习”2个角度进行整体把握。“学”的角度要对学生已有的运动能力、运动意识和运动关系等方面进行宏观的诊断,唤醒学生的“身体记忆”,在已有的“运动经验”基础上有所提升;“教”的角度要对运动项目的项目特征进行整体把握,继而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设计能够唤醒其相应身体感知的练习方法。教师只有兼顾“教”与“学”,并将学生脑袋中的概念“认知”转化为动作“感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技术动作的感知觉,实现高效的运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孙喜和,陈昌福.动作技术教学的整体性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2):68-69.
[2]沈威迪.技术动作认知方式的应用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