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体操垫在背越式跳高训练中的应用
2021-11-05李忠毅刘鹏
李忠毅 刘鹏
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中也越来越多地涌现出学生背越式跳高的身影,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合理有效地促进他们对背越式跳高动作技能的掌握。笔者在十几年的小学生背越式跳高训练中,利用小体操垫做“助手”,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与诸位同仁共享。
一、辅助练习巧利用
(一)增加练习密度
跨越式跳高作为背越式跳高的有效辅助练习动作,应该多学多练。训练时,可以将2个小体操垫折叠倒立成三角形,在中间折痕处架一根长杆,进行跨越式跳高的练习(图1),可根据学生人数摆放4~6组。这样的设计增加了练习密度,降低了危险,易于操作。
(二)加强辅助练习
1.练习挺髋动作
仰卧垫上,挺起髋关节,让学生清楚杆上挺髋成“桥”的身体部位是髋,而不是胸或腰。此动作也可以2名学生1组,交替助力练习挺髋动作,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图2)。
2.体会由“桥”到“V”的衔接
仰卧垫上,挺髋成“桥”(图3-1),心中默念“1”后髋关节下放,在髋关节似着垫非着垫的瞬间(图3-2)迅速低头收腹举腿使身体成“V”状(图3-3)。此时要注意2个小细节:一是让学生认识举腿与收腿的区别(简单来讲,收腿是收大腿,舉腿是举小腿);二是认真体会衔接“V”的时机。训练中喊“1”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杆上成“桥”的节奏,“似着垫非着垫的瞬间”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由“桥”到“V”的衔接时机。
3.利用足球门双手触垫
在足球门横梁放置数个体操垫(图4),让学生在足球门前进行助跑、起跳、双手向上触垫的动作,一方面提升起跳后向上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起到保护学生的作用。
(三)增减难度
1.增高落垫高度
用小体操垫增高跳高垫,让学生背对跳高垫做原地后倒挺髋着垫练习,也可做双脚起跳挺髋着垫练习,帮助初学者体会肩背着垫的感觉,强化其用肩背着垫的动作。
2.增加起跳点高度
初学者有畏惧心理,可以把2~3块小体操垫放在一起增加起跳点高度,让学生背对跳高垫做原地后倒挺髋练习,也可做双脚起跳挺髋练习,用增加的起始高度,帮助学生体会跳起后的腾空感觉,消除学生腾空后的畏惧心理(图5)。此时应注意小体操垫两边需各有一名学生压住小体操垫,以防小体操垫在学生起跳时滑动而造成意外伤害。
3.调整横杆高度
在进行背越式跳高的初始教学时,教师常常利用辅助器材进行跳高练习,如跳皮筋和2根稳定性很强的立柱,以此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图6)。当高度无法调节时,可以在立柱底座下放1~2个小体操垫增加高度,但此时应保证立柱底座的稳定性,以防发生危险。
(四)巧做标识
1.助跑标识
将2个小体操垫折叠倒立成三角形各放在学生的8步助跑点和4步助跑点的右侧位置(以左脚起跳为例),练习助跑的步幅和节奏;如果学生出现转弯弧度较大的情况,则在助跑路线的左右两侧各摆放几个小体操垫,训练学生的弧线助跑。
2.起跳标识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起跳点把握不好甚至在横杆远端起跳的情况,致使跳高垫失去了保护作用而诱发伤害事故。可在起跳点前50cm处放置一个小体操垫,一方面让学生感知起跳的位置(见图7),另一方面防止在远端起跳,对学生进行有效保护。
3.落点标识
学生在训练中,常常把握不好落点,大多数会出现“跳远”的现象,此时在跳高垫的适当位置放一小体操垫(图8)作为落点的标识,可让学生自己判断是否存在“跳远”现象。
二、动作演示更直观
在训练中,小体操垫不但可以用来演示背越式跳高的完整动作过程,而且可以作为矫正错误动作的有利武器。
(一)助跑
教师直立起小体操垫置于身体左侧(左脚起跳为例),演示高重心助跑,由直线跑过渡到弧线跑,在整个助跑过程中小体操垫的运动轨迹恰似一个立体“J”。若教学中学生出现直线跑与弧线跑衔接不自然的情况,教师可演示上述助跑过程予以矫正。小体操垫的配合使用增强了助跑过程的立体感,学生更易认识和体会。若教学中学生出现助跑重心低、弯腰的错误动作,教师可利用小体操垫的韧性,先把小体操垫弯曲以演示错误动作,再直立起小体操垫一边演示正确的助跑过程,一边进行讲解:高重心,直立,头上顶,脚下有弹性,步伐轻快、有节奏。两个动作的鲜明对比,更易让学生明确动作轨迹。
(二)起跳
教师持垫演示用力起跳后转身向上向后的腾空动作(图9)。教师一方面可运用此动作矫正学生踏跳无力、倒杆过早的情况;另一方面若起跳时学生把握不好起跳点与横杆距离,教师可直立起小体操垫,放于起跳点位置,让学生观察小体操垫与横杆的间隔,进而直观地、立体地感受身体与横杆的距离,以确定起跳点的位置。
(三)过杆
1.杆上成“桥”
教师利用小体操垫的韧性,形象地演示身体腾空后在杆上成“桥”的姿势(图10)。若学生出现挺髋不充分,坐着过杆的错误动作,教师可演示上述动作,同时让学生在挺髋时默念“1”,充分体会挺髋时长,加以矫正。
2.过杆成“V”
教师可利用小体操垫的折叠讲解与示范过杆后迅速低头、收腹举腿动作,让学生明确过杆后的身体姿势(图11)。
(四)落垫
教师利用小体操垫演示肩背部着垫及落点位置。
学生在练习时因不易做到摆动腿向内向上用力动作,往往会出现转体不充分的现象,表现为在落垫时身体与横杆的夹角角度过小甚至平行的情况,此时教师可拿一个小体操垫向学生分别演示落垫时身体与横杆垂直(图12-1)、平行(图12-2)、角度过小(图12-3)的3种情况,指出近似垂直于横杆的落垫是最理想的,在练习时,应做到摆动腿用力向内向上,使转体充分,才能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亦可据此判断自己转体程度如何。
综上所述,利用小体操垫演示整个过程和矫正错误动作具有以下优势。
运用灵活:用小体操垫做演示,整个过程可分解,节奏的快慢可由教师视学生的掌握情况而自行把握,所以比起传统的教师示范完整动作,学生更容易记忆、体会与模仿。
演示方便:训练中学生在哪个动作环节出现不足,教师可手持体操垫像播放动画一样“一帧一帧”进行直观展示,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对该环节的正确演示动作进行回放,起到自我矫正—练习巩固的作用。
直观易懂:教师持垫边讲解边演示,可使一些原理和细节更容易被学生领悟,如让学生明白起跳后身体向上向后而不是向前向远的原理时,教师持垫在横杆上做一个垂直于横杆向上向后的动作(图13-1),再做一个倾斜于横杆向前向远的动作(图13-2),两个动作一比较,使学生瞬间明白了哪个动作会使身体在横杆上方停留时间长,从而明确该动作原理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动作。这样的演示效果是教师用单纯的身体示范所无法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