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五扶一评”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1-11-04胡新岗陈则东黄银云李莹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资助育人高职院校

胡新岗 陈则东 黄银云 李莹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从以物质保障为主的“保障性资助”向以物质保障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发展性资助”转变。发展性资助育人符合学生内在需求提升规律,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构建“扶困、扶德、扶志、扶智、扶能”五扶并举的资助育人实践架构和绩效评价为保障机制的“五扶一评”发展性资助育人实践体系,可将“资助”与“育人”全面结合,提高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发展性资助;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10-0047-05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作为我国学校教育资助政策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国家实施教育公平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成效展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逐渐从以物质保障为主的“保障性资助”向以物质保障为基础、赋能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发展性资助”转变[1]。如何将“资助”和“育人”全面结合,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课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建设B档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师资、科研、文化、基地等资源优势,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建设基础较弱、自身发展条件较差、成功成才欲望较强等特点,创新构建“扶困、扶德、扶志、扶智、扶能”五扶并举的资助育人实践架构和资助育人绩效评价为配套保障的“五扶一评”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2],形成了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

一、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育人的价值认知与理论基础

(一)发展性资助育人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本质要求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2017 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扶智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学校、社会、学生联动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及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家庭脱贫的关键力量,往往因为家庭经济因素产生一定的思想负担和心理障碍,教育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扶,“鱼和渔”兼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谐和稳定,这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二)发展性资助育人符合高职学生内在需求层次的提升规律

无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还是奥德弗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发展性资助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层次递升的内在规律[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及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个人发展问题。能不能学有所成及能不能高质量就业,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人的前途,也左右着家庭的未来。因此,推动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持续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是资助育人的根本。经济物质的帮扶只是满足学生的低层次生理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与调适,帮助构建学习生活的和谐环境,引导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其树立求学奋进志向,提升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则是学生追求更高需求层次的安全需要;在班级、社团或学生会等学生群体或组织被同学接纳,在学习实训、创新创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能赛事等活动中为老师肯定,在勤工俭学、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受社会认可,则是学生被尊重的需要,更是学生奋发进取的最佳动力;实现学业丰收、能力提升、满意就业、回馈社会则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发展性资助育人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一环,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类型教育的特征,亦具有高等性、职业性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毕业生的知识、素养、能力及其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定位都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高职专业众多,产业面向及职业岗位要求不同,导致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专业技术技能要求及职业能力内涵各异。高职毕业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又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形象、职业知识等基本职业素养的共同性。传统的保障性资助不便区分行业、专业、职业甚至岗位对人才要求的差异化,存在着育人功能不强、受助者自助意识淡薄及解困能力弱等局限性。發展性资助因为根据每个学生的所学专业、发展规划、个体性格、身心特质及就业方向等实施“一生一策”的个性化帮扶,能够较好地达成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五扶一评”实践体系架构解析

(一)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五扶一评”架构的内涵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将家庭困难学生从入校到就业的帮扶成效定位于学生的“解困—成人—成才”三个关联递进维度[4],将“扶困、扶德、扶志、扶智、扶能”作为资助育人工作内容,创新构建了校本发展性资助育人“五扶一评”模式(见图1)。按照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五扶”呈现递进提升关系。通过扶困解决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经济保障问题,帮助其消除经济压力及其带来的思想负担,是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基础。百行德为首,扶德是发展性资助育人之根本;扶志主要是精神引导,是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关键。学生有德有志可谓之成人。知识改变命运,眼界决定格局,能力促进发展,智与能是个人发展潜质的融合体,故扶智与扶能是发展性资助育人的核心,重在开阔学生视野,锻炼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能力,提升职业岗位实践能力,为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学生有智有能可谓之成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旦达成“解困—成人—成才”的目标,则可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二)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育人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针对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五扶”实施主体、目标及举措,以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为原则,坚持资助育人成果导向,结合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将资助育人成效作为学生工作质量的重要诊断点,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解困—成人—成才”三个关联维度,将扶困成效、扶德扶志成效、扶智扶能成效作为学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成效评价体系(见表1)的三个一级评价指标,结合二级学院落实国家资助育人政策及学校资助管理制度情况、发展性资助育人组织实施情况、资助对象个体发展实际及办学利益相关方满意度调查结果,对3个一级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分解为21个二级指标(观测点),每个二级指标设计质控标准(最佳状态),运用层次分析法,合理确定同层指标(因素)间的权重配置并按总分百分制赋予合理分值。

三、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五扶一评”体系的实践

(一)精准分析资助对象个体特质,奠定资助育人工作基础

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出彩的机会,是学校办学的宗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心理强烈,面临学业压力、发展竞争、就业选择,更渴望成功。只有精准分析资助对象的个体特质,才能在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中有的放矢,提高育人成效。辅导员(班主任)从新生报到伊始即应密切关注班级每个学生的档案资料,了解其家庭状况、言谈举止、生活特点、贫困状态。在操作实践上,一是要求开好新生第一次班会,学生自我介绍应全面深入;二是在资助对象审定工作中,开好班级资助评议小组会,客观真实地反映资助对象情况;三是对全体资助对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发现异常及时反馈跟进调适;四是辅导员(班主任)结合各育人环节与科任教师、学业导师、创业导师、企业导师等联系沟通,听取他们对资助对象的认识和帮扶意见;五是要求辅导员(班主任)与资助对象家长加强联系,切实掌握资助对象校外表现及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六是在优秀辅导员(班主任)评选中,考察辅导员(班主任)对本班资助对象的熟悉程度,促使其深入全面地掌握资助对象情况。

(二)组织资助对象制定职业规划,找准资助育人发力方向

发展性资助的宗旨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促进资助对象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5]。在精准分析资助对象个体特质的基础上,由思政教学部协调二级学院组织资助对象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一对一”帮扶教师及学生本人一起制定“一生一策”培养计划,围绕专业育人、科研育人及实践育人,主要从科研与技术发明、创新创业、生产实践及管理服务四个方向聚力推动。

具体实践上,一是为每个资助对象配备一名专业教师加学业导师,负责指导跟踪其学业进展,定期听取学生发展汇报并做好记录;二是对有科研兴趣和深造意愿的学生,学校设立“凤凰学子”培养工程,规定校级课题必须有学生参与,校内科研机构必须吸纳一定的学生进入锻炼,师生组建混合研发团队,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取的专利成果视为教师业绩,以此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四是为立志创新创业的学生配备创新创业导师,组建团队,提供创新创业基金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服务,开辟大学生创新创业一条街,优先安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赛等省级赛事及国家级“挑战杯”竞赛,着力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五是对于就业意愿强烈、科研及创新兴趣不高的学生,通过组织参与现代学徒制,订单定向培养,配备企业导师,开放校内实训室,设立校内实训基地勤工俭学岗位等措施,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标;七是对于有志于从事管理、服务及营销的学生,学工处及团委协同二级学院党团组织与班主任,引导其参与校内各级各类学生管理组织,或担任班主任助理协助管理低年级班级,推荐为校内生活区商家店员,有组织地参加校外商家营销服务活动等,培养其管理、服务与人际交往沟通等综合能力;八是对于有摄影、融媒体、无人机、手工艺、表演等非专业爱好并希望毕业后作为事业发展目标的学生,学校重视社团建设和兴趣引导,安排指导老师,提供活动场地、工作机会和展演表现舞台,促进其专长发展。

(三)全面整合学校资助育人资源,形成资助育人协同合力

促进资助对象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将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6]。一是要抓好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学校层面主要由学工处、团委及其所属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大学生资助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实施资助育人管理,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国家奖助学金实施细则、学费减免与困难补助实施办法、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发展性资助育人实施办法、资助育人绩效评价考核办法等针对性规章制度。二是要抓好教学单位的工作落实。教学单位要担起资助育人主体责任,实行党政分工负责,在共同落实国家及学校贷、奖、补、免政策的基础上,党团负责思想与素质帮扶,行政负责专业与职业帮扶,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日常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师做好指导。三是职能部门、实训基地发挥协同作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级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拔尖学生培养工程、专业性勤工俭学岗位设置、组织发展、评奖评优等方面,同等条件下给予资助对象倾斜政策。四是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资助育人功能,对资助对象实行校企双师指导,开展“小灶化”帮扶,根据资助对象的就业兴趣实施定向化专业培养。

(四)充分调动资助对象的个体自覺,激发资助对象的发展活力

资助对象自身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是获得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观因素。充分调动资助对象直面困境、积极自助、自我完善的个体自觉比外部帮扶更为重要[7]。一是建立资助对象个体发展档案。结合学生层面的诊断与改进,组织制定学年发展计划,明确素质发展的“十个一”目标及发展进度,班主任利用校本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实施月度监测与预警,每学年开展一轮诊断与改进。二是实施“结对帮扶”工程。由学工处牵头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为每位资助对象安排一名对接党员教师,在思想、生活、学习以及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关怀与帮扶,促使资助对象“思想不滑坡、行为不脱轨、学习不懈力、生活正能量”。三是完善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发明创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文体竞赛等活动,经二级学院(部)或职能部门考核合格,可申请奖励学分或课程学分替代。四是组织资助对象旁听国家奖助学金、省级评奖评优申请学生的事迹汇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评奖评优学生的典型案例材料,以榜样作用引领其自我发展。五是开展优秀校友励志讲座。各教学单位从创业、就业、科研、发明创造、企业管理等不同侧面邀请成功校友典型来校为本专业资助对象作励志讲座,让他们相信,未来靠自己把握,只要明确目标并持之以恒,自己也可以复制他人的成功。六是举办青年大讲堂。通过组织资助对象讲理想抱负、道德法制、感恩奉献、创新创业等主题,弘扬正能量,激发青春活力。七是实施家校联动。每学期辅导员(班主任)通过短信、微信、QQ、邮箱等途径,向家长反馈资助对象的发展情况,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育人工作家校信息畅通、目标一致。

(五)创新资助育人成效评价机制,促进资助育人质量提升

建立“精准资助”+“育人成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二级学院的资助育人工作绩效开展年度考核评价,是推动发展性资助育人持续高效开展的必要保障[8]。一是考核对象的确定。学生在校学习均是以专业为单位、以课程为载体,归属于二级学院,因而学校内部资助育人考核的对象主要是二级学院,但考核支撑材料数据主要采集于资助对象。职能部门、实训基地亦承担一定的资助育人功能,在年度绩效考核中也有体现。二是合理设计发展性资助育人考核指标体系。在扶困成效方面,主要评价二级学院是否坚持应助尽助的原则,是否体现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帮扶,资助工作是否符合并全部落实国家政策及学校规定,资助对象是否满意;在扶德扶志成效方面,主要评价二级学院是否积极组织资助对象参与勤工俭学、师生结对、企业实践、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创新创业、学生赛事、社会实践,同时也从学生操行表现负面率评价育人成效;在扶智扶能成效方面,引入第三方评价,通过对资助对象及其家长、用人单位开展满意度调查,资助育人成效交由办学利益相关方说了算,调查结果应用于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三是考核主体的确定。通过安排教学单位考核职能部门及实训基地,职能部门及实训基地考核教学单位,互相考核促进工作交流,有助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考核结果进行校内反馈并由质控部门督促改进,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与质量螺旋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世勇,王林清,马彦周.学生激励的新视角:发展性资助[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178-181.

[2]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67-69.

[3]程玮.大学生择业需要层次实证分析——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高教探索,2014(1):163-167.

[4]陶恩锦,陈方辉.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8-29.

[5]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4):132-135.

[6]蒋建微,彭红雷,纪欣农.高校发展性资助“5S”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5(4):28-29.

[7]冉光仙,翁艷.发展性资助视角下高职院校贫困生主体意识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8(5):141-147.

[8]黄建烽,陈竹林.基于教育认同理论的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评论,2016(8):33-36.

(责任编辑:杨在良)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Five Aids and One Evaluation"

System of Developmental Subsidy-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 Xin-gang, CHEN Ze-dong, HUANG Yin-yun, LI Ying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financial aid for disadvantaged college students has changed from the "guaranteed subsidy" which is based on material guarantee to the "developmental subsidy" which is based on material guarantee and promot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Developmental subsidy-education conforms to the law of improving the intern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To construct a practical framework of aiding the disadvantaged, morality, ambition,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and a system of developmental subsidy education wit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s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can combine the "aiding" and "educating" in an all-round way, thus improving the work compatibility and pertinence,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bsidy-education; developmental subsidy;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猜你喜欢

发展性评价资助育人高职院校
运用“发展性评价”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足球选项课采用发展性评价实验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