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强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

2021-11-04张肖肖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8期
关键词:靶区靶向肺癌

张肖肖

肺癌是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气管等,临床根据组织病理学可分为小细胞癌以及非小细胞癌两种类型。非小细胞肺癌可分为腺癌、鳞腺癌、肉瘤样癌、鳞状细胞癌以及大细胞癌等亚型,该疾病患者并无典型症状,而其症状与原发病灶位置、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灶等情况有关[1]。与原发病灶位置相关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血、体质量降低等,最为常见。临床治疗方式较多,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局部介入治疗。靶向治疗的关键在于选择特异性标靶人群,最常见的药物为吉非替尼,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通过与三磷酸腺苷(ATP)竞争性结合,抑制EGFR 细胞内的酪氨酸激酶和EGFR 自磷酸化作用,并阻断信号传递,从而抑制EGFR 活性,发挥抗肿瘤生长的作用[2]。调强放疗属于三维适形放疗一种,要求辐射野内剂量强度按一定要求进行调节。整个靶区体积内剂量分布比三维适形治疗更均匀。其对辐射野内剂量强度要求较高,能较好控制肿瘤生长,且对病灶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小[3]。为分析调强放疗联合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本文选取80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各40 例。参照组患者男27 例,女13 例;年龄34~77 岁,平均年龄(58.21±8.84)岁;肿瘤直径2.1~5.7 cm,平均肿瘤直径(4.11±0.96)cm。治疗组患者男28 例,女12 例;年龄31~78 岁,平均年龄(58.77±9.76)岁;肿瘤直径2.0~5.6 cm,平均肿瘤直径(4.09±0.84)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生命体征监测以及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参照组行靶向治疗,吉非替尼片[阿斯利康(无锡)贸易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47]250 mg/次,1 次/d 口服,治疗周期为6 周。治疗组行调强放疗联合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方法与参照组相同;调强放疗:固定患者体位,指导患者均匀呼吸,用CT 进行定位扫描,勾画出肿瘤靶区(GTV),临床靶区(CTV)为肿瘤靶区三维外放6~8 mm、计划靶区(PTV)为临床靶区三维外放5 mm,勾画出食管、心脏、脊髓以及正常肺组织等,下颌骨下缘以及肋膈角为其扫描范围,层厚为5 mm,计划靶区的几何中心作为治疗中心。照射总剂量为60 Gy/30F,1 次/d,2 Gy/次,5 次/周,治疗周期为6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免疫功能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状态下外周血5 ml,离心处理后(转速3000 r/min,时间6 min)分装血浆和血清,并将其置于-20℃待测。通过流式细胞术对患者血清中的CD3+、CD4+、CD8+水平,同时计算CD4+/CD8+比值。

1.3.2 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影像学检测病灶消失且未见新病灶表示完全缓解;影像学检测肿瘤体积较治疗前缩小30%以上表示部分缓解;影像学显示肿瘤体积未达到部分缓解的标准或者增大不超过20%表示控制;未达到上述标准表示进展[4]。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进展)/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与参照组对比,b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客观缓解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较高,半世纪以来,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患病初期并无明显症状,大约66.67%的患者因胸部症状就医并确诊,但此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我国在阻断内皮生长因子通路控制肿瘤生长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靶向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治疗方式,靶向治疗主要通过降低游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受体信号的传导,进而抑制肿瘤生长[5]。调强放疗是近几年发展并广泛应用的新抗癌技术,与常规化疗相比,可有效提高肿瘤组织的药物剂量,同时降低病灶周围健康组织的药物剂量[6]。

本次研究中,对选取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联合靶向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调强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细胞免疫是重要的免疫方式,以上指标均是不可缺少的T 淋巴细胞,在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方面有重要作用。此次靶向治疗中使用的吉非替尼可竞争EGFR 酪氨酸激酶催化区域上的ATP 镁盐结合位点,进而阻断信号传递,能抑制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使肿瘤细胞凋亡,同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达到抗癌的目的[7]。调强放疗能更准确地定位治疗区域,治疗时限制靶区剂量,同时避免损伤邻近正常组织,有效提高了肿瘤区域控制率,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调强放疗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密切联系,肿瘤生长得到控制,机体免疫功能自然得到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客观缓解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贾敬好等[8]研究中对91 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患者疗效评价明显优于单一治疗。这一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调强放疗联合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治疗效果明显,建议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靶区靶向肺癌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MRI影像与CT影像勾画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放疗靶区体积的比较
PFT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鼻咽癌三维适型调强放疗靶区勾画的研究进展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