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思想引领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1-11-05余晓宏
余晓宏
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产业类型,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产业经济显著的特征,因而具有产业经济属性、意识属性和一定的创意价值。与我国的高科技产业一样,出版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环保产业。同时,出版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过程中,占据着服务大众的思想文化阵地,也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因而又具有产业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二重”属性。从这个意义而言,出版业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着紧密的关联度。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处在复杂的环境中,充斥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创新思想加快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能让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安全有坚强的保障。在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竞争环境下,出版业应在坚持创新思想的同时牢固树立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坚决维护党在意识形态中的绝对主导权,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当作宣传核心,让出版业能够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地发展[1]。
1 新时代创新思想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多次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其创新内容涵盖了科技、人才、文艺等多个方面和多个领域,其创新内容丰富、创新特征显著、创新内涵广泛。在创新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和完善。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2021年5月1日出版的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文章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基于此,应当从世界历史以及当前经济全球化角度,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科学准确地把握出版业发展内在规律,建构面向未来的新发展格局[2]。
2 我国出版业创新发展的需求与竞争环境
2.1 内在需求
出版业面对着国内外两大市场,其中国内市场影响着国内出版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到国际出版业的竞争参与能力。基于出版市场当前的需求状况,鉴于我国人口总量较大,因而在出版市场竞争中拥有优势,但在实践中并没有激发较多人群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出版社发行单位、书店系统二者的出版物总销售量及增长趋势均堪忧,库存量较大。此外,在出版物的年平均增长率上库存要高于销售,在金额、总量上都有所体现,这就显示市场需求存在饱和发展趋向。但是,如果深层次地研究读者的需求可知,虽然传统的出版消费看起来处于萎缩状态,然而数字出版方面的需求却势头较好(见表1)。
表1 我国成年人书报刊及数字出版阅读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连续四年,数字化、媒介综合阅读率略有上升,其中,数字化阅读上升较为明显;图书阅读略有上升,而报纸、期刊等阅读率则下降明显。
2.2 出版业的外部竞争环境
2.2.1 产业政策
目前,出版业发展对产业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在宏观层面,政府是出版市场的管理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出台的出版业政策的指向越来越明确,基于文化强国战略,给当前产业持续发展点明了方向,同时还要求重点围绕着文化强国战略,积极组织多样化的读书活动,让全民都参与到其中,并严厉执行扫黄打非工作,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基于文化领域来实现对外发展和扩张,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持续创新科学技术,以便达成文化大繁荣的目标。这不但可以促进文化氛围的构建,也科学地指导着文化与出版业的崛起。
2.2.2 发展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增长较为平稳,甚至有加速发展的势头。针对出版业增长的营业规模而言,基本上归功于价格,而不是实物生产层面的提升。如果再排除库存以及经济增长刺激等因素,其营业增长的幅度就更小了。在出版物的进出口上,二者的差距依然很明显,这从侧面有效地反映出版业出口贸易潜力还很大,同时也给对外贸易创造了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出版业在当前国际市场上展现出来的良好势头,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变得越来越好[3]。当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应当发展为我国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且就文化强国战略展开了认真部署,这对出版业而言,显然是一次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通过对近年来出版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可知,我国图书出版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增幅逐渐下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图书出版行业营业收入仅为184.0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28%。近年来,出版业发展也存在一些挑战[4]。
首先,出版业书号调控力度前所未见。随着书号审批控制力度的继续增大,不论是同种类的重复出版,还是多品种的低单品利润现象,均被叫停。同时,倡导要让单品的出版质量以及市场的份额提升,出版业直接面对供给侧的改革,让行业的从业者面临新一轮挑战。尤其是那些凭借书号买卖生存的出版机构,受到了这次调控的严重影响。
其次,纸价上涨让出版业失去了竞争优势。图书的定价在很长时期都比物价上涨的水平更低,这使得出版机构受到这种“价格战”的严重影响。图书的销售也不太理想,在线下,通常是有书陈列却无人购买;在线上,有销量却利润微薄。本来利润率就已很低,纸价的暴涨却再次使出版机构利润受到压缩。
再次,竞争者比较多。目前图书已是内容变现这个产业链上不受人重视的一环。部分内容创业平台,还有渠道商等均加入到了图书出版当中。这类内容生产的模式将原来属于编辑以及出版社的工作都做完了,完成了一本书从产生至销售的所有环节,使内容不依靠图书形式也能够变现。
在现阶段,出版业应把握住新时代出版业发展良好机遇,促进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3 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3.1 理论创新——出版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历史发展至今,我国出版业在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效益与风险并存。不论是经济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自主创新,还是文化创新,均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推动力。在社会不断创新发展过程中,大众的文化层次有所提升,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有效升级了社会结构,人们的消费方式具有多元化的发展特征,且主体不断地延伸,出版业也遇到了春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出版业来说,只有以内容创新为根本,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内容是出版业的生命。近年来,我国的出版物创作数量有了保证,质量却参差不齐,存在抄袭剽窃以及盗版物快餐消费等一些违反知识产权的问题,本质是不符合出版业客观规律的,影响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创新,创新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而是通过某种专门的、特殊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创造出来的,并懂得如何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事物发展过程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中明确思想认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把握精神实质,客观上要求出版业树立需求导向,并增强问题解决意识,以内容为核心,打造精品力作,促进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3.2 技术创新——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说明科学技术创新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深刻分析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科学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明确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大要求[5]。媒体融合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都以更快更稳的步伐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根据《2019—202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伴随国家大数据、网络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2019年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收入达到9 881.43亿元,《2020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统出版运营模式受到严重打击,以实体书店销售为指向的单项生产运营方式受到冲击,这促使了出版企业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出版企业响应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基建号召,积极构建有利于数字出版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平台,随着5G商用进程加快,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全新技术的更新及应用,形成了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局面,出版业应探索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模式,推动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持续向好[6]。出版业格局的优化,对于出版业资本结构的优化以及投融资能力的增强均有帮助。
3.3 制度创新——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出版业发展阶段,出版体制方面的改革创新,为其发展实践提供必要的制度凭据,支持其发展持续进行。国家政策以及监管机构在持续推动着出版业的改革。2019年,中宣部出台《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并付诸实施,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进入全国性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阶段,考核办法要求出版单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只有进一步健全出版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才能确保出版业稳中求进,推出更多创新产品,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国声音更加响亮。2020年主题出版物的引领示范作用就已经明显加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一批主题出版物不仅在价值引领、突出主旋律方面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3.4 文化创新——出版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国出版业必须要秉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将民族意识和品格进一步的发扬,提高民族热情,以此作为精神动力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面对当前个别负面言论,需要依靠主流思想回应诸类负面言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的出版业开始大步地迈向国际市场,通过市场化以及本土化的运营模式、国际化的传播力,让中国价值在海外更好地得到传播,依托当前影响力较大的平台,例如明斯克国际书展,通过版权输出、参展等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国内图书市场的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描绘出我国的大国形象,传播我国正义的声音。2019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外文局以建局70周年为新的起点,把握时代大势,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更好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20年中国主题出版物的引领示范作用明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文出版面向海外发行,《习近平扶贫故事》已经由商务印书馆与俄罗斯、意大利等6国签订了26个语种的版权输出协议[7]。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8]。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需要出版业创新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提高传播艺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更好地介绍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成就,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推出更多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4 结 语
出版业在发展中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寻求创新发展。要基于不同渠道和发展环节,积极开展工作,创新发展思路,实现与现代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实现协调发展过程中,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能源消耗,践行开放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当今高科技和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创新优势,同传统出版业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协调发展的创新格局。此外,要积极贯彻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我国出版业国际发展空间,在共享共荣发展思想引导下,推动符合出版工程项目的海外拓展,确保各方利益主体均能够享受到创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