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联合谷氨酰胺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价值分析
2021-11-04董爽陈伟
董爽 陈伟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胃肠道急症,具有病程危重、发病急等特点,若不积极治疗会造成肠坏死、穿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1]。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约为2.1%~3.6%。考虑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会引发诸多并发症,带来严重后果,如何选择合理药物有效控制疾病,缩短病情发展,减轻患儿痛苦,使其获得更大收益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目标[2]。双歧杆菌是肠黏膜屏障中生物屏障的主要成分,在维持机体肠黏膜屏障上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双歧杆菌对肠道保护有明显疗效[3-5]。谷氨酰胺属于机体内非必需的氨基酸,能够促进组织的代谢功能。本文拟将双歧杆菌联合谷氨酰胺用于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现将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 年1 月~2019 年3 月本院60 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研究组男17 例,女13 例;胎龄31~34 周,平均胎龄(32.21±2.97)周;出生体重1000~2700 g,平均出生体重(2031.38±344.28)g;出生身长 36~45 cm,平均出生身长(40.25±4.16)cm。对照组男15 例,女15 例;胎龄30~33 周,平均胎龄(32.09±2.87)周;出生体重1058~2681 g,平均出生体重(2048.28±331.71)g;出生身长 35~ 46 cm,平均出生身长(40.37±4.28)cm。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有明显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符合纳入标准;②纳入本次研究前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③患儿家属同意此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②无家庭成员照顾者;③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取抗感染、胃肠减压、禁食、补液、肠外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治疗,0.5 包/次,加入温开水2 ml 稀释,2 次/d 鼻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鼻饲治疗,剂量为0.3 g/(kg·d),分为2 次使用,治疗7 d 为 1 个疗程。均治疗 2 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①并发症包括腹泻皮疹、肝功能障碍及喂养不耐受。②炎症因子包括CRP、IL-8、IL-6。③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包括腹泻改善时间、腹胀改善时间及大便性状改善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儿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CRP、IL-8、IL-6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CRP、IL-8、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2.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研究组患儿腹泻改善时间、腹胀改善时间及大便性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d)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d)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期常见和严重的胃肠道急症,多见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病原因与围生期缺氧、轻微的感染引起局部肠黏膜的轻度损害有关[4-6]。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降低其发生的关键。相关研究指出双歧杆菌作为一种微生态制剂在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临床研究指出,粪便的微生物群可能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的原因之一,双歧杆菌是革兰阳性无芽孢厌氧杆菌,可通过以下方面起到抗感染、抗炎症和保健的作用:①产生有机酸,能显著降低环境中的 pH值[7];②产生过氧化氢,能抑制和杀灭革兰阴性菌;③有效防治肠道细菌或内毒素异位;④双歧杆菌菌体表面脂磷壁酸能包被致病菌,致使致病菌与肠道的结合位点被封闭,而产生抗菌作用[8,9]。
谷氨酰胺属于机体内非必需的氨基酸,能够促进各细胞和各组织的代谢功能,且能够刺激肽类营养激素的释放,从而改善胃肠道功能。谷氨酰胺在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可以发挥维持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肠道炎症的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本文对研究组采取双歧杆菌联合谷氨酰胺,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CRP、IL-8、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腹泻改善时间、腹胀改善时间及大便性状改善时间分别为(1.82±0.35)、(1.95±0.45)、(3.51±0.42)d,均短于对照组的(2.87±0.49)、(2.49±0.69)、(4.26±0.8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临床针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可以采用双歧杆菌和谷氨酰胺联合治疗的方案,以增强胃肠道功能,改善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10]。
综上所述,双歧杆菌联合谷氨酰胺能够改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症状,同时能够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