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历史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分析*

2021-11-05梁简文林中衍

关键词:文化景观风景区南宁

梁简文,林中衍

(1.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3;2.广西南宁林业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户外休闲娱乐的生活需求日益增多。于是,风景区就成为人们外出旅游、户外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风景区的发展,往往承载着所在城市或地域的历史记忆,被打上文化的烙印。这份珍贵的地方记忆和文化烙印在风景区的发展建设中,通过景观的方式得以保护和传承。在景观设计中,怎么样将风景区的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相互结合,创新保留和体现风景区原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印记,打造出既能满足人们旅游需求,又富含历史文化印记的风景区,是景观设计师们的最高追求[1]。在景观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产出了无数优秀且有创意的新作品,但同样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盲目抄袭、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刻意造景,一味强调视觉效果等,导致景观“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忽视了文化和地域性,失去了个性化,没有自己的地域和特点[2,3]。风景区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传播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本研究以广西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作为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历史文化在风景区景点中的表达现状,分析历史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探讨历史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 青秀山风景区的概况

青秀山风景区位于广西南宁市城区往东南约9 km处的邕江江畔,包括凤凰岭,凤翼岭和青秀山,海拔82~189 m,面积约78 hm2。青秀山风景区2014年获评为5A 级风景区,是南宁市首座 5A 级景区。

1.1 青秀山的营建历史[4]

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的经营,源流久远。于东晋时已有葛洪弟子罗秀在撷青崖上的“丹岩”洞中炼丹,至唐代以后,青秀山上逐渐建有庙宇和寺院。除了有悠久的寺庙建设历史,青秀山的园林建筑在明代也极为兴盛。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南宁郡守方瑜,左江兵备徐浦为被贬来邕的刑部主事监察御史董传策建筑“白云精舍”及“洞虚亭”“董泉亭”两个亭子。嘉靖四十年(1561年)王阳明先生的门生左江兵备佥事欧阳瑜在半山腰撷青岩上刻上“阳明先生过化之地”。该字迹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至今却依然清晰可辨。进入近代,青秀山的命运和近代中国一样坎坷,其园林及建筑,从清初至民国,遭受不断破坏的厄运。明代的繁荣景象,已成过往云烟,所有建筑物到民国时,只剩被雷电击塌二层的龙象塔和残破的青山寺。龙象塔在抗日战争时期,剩下被雷击塌的残塔,也因害怕成为日寇飞机轰炸南宁的导航标志,而被国民党新桂系邕宁县政府下令毁掉。解放后,1952—1960年青秀山并入南宁农场,是该场第一生产队。1960—1970年青秀山先后移交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外事处和自治区党委管理,自治区党委管理期间更名为“区直机关林场”。1970年,自治区革委会又下放给南宁市革委会,下放后改名叫“南宁市青秀山林场”。1985年,南宁市政府拨款恢复“青秀山风景区”。

1.2 青秀山的文化资源

壮族文化是广西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文化。壮族始祖石像和壮族祖庙“三宝堂”都印刻在青秀山风景区中。壮族文化包括了语言文化、稻作文化、“布洛陀”信仰文化和艺术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铜器——铜鼓。铜鼓是源于稻作农业的一种艺术,铜鼓纹饰中太阳、雷纹、水波纹以及蛙纹等都与稻作农业有关[5]。壮族文化艺术还表现在其特色的“歌圩”上,最有名的是“三月三”歌圩。“三月三”即夏历的三月初三。当今,壮族的“三月三”是一个山间对唱、郊外踏春以及祭祀先祖的隆重节日。广西将刘三姐的传说与壮族的“三月三”融合[6],成为了独特的“三月三”歌吁。

从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永久落户南宁,南宁迎来了东盟十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的文化。青秀山成为东盟文化表达实践的重要地,每年定期举办东盟美食节,建设有中国-东盟友谊园、青山友谊长廊等景点,持续推进东盟文化融入南宁文化。

1.3 青秀山的规划现状

根据2015年和2018年广西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区A、B、C、D、E、F、G、H、J、K、L、M 区详细规划》,青秀山风景区共有12个规划编制单元(见图1和图2)[7]。从图1和图2可知,E区是青秀山风景区的核心景区,是以历史遗迹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集文物古迹参观、游览以及宗教等活动为一体的游览区。

图1 青秀山风景区规划编制范围

图2 青秀山风景区规划总平面

青秀山风景区共有27个重点景区[8],其中,历史文化景点有董泉、龙象塔、古道、水月庵、霁霖阁、观音禅寺、状元泉文化园、壮锦广场、铜鼓音乐台、中国-东盟友谊园、青山友谊长廊。壮锦广场和铜鼓音乐台是壮族文化景点,中国-东盟友谊园、青山友谊长廊是东盟文化景点,是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代表大会永久举办地的文化景点。

2 景点的调查方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胜景点龙象塔、壮族文化景点壮锦广场、东盟文化景点青山友谊长廊进行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调查,了解游客感知情况,分析景点的历史文化表达现状。调查景点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调查景点分布

调查内容设置4个问题:(1)游客是南宁本地人还是外地人;(2)游客的年龄;(3)游客对龙象塔景点的印象;(4)游客对具有广西南宁特点的景点(壮锦广场、青山友谊长廊)的印象。前面2个问题是单选题,后面2个问题是多选题。多选题中,龙象塔景点调查询问的主要内容是:A.了解到龙象塔的历史由来,很感兴趣;B.慕名而来,龙象塔的风水传说十分吸引人;C.该塔美观大气,值得参观;D.塔顶府瞰南宁的秀丽景色,视野开阔;E.爬山爬塔锻炼身体,有益健康。壮锦广场和青山友谊长廊景点调查询问的主要内容是:F.广西南宁的特色突出,有归属感(本地人),或新颖感(外地人);H.园区设计充满壮族特点,很有吸引力;M.把壮族文化融入景区的活动,独具特色;N.东盟有关景点内容丰富,充满异国风情。

实地调研时间为2020年8月16日(周日)8:00至17:00,主要是以访谈游客的形式进行。

网络问卷调查使用问卷星APP完成。网络问卷统计分析是按单项和多项(交叉)分别进行。针对多选题,选项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意指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多选题百分比相加可能超过百分之一百。问卷调查收到109份,南宁本地人71人,外地人38人;45~60岁63人,30~45岁25人,18~30岁19人,18岁以下2人。

3 景点的历史文化表达现状

3.1 龙象塔景点

龙象塔是青秀山风景区最重要的一处历史名胜景点,是南宁的古老地标,现在屹立在青秀山山顶的龙象塔是20世纪80年代重新修建的砖塔。其位于青秀山的南部山顶,一共9层,第9层是南宁市最高赏景点,可以俯视邕江穿流过南宁城。龙象塔的来源历史,据文献[4]记载是明代进士肖云举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建造。肖云举是邕宁县淡村人,他建建造龙象塔的传说有3种:(1)他的祖坟葬对青秀山的“凤穿牡丹”宝地,他能做大官就靠这个风水,但凤是鸟,久了就会飞走,为了把凤凰留下,他建塔来压凤凰翅膀,不让凤凰飞走。他认为龙在水中力量大,象在陆上力量大,于是这塔就叫“龙象塔”;(2)据说当时邕宁的官绅父老认为向东流的邕江水会把邕宁的财富流走,所以集资给肖云举在青秀山邕江边建塔,阻止邕宁的财源运气外流;(3)朝廷拨库银给肖云举建造龙象塔镇压平峒王的祖坟,阻止平峒王造反[4]。如今流传最广的还是第一个传闻,因为凤凰、龙这类神话生物的影响力较大,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是听闻了第一个传说。

实地调研当天既是周末又恰逢学生暑假,参观龙象塔的游客较多,游客主要集中在塔的第6层到第9层,他们对该景点满意度较高。大部分游客是首次参观,登临赏景是主要目的,对该塔的历史文化了解甚少。

问卷调查结果是,有45%的游客对龙象塔的历史有所了解,但是大部分游客登龙象塔是以登高俯瞰风景为主(图4)。对龙象塔的历史由来,本地人比外地人更有兴趣(图5),46~60岁的受调查者比18~45岁的更感兴趣(图6)。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游客登龙象塔仍然是以登高俯瞰风景为主。

图4 游客对龙象塔景点的印象

图5 本地与外地游客对龙象塔景点的印象

图6 不同年龄游客对龙象塔景点的印象 图7 游客对具有广西南宁特点的景点印象

3.2 壮锦广场和青山友谊长廊景点

壮锦广场和青山友谊长廊是两个具有广西南宁特点的景点。壮锦广场景点邻近青秀山西门,从西门步行五分钟可以到达,由一幅壮锦图案构成,中间起高台,四周绿树环抱,周围是展现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石雕和介绍壮族的科普牌,从这个广场往市区望,透景线正好对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及其后侧的宾馆,视线开阔。青山友谊长廊位于壮锦广场与东盟友谊园之间,长618 m,是广西目前最长的长廊,是南宁作为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是体现东盟友好交流和传播东盟优秀文化的休息长廊;其吸纳了东盟文化,仿照广西侗族风雨桥特色结合岭南园林建筑风格而建,每段廊子都会挂着不同东盟国家的国旗,廊子两侧的座位间布置介绍东盟国家文化历史的告示牌。

实地调研当天既是周末又恰逢学生暑假,但是停留在壮锦广场的游客较少,一部分游客还是常来这里打太极,锻炼身体的中老年人;询问游客对这个广场宣传壮乡文化的感受,得到的反馈是广场周围的壮族雕塑景观效果较差,游客也不关注介绍壮族的科普牌。停留在青山友谊长廊的游客几乎没有,偶尔遇见一些在长廊中休息的游客;询问游客对这个广场宣传东盟文化的感受得到的反馈是在中国古典建筑长廊中挂满东盟国家的旗帜的表现形式不受欢迎,介绍东盟国家的告示牌的内容也较为乏味,游客主要想在此休息乘凉。

问卷调查结果是,游客对各个选项的印象较为平均(图7)。对东盟文化,本地人比外地人更为关注;对壮乡文化,外地人比本地人更感兴趣(图8)。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对各个选项的印象也较为平均,唯一有差别的是,18~30岁的游客对景点中的文化活动更感兴趣,45~60岁的游客对广西南宁特色更为关注(图9)。

图8 本地与外地游客对具有广西南宁特点的景点印象 图9 不同年龄游客对具有广西南宁特点的景点印象

4 青秀山历史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4.1 历史文化景观的原真性较低、设计不尽人意

青秀山风景区内,明代兴建的园林景观几乎没有保存下来。比如,龙象塔始建于明代,却是20世纪80年代重建的,原真性较低。除了龙象塔,明代极为兴盛的园林建筑“白云精舍”“洞虚亭”“董泉亭”等都已经成为过往云烟,现在只有半山腰撷青岩上刻着的“阳明先生过化之地”字迹依然可辨,但是景点人迹罕至,难以进行实地考察。

壮锦广场周围的雕塑设计不受游客关注,壮族介绍牌也无人问津。青山友谊长廊风雨桥构筑物中挂东盟各国旗子和介绍牌,无法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只能实现其作为景观游廊的休憩功能。这种把历史文化只提取出几个具体的符号来凑成景观,简单地拾取代表元素进行实物组合的设计方式过于直接,让历史文化景点无法使游客感知到历史文化氛围,因而无法实现其作为历史文化景观的功能。

4.2 历史文化景观的游客吸引点存在偏差、吸引力欠缺

重建的龙象塔景点古韵犹存,广受欢迎,但是,人们去游览的主要目的却是登高赏景,因为历史文化的兴趣点而前往龙象塔景点的游客比较少,只有20.18%。同时,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青少年对青秀山风景区的历史文化景点兴趣不如中老年,而且还比较低,只有10.53%。这说明,青秀山历史文化景观的游客吸引点存在偏差,吸引力欠缺。

4.3 少数民族文化景观与落后感联系在一起

青秀山风景区所在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可以表达一种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乡土感,让游客享受到多样的文化体验,但由于青秀山风景区的壮锦广场、青山友谊长廊只是简单堆放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所以,很容易让人把乡土感和经济落后甚至文化落后联系在一起。广西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共12个世居民族。除了壮族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度仍是十分有限,今后需要加大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力度。

5 青秀山历史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青秀山近几年来以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独具特色”的植物园为目标,整合青秀山风景区、南宁园博园、五象岭森林公园资源,全力推进南宁植物园各专类植物园的建设工作。青秀山目前建设重点在南宁植物园建设,而其历史文化旅游还在起步阶段。根据青秀山历史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可以从经济、美学和体验、历史和文化三个方面提出青秀山风景区历史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5.1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青秀山风景区维护和重建历史文化景观,首先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分析近5年来景区的运行情况:除新冠肺炎疫情的2020年外,2016—2019年,青秀山风景区入园游客从270万人次逐年递增到400万人次,经济收入也从8000万元增加到11500万元,但是,园区的建设维护费用投入也非常大,甚至超过园区的经济收入。比如2016年收入8000万元,建设维护费用投入144000万元;2017年收入8900万元,建设维护费用投入79000万元[9]。这些情况表明,建设维护费用投入大于景区的运行收入,所以,政府的财政保障十分必要。其次青秀山风景区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旅游在起步阶段的风景区,可以利用景区目前较为成熟稳定品牌景区(如青秀山风景区近年大力建设南宁植物园)收入来补足历史文化景区的建设资金。

5.2 美学和体验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青秀山风景区维护和重建历史文化景观,要从美学和体验上进行重新设计,给游客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体验感,得到景观的社会认同[9]。要注重本地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一方面着重于把本地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建立好,培养熟悉本地历史文化等特色的人才,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不断提升风景园林人才自身的设计素质,多出高质量的好作品;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进风景园林高素质人才,吸引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参与到本地项目的设计中,带动本地风景园林的发展并促进本地风景园林历史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5.3 历史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青秀山风景区维护和重建历史文化景观,要运用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深入挖掘青秀山风景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庙宇、寺院、亭舍、书院、壮族文化、东盟文化等,创新营建生态和谐的历史文化景观,比如在“阳明先生过化之地”摩崖石刻附近选址重建敷文书院等,把青秀山风景区打造成一个集休闲游憩、文化丰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成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发挥着特殊的文化功能。人们在观赏体验时,自身获得了享受、陶冶了性情,还能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风景区南宁
数读南宁
近20年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文化景观粒子云的界定与度量
眷恋南宁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议如何平衡风景区建设再投入和收益平衡
视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第四届“享受阅读 快乐成长”阅读表演秀邀请赛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