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日复合动词的语义对比及认知机制分析
——以“V+出”和「V+出す」为例

2021-11-05

昆明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例句日语语义

孙 冉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前言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复合动词“V+出”和「V+出す」的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笔者通过检索《大辞林》辞书发现,单纯动词「出す」的词义高达29种。此外,山梨证实了“动词连用形+出す”通过意象图式的语义扩展可衍生出多种语义。[1]同时,张丽虹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在移动场景下,日语母语者习惯使用复合动词「逃げ出す」或「出る」,而日语学习者(尤其是低年级学习者)则倾向于使用单纯动词「逃げる」的现象,以及其背后的概念迁移规律。[2]可见,由于语义上的多样性和结构上的复杂性,「V+出す」在本体和习得研究中都是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基于对译语料库,以汉日复合动词“V+出”和「V+出す」为例,进行汉日差异对比,探讨其认知机制,为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二、先行研究

(一)日语复合动词「V+出す」的相关研究

影山将复合动词分为词汇型复合动词和语法型复合动词,[3]简单地说,词汇型复合动词不含有补足关系,即前项动词所描述的事件不会成为后项动词的宾语或主语。而语法型复合动词含有补足关系,即前项动词所描述的事件成为后项动词的宾语或主语。姬野在此基础上对「~出す」进一步进行分析,将词汇型复合动词「~出す」分为“移动”和“表面化”两种类型,其中“移动”包含“从内到外的出现”“暴露”两部分,“表面化”包含“显现”“创造”“发现”三部分。同时,语法型复合动词「~出す」表示动作、作用的开始。[4]96-102

山梨基于容器性意象图示视角,开展了词汇形式与意义的研究。同时,以单纯动词「出す」及复合动词「V+出す」为例,探讨了二者的多义性和语义扩展过程。[1]95-184

田中、松本对日语移动复合动词的词汇化组合方式进行了分类,其中将「V+出す」分为“样态+路径、手段+路径、附带状况+路径、路径+路径”四类。[5]

(二)汉语复合动词“V+出”的相关研究

朱德熙将趋向动词“出”“来”“去”等充当的补语叫趋向补语,若此类趋向补语放在动词之后,则叫作复合趋向补语,并探讨了包含复合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所带宾语的位置,认为决定这类格式里宾语位置的因素有以下三种:1.宾语是一般宾语还是处所宾语;2.宾语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3.充任述语的动词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6]

吕叔湘将“V+出”分为“动+出+名词”“动+出+名词(处所)”两大类,其中“动+出+名词”包含“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里向外”和“表示动作完成,兼有从隐蔽到显露从无到有”的意义。此外,“V+出来(出去)+名”同样含有“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里向外”“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隐蔽到显露”和“表示动作完成,兼有使一种新事物产生或从无到有”的意思,也可“表示动作使人或物在某一方面获得了某种好的能力或性能”的意义。[7]

(三)汉日复合动词“V+出”和「V+出す」的相关对比研究

铃木从主观角度分析了日语复合动词「V+出す」和其对应的汉语形式,认为汉语相较于日语而言更加主观。[8]

翟东娜、张丽虹利用日汉对译语料库,就日语「V+出す」和汉语“V+出”有关空间移动表达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在终点空间的特征方面,「V+出す」多和开放式空间共起。[9]

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词“V+出和V+出す”为主题检索,汉日复合动词“V+出”和「V+出す」相关对比研究所占比例较少,主要集中于汉日各自的语义研究或者复合动词「V+出す」、「出る」的汉译研究。本文基于语义扩展视角,根据姬野的分类标准展开对比,试图进一步明确二者差异及其认知机制。

三、「V+出す」语义特征及汉日对比

由于本文只研究前项为动词的复合动词,因此笔者首先根据姬野的分类对复合动词「~出す」进行抽选归纳出「V+出す」的形式,其次分不同语义类型,从各语义类型词汇中随机抽取三个例词,并从「複合動詞レキシコン」语料库中检索这三个词的相应例句进行汉日对译和异同的分析,进而探讨其语义扩展机制(见表1-3)。[1]96-102

表1、表2为「V+出す」的词汇型复合动词,共157个。表1表示「V+出す」语法型复合动词的“移动”语义,其中表示“从内到外的移动”的词汇有108个,表示“暴露”的词汇有4个。表2表示「V+出す」语法型复合动词的“表面化”语义,其中表示“显现”的词汇有20个,表示“创造”的词汇有15个,表示“发现”的词汇有10个。表3表示「V+出す」语法型复合动词的“开始”语义,但因为语法型复合动词可以接サ变动词,故无法统计其数量。根据词汇不同意义的类型,笔者从语料库中抽取出相应的例句进行汉日对译的分析。

表1 「V+出す」词汇型复合动词表示“移动”的语义类型分类 个

表2 「V+出す」词汇型复合动词表示“表面化”的语义类型分类 个

表3 「V+出す」语法型复合动词语义类型分类 个

(一)表示“移动”的复合动词

1.表示“从内到外的移动”的复合动词

例(1):水がバケツから溢れ出す。/水从桶子里溢了出来。

例(2): 彼らは住人を火事から救い出した。/他们把居民从火灾中救了出来。

例(3): 政治家の本音を引き出すのは難しい。/要套出政治家的真心话很难。

通过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同样是表达由内向外的移动,「V+出す」所描述的对象并不都属于同一范畴。例如:「溢れ出す」是描述水从桶里溢出来,此时无论是“水”还是“桶”都属于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救い出す」则是描述将居民从火灾中救出来的场景,而此时的“居民”属于客观实体,但“火灾”和“桶”并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该句属于半抽象状态;「引き出す」描述将真心话从心里说出的场景,此时的“真心话”和“心”已经上升到精神世界,属于完全抽象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表示“从内到外的移动”的「V+出す」不仅可以描述物理范畴还可以描述抽象范畴。反观汉语的情况,比如“溢出水、套出真心话”等等无论是物理范畴还是抽象范畴似乎可以同样适用。但是从以上的翻译方法来看,有的例句加了“来”(在实际的使用中还会使用“去”,例如“抱出去”),有的例句并没有加。据刘平存调查发现,在817个例子中被翻译成“V+出”的仅占19.5%,加“来”或者“去”占了很大比例,[10]但是为什么在翻译的时候常常会加上“来”或者“去”呢?张伯江指出,“动词最主要的性质是那些表现动作乃至全句时间特征的语法手段。”[11]那么动词可以表现事件的完整性,比如:“救居民、救出居民、救出来居民”三者所表达的事件的完整性有所不同,“救居民”表示动作未实施,“救出居民”表示动作已实施但未结束,“救出来居民”表示动作结束,所以汉语习惯加“来”或“去”以表达完整的结果义。同时,“来”“去”的使用与发话者的所处位置也有直接的联系,如果移动物距离发话人的位置越来越远,会使用“V+出去”,如果移动物距离发话人的位置越来越近,会使用“V+出来”。该研究重点关注复合动词的语义差别,这里涉及视点、语法问题,由于篇幅有限,对此不做更深入的探讨。

2.表示“暴露”的复合动词

例(4):若い社員たちは、社長の引っ越しの手伝いに駆り出された。/年轻职员们被迫去帮社长搬家。

例(5):王様は、その人物を宮殿に召し出した。/国王召唤了那个人到皇宫去。

例(6): 店員は泥棒を警察に突き出した。/店员把小偷扭送到警局。

以上例句中的「駆り出す」、「召し出す」以及「突き出す」隐藏了人物或事物的出发点,凸显其到达点(社长家、皇宫、警局)。而汉语在凸显到达点时不会使用“V+出”,会使用“V+到”或者“V+进”等。由此可见,日语不仅可以用「V+出す」表示离开某一个空间,在表示“暴露”时,还可以与格助词「に」共现,表示终点意义,由此可见,此时日语的语义更加丰富。

(二)表示“表面化”的复合动词

1.表示“显现”的复合动词

例(7): その記者が事件の真相を暴き出した。/那个记者揭露出了事件的真相。

例(8):火鉢にかざして、文字をあぶり出した。/放在火盆上烤,把字显现出来了。

例(9):スポットライトが彼女を照らし出した。/聚光灯照亮了她。

「暴き出す」、「あぶり出す」、「照らし出す」是使处于隐藏状态的事物或人变为显现状态,使人能够清清楚楚的感知到物体或者人的存在,而在汉语中也通常会这样表达,比如“字显出来了、表达出来了爱意”等等。所以在表达“显现”这一含义时汉日语存在共同点。

2.表示“创造”的复合动词

例(10):彼らは新しい製品を生み出した。/他们创造出了新产品。

例(11):風力発電は風力エネルギーから電力エネルギーを作り出す。/风力发电是由风力制造出电力。

例(12):彼は新しい技術を編み出した。/他发明了新的技术。

「生み出す」、「作り出す」、「編み出す」分别是通过创造、制造、发明等手段使一些事物从不存在的状态变为存在的状态,当日译汉时两者是相同的,而反过来汉译日时便存在不对应的状况。例如:

a.他提出了新的方案。(彼は新しい案を提出した。)

b.他设计出了新的衣服。(彼は新しい服をデザインした。)

c.他研制出了新药。(彼は新薬を開発した。)

通过以上例句可以看出,汉译日时使用了“サ变动词/外来语した”,而且汉语中也用“设计出”“研制出”等双音节词+“出”的表达,可见由于汉语构词比较自由,汉语复合动词“V+出”的数量比日语复合动词「V+出す」多。

3.表示“发现”的复合动词

例(13):彼は汚職事件を探り出した。/他探听出了贪污案。

例(14):彼は行方不明になった彼女を尋ね出した。/他找到了失踪的她。

例(15):警察はパソコンのIPアドレスから容疑者を割り出した。/警察从计算机的IP推算出了犯罪嫌疑人是谁。

「探り出す」通过打听的方法探寻出贪污案,「尋ね出す」通过寻找的方法找出某人的行踪,「割り出す」通过推理的方法找到嫌疑人,以上例子均表明「V+出す」在表示“发现”这一含义时是通过某种手段或者方法以明确某物或者某人的存在。而在汉语中同样会使用“打听出、找出、推算出”等类似的动补结构,在这一点上二者存在共性。

(三)表示“开始”的复合动词

例(16):雨が降り出した。/下起雨来了。

例(17):うちの子も自電車に乗り出した。/我们孩子也骑起三轮自行车来了。

例(18):いまとなってはだれが言い出したのかわからない。/是谁先提起来的,现在已记不清了。

当日语复合动词「V+出す」表示开始描述事态时,汉语则对应“……起来”或者“开始……”。相对应日语,汉语语义更丰富一些。此外,山梨认为当表示命令、劝诱以及使役这种带有意志性的表达时,「V+始める」比「V+出す」更为贴切,而简单描述某个事件的开始时则会使用「V+出す」。[1]而汉语在表达劝诱时会使用“吧”等感叹用法,但无论是描述自然事态还是带有意志性的命令、劝诱以及使役时都会使用“开始……”或者“……起来”的用法。综上,在表达开始时,日语复合动词「V+出す」和汉语复合动词“V+出”在语义和有无意志方面有所区别。

四、日语复合动词「V+出す」的认知机制分析

Talmy提出了宏事件理论,其中包括框架事件和副事件。框架事件由焦点实体、背景实体、激活过程、关联功能四个要素组成。[12]例如:“狗跑出家。”其中“狗”是焦点实体,“家”是背景实体,“跑”是激活过程“出”是关联功能。接下来本文将基于语义扩展视角,利用Talmy提出的概念,对复合动词「V+出す」的语义认知机制展开分析。

如图1所示,圆圈表示焦点实体,其中黑色圆圈代表物质客体,虚线圆圈代表抽象事物,白色圆圈代表不存在的事物;实线长方体代表客观背景实体,虚线长方体代表抽象背景实体,有填充的实线长方体表示客观背景实体和抽象背景实体两者皆有的情况;箭头表示激活过程与关联功能。

图1 复合动词「V+出す」的认知图解

图1左上的表示“原型义”,见上述例句中例(1)的「溢れ出す」,其背景实体“桶”是实线、焦点实体“水”是黑色圆圈,表明「溢れ出す」是描述物体从内到外的空间移动过程;而表示“从内到外的移动”,见例(2)「救い出す」、例(3)「引き出す」两个例子,虽然这两个例子也有“从内到外的移动”的含义,同「溢れ出す」一样具备移动的起点和终点,但焦点实体用虚线圆圈、背景实体用虚线表示,表明相较于“原型义”有所变化,描述的是一种抽象性地从内到外的移动过程。“表面化”中表示的「V+出す」无论是实线长方体还是虚线长方体都不具备,说明该类型并不着重描述起点和终点,但是我们可看出箭头两端的圆圈有所变化,主要描述焦点实体的状态变化,从隐藏状态或者不存在的状态通过某种手段使焦点实体变成显现状态或者存在的状态。以上从物理性的移动表达到抽象性的移动或状态变化表达是隐喻认知机制起到作用。“开始”中的「V+出す」表示的是时间概念,时间和空间是两个基本的哲学概念,彼此密切相关,然而由于时间概念的抽象性,它常常通过空间概念进行表征和解释,用空间概念来描述时间概念,通过时空隐喻,时间进程可以被理解为空间运动,正如「V+出す」虽然只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意义,将箭头加深强调某动作或作用的开始。但根据姬野「出す」前接的是继续动词或者多个主体或动作反复的瞬间动词,所以箭头加深后有渐变线表示动作开始后继续的时间意义,[4]是从“原型义”即“从内到外的意义”隐喻扩展而来。表示“暴露”含义的「V+出す」表示从远到近的趋向意义,既包含客观背景实体又包含抽象背景实体,所以使用的填充实线长方体,并且既有黑色圆圈又有虚线圆圈,可看出其焦点实体可以是抽象物体也可以是物质实体。虽然与从内到外一致,同属趋向意义,但由于从内到外的方向意义是动词「V+出す」的“原型义”,所以从远到近的方向意义被认为是从“原型义”扩展而来的,由于这两个意义同属于趋向意义,同样表征移动空间表达,所以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基于隐喻进行的语义扩展,而是基于转喻进行语义扩展的。

五、结语

本文按照姬野的分类标准从语料库抽取例句及其汉译,进行了汉日“V+出”和「V+出す」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在表示“从内到外的移动”“显现”以及“发现”时二者存在共性,而汉译时汉语更习惯加“来”或“去”,因此笔者认为,发话者的视点与语法问题有所关联;其次,在表示“暴露”时,日语「V+出す」语义丰富,在表示“创造”和“开始”时,汉语相较于日语,使用范围更为广泛,语义更丰富,而日语「V+出す」受有无意志等方面影响,语义范围比较狭窄,这可能也是造成日语学习者误用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本文还探讨了日语复合动词「V+出す」的认知机制,认为「V+出す」从“原型义”扩展到表示“表面化”、表示“开始”,以及表示“从内到外的移动”的其中一部分例子时涉及隐喻认知机制,而从“原型义”扩展到表示“暴露”时涉及转喻认知机制。

猜你喜欢

例句日语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好词好句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