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名物化隐喻能力的发展
——基于英语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
2021-11-05谢永涛
谢永涛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引言
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是成人语篇的特点,也是学术语篇和科技语篇的重要体现。Byrnes指出,它“似乎关乎任何语言中高级性现象的核心问题,因此也包括二语的高级性。”[1]由于创造概念语法隐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名物化,[2]所以名物化的运用成为体现二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重要参数。名物化出现的频率也与语篇类型的正式程度成正比,[3]因此名物化对于二语学术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期学界关于语法隐喻的研究主要针对母语者展开,认为语法隐喻会在青少年早期出现,隐喻式的使用和教学大纲对学习者写作能力的要求相契合。[4-5]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关注二语学习者语法隐喻能力的发展以及该能力与学术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6-7]然而,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法隐喻能力发展的研究并不多。此外,鲜有学者关注语法隐喻的中介语特征,学界一般将学习者使用不当的隐喻式视为错误。[8]值得注意的是,Liardét将运用不当的隐喻式看作标志隐喻能力发展的过渡形式(intermediate forms),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名物化语法隐喻能力呈发展趋势。[9-10]国内学者大多将名物化看作学习者概念语法隐喻能力的指标之一,发现学习者存在隐喻类型单一[11]、语义韵与搭配误用[12]、隐喻转化错误或不完整问题[13]。
目前学界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名物化隐喻能力发展的研究不多,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英语学习者名物化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关注学习者名物化的中介语特征及动态发展过程,从而加深对学习者名物化隐喻能力的认识,帮助学习者发现名物化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术写作水平和二语水平。由于语法隐喻能力的发展具有个体发生维度[14],因此本文收集国内英语专业硕士、博士论文的英文摘要各5篇作为语料,鉴于博士学习者进行学术写作的时间和水平一般都超过硕士,我们默认博士为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硕士为相对较低水平的学习者。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博士阶段的名物化隐喻能力与硕士阶段相比是否有所发展?若有发展,发展的程度如何?
2.在博士阶段和硕士阶段,中国英语学习者名物化5个类别[注]本文只对名物化语法隐喻的5个类别进行列举分析。的使用情况是否相同?
3.中国英语学习者名物化语法隐喻的运用是否存在中介语现象?如果存在,其特征是什么,博士和硕士的表现是否相同?
二、名物化语法隐喻及其类别
Halliday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15]名物化是概念语法隐喻最为强大的手段。[16]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看,名物化主要指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作事物。名物化具有浓缩信息、虚化施事的功能,使句子体现的意义更为客观,[17]因此在学术语篇中的使用较为频繁。Halliday和Matthiessen基于语义成分(semantic element)对概念语法隐喻进行重新分类,具体分为13类,[18-19]笔者结合所收集的名物化语料列举如下(见表1)。
表1 名物化语法隐喻的类别
三、语料及标注(一)语料
语法隐喻的判断需依赖语境,[20]因此本文将语料限定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以“二语习得”为关键词、时间限定为最近10年(2011年6月—2021年6月),在中国知网博硕论文数据库检索学位论文。为保证语料代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整体水平,尽量选择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导师、不同发表时间的论文。按照这一标准,收集硕博士学位论文各20篇,在此基础上随机采用二者各5篇,共计10篇论文。本研究仅使用其中的摘要部分,去除括号内的解释内容、引用、关键词等,只保留摘要正文并整理保存为纯文本文件,分别命名为MA-(1-5)和DA-(1-5),最后建成《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位论文摘要语料库》(见表2)。
表2 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位论文摘要语料库
(二)标注
由于语法隐喻的判断需依赖语境,词性转换只是实现隐喻的一种方式,[17]语法隐喻未必有屈折变化。然而基于软件自动检索语法隐喻主要依赖形态学,目前只能局限于部分类别,且需要大量语料支撑,因此并不适用于本研究。本文对语料主要进行手动标注,同时借助AntConc软件进行词汇检索和词频统计。标注时笔者采取了以下原则:1.语义成分及级转移原则。大多数隐喻研究过于依赖形态变化,通过名词后缀判断名物化[12],[20],其局限上文已述。Halliday认为语法隐喻必须要有相应的一致式,并具有语义成分和级转移。[14]2.不区分活隐喻与死隐喻。Halliday区分了示例语法隐喻(instantial grammatical metaphor)和系统语法隐喻(systemic grammatical metaphor),将后者视为语言系统一部分,即死隐喻。[14]李文、郭建辉认为二者的界限在实际判断中过于模糊,因此本研究不做区分。[13]3.包括动名词(词组),但不包括内嵌小句和不定式名化。4.如果论文中反复使用的名物化形式属于该论文的研究对象(如perception of foreign accent),我们只在它首次出现时标注。
四、定量和定性分析
本文拟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位论文摘要中名物化的使用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究学习者名物化语法隐喻能力的总体发展趋势、挖掘名物化的中介语特征并对比两类学习者之间的差异。首先,对手动标注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名物化词汇量[注]同一词根的重复使用只计算一次。(nominalization variation)(见图1)和名物化词频(nominalization frequency)(见表3)。其次,定性分析包括隐喻操控(metaphorical control)和隐喻充实(metaphorical enrichment)。
表3 学习者名物化语法隐喻类型频数、排名和频数差异性
图1 学习者名物化语法隐喻词汇量
(一)定量分析:数据和结果
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者名物化语法隐喻的能力总体呈发展趋势,相较于硕士学习者,博士学习者所用名物化的词汇量和词频明显高出很多,增长了约一倍。硕士和博士学习者使用的名物化语法隐喻类型基本相同,其中类型2最多,这和李文、郭建辉[13]对比国内外博士论文的发现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动词的名物化是最强大的语法隐喻手段。在对硕士和博士学习者5种名物化类型的使用频率进行卡方检验后,我们发现博士和硕士学习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虽然学习者名物化的使用频率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这一增长并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这可能和文本长度有关,博士学习者文本长度明显多于硕士学习者(见上表2)。
(二)定性分析:隐喻操控和隐喻充实
隐喻操控(metaphorical control)指语言使用者所建构隐喻的完全性和对这一过程的控制程度,[9]可以对名物化隐喻能力进行定性测量。学习者名物化隐喻操控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6种中介语隐喻形式:动名词(Gerund noun:people′sthinking)、动名词名物化(Gerundive nominalization:the broadening of)、不完全建构(Incomplete reconstrual:thesimilar)、非词(Non-word reconstrual:bankruption)、复数变化不当(Infelicitous pluralization:an evidence)、上下文搭配不当(Co-text intermediacy:technologyachievement)。[9]
笔者对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硕士和博士学习者运用动名词这一中介语表达式较多,例如:
1.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lexical knowledge. (MA-1)(完全式应为:acquisition)
2. It is found that the frequency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using EMC is independent of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levels…(MA-3)(完全式应为:usage)
3. There are three methods for data collect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DA-2)(完全式应为:collection)
4. …because there were some mismatching of the forms onto the meanings which were displayed by inappropriate tense choices…(DA-3)(完全式应为:mismatches)
虽然这些动名词也具有隐喻功能,但是它们并不完备,仍属于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的过渡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动名词形式并不存在语法上的错误,即使在博士学习者中仍会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学习者名物化隐喻能力的发展出现了石化(fossilization)或者停滞(stagnation),这可能和教师过于关注语言的正确性而忽视了语言的适切性有关。
隐喻充实(metaphorical enrichment)指(隐喻式所表达)意义的程度和质量(Liardét,2013年)。Liardét指出隐喻充实可以体现隐喻式的技术性、正式性及精确性,是语法隐喻能力的第二个定性指标,主要表现为纵向词汇选择(paradigmatic lexical choices)。[10]比如change和modification都将表示变化的过程重新建构为事物,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不同。二者处于同一词汇意义连续统的不同位置,前者意义较普通,后者更为具体。[21]在本研究中,显然博士学习者名物化的运用更加丰富,表现出更高的隐喻水平。例如:
1-A:With the help of softwares AntConc 3.2.3 and SPSS 19.0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data…(MA-2)
1-B: …because the test takers got the assistance from either the examiners…(DA-2)
2-A:…and then investigate the tolerance changes among ESL learners′ in judging the Chinese sentences…(MA-1)
2-B:…different perception distances explain the variation in perception sensitivity between English listeners and Chinese listeners. (DA-1)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中的名物化使用情况,发现博士学习者的名物化隐喻能力高于硕士学习者,前者所用名物化的词汇量和频数都明显高于后者;博士所用名物化也更充实,意义表达更准确。就名物化的5种类型来说,可能受文本长度的影响,博士和硕士学习者之间的频数差异并不显著。此外,学习者存在隐喻操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硕士和博士都选取了动名词这一中介语表达式,这表明学习者名物化隐喻能力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将来或许可从教师对语言正确性和适切性的不同关注度来研究,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学习者名物化的运用情况,帮助学习者减少此类过渡形式的使用,促进名物化能力的发展和学术写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