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预习中的应用研究
2021-11-04陈南养
陈南养
【摘要】在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需要进行转变,教师和学生开始采取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让语文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课文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课文预习可取得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语文教师需运用有效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预习。本文主要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预习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预习;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现代新型的教学模式。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也可以帮助学生预习课文知识。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增强。通过课文预习,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到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第一,可让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课前预习指的是学生在课堂正式教学之前,先对课文进行初步了解与独立思考。语文教师向学生教授新的知识点,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启发和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更多是教授学生语文的学习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而课前预习则是培养与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可通过课前预习来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学生是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个崭新的知识点,可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率。通常情况下一个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对几十位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班级上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存在差异,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考虑普适性,此时学生就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自己学习的重难点内容。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有初步认知,学生可以在预习中明确自己在课堂中需要重点听讲的内容,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以此让学生的听课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第三,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未得到体现,这致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新课程标准下需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课前预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成为学习角色,学生可以对新知识进行自主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都得到有效增强,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语文课文预习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第一,在词语预习中运用思维导图。语文课文中会存在生字、词语的学习,语文教师在教授新的课文前,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通读全文,记录课文中不懂的生字。同时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教师给学生教授思维导图的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多练习使用思维导图来预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对不懂的字词进行分类,可分成生僻字、易错字与多音字,以此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汉字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的词语知识库可以得到有效扩充,使学生能够从掌握字词开始,逐渐掌握段落、整篇文章内容。例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前,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时找到“刑”“匪”“阀”“宪”等生字,运用思维导图来将这些生字分类,并在思维导图中将生字组成词语,如“苦刑”“匪徒”“军阀”“宪兵”等词语,同时也可在思维导图中增加组词造句、文字解析等内容,以便学生进行记忆。
第二,在阅读课文中运用思维导图。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课文预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字词、句、段落意思、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等来进行课文预习。例如,教师在进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教学前,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故事的发生背景、人物动作特征、情节描述、每个段落的意思、核心思想来梳理和理解文章,学生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补充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及中心思想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背景、人物、情节等都为思维导图的支线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与结尾都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以此取得更为显著的课文预习效果。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补充思维导图的内容,这就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得到有效加深。由于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就已经读过整篇文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更加轻松,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课文。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自己绘制一份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和教师的思维导图存在不同,为了弄明白为什么思维导图会不同,有些学生会更加专心地听课,所以思维导图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在课堂上分享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存在图文并茂的特征,学生正确运用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图像与颜色,可以有效地体现出思维的多面性和特色。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课文预习,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画思维导图,然后語文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通过解说思维导图的方式来体现出学生的预习效果。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跑进家来的松鼠》这一课文的教学前,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绘制思维导图的作业,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松鼠在家做了哪些事”“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我们一家喜爱松鼠的语句”等中心主题来绘制思维导图,在上课时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思维导图的分享,小组成员对分享的思维导图进行互相交流与评价,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份内部觉得最好的思维导图来分享给全班同学,其他学生可补充自己对思维导图的看法,从而让思维导图的内容可以不断得到完善。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右脑,实现学生左脑和右脑的合作,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思想独立性,学生可以自主完成一些事情,语文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可以先让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课文预习,并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有效的课文预习,使学生课文预习的难度得到降低,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本文系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预习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ZJYB01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龚钰淇. 灵动课堂预习先行——初探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9(10):153.
[2] 罗秋华.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文预习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上旬,2018(6):123.
[3]邓志妹.小学语文课文预习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J].文渊(小学版),2020(9):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