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凝血指标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2021-11-04张思源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8期
关键词:凝血酶二聚体精神分裂症

张思源

精神分裂症难以快速得到治疗,属重症精神病之一,大部分患者虽然保留了认知能力和正常智能,但行为上存在不确定性,以控制疾病、改善预后为目标,患者需要接受住院治疗[1]。有学者分析发现,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凝血指标可见异常,影响患者健康水平,增加合并症风险,包括D-二聚体、凝血四项的异常以及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等[2]。本文选取280 例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280 例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预后情况分为观察组(预后合并代谢综合征或心血管疾病)和对照组(预后未合并代谢综合征或心血管疾病),各140 例。观察组:男76 例,女64 例;年龄37~65 岁,平均年龄(45.2±6.7)岁;病程5~11 年,平均病程(7.8±1.4)年。对照组:男74 例,女66 例;年龄38~64 岁,平均年龄(45.2±6.7)岁;病程5~12 年,平均病程(7.7±1.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疗专家共识》(201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患者住院时间在5 年以上,且住院期间接受药物治疗;随访资料、临床资料均完整可查。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其他精神科疾病患者;合并其他全身恶性疾病患者;随访资料、临床资料丢失、不完整患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取其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包括D-二聚体、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分析预后合并代谢综合征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因素。D-二聚体水平≥0.5 mg/L 或以上为异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8 s 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17 s 为异常;纤维蛋白原水平>4 g 为异常;凝血酶时间>19 s 为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预后合并代谢综合征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异常是预后合并代谢综合征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预后合并代谢综合征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 病情较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凝血指标异常的可能性较高,此前学者认为,这一变化主要牵涉到患者用药、生活习惯等因素,可体现在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方面[3]。相关学者分析发现,患者持续接受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其体内的免疫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出现明显变化,如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激素水平可出现异常,引发炎性标志物过量释放问题,患者胰岛素抵抗情况因此出现异常[4]。临床表现为无法有效代谢利用葡萄糖,脂肪的分解、搬运压力增加,大量无法代谢的葡萄糖进入患者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被大量消耗用于搬运,此时患者血糖水平和中性脂肪的总含量均增加,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5]。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持续接受药物治疗,进一步加剧了上述反应的过程,凝血功能的恶化态势也因此更趋明显[6]。患者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水平可超过健康值10%~50%[7-9]。另有学者分析,精神分裂症与机体微炎症反应有关,微炎症反应对神经系统的破坏可能是神经分裂症出现的原因,也可能恶化既往的病情[10]。在此过程中患者免疫应答机制启动,驱使巨噬细胞进行炎性因子的吞噬,维生素D 被消耗,加剧了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的衰减问题,机体健康态势较差的情况下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作用更加明显,可导致阳性因子的持续释放,恶化胰岛素抵抗,患者凝血功能也因此进入恶化循环中,持续表现出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异常。

3.2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受到多种并发症的威胁,除感染、压疮等常见并发症外,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影响作为明显。上述论述了炎性因子过量分泌导致患者血糖、血脂升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炎性标志物的释放又可导致大量氧自由基进入患者血液系统中引发血管损伤,为进行修补,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可能异常聚集,引发以毛细血管堵塞为代表的血运障碍。在葡萄糖、中性脂肪持续进入患者血液中后因无法得到代谢,脂肪和葡萄糖可沉积于患者血管壁等处,导致血管腔持续狭窄,增加包括血管堵塞、血运不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而无法常规代谢的中性脂肪和葡萄糖又可引发肝脏、肾脏等代谢关联脏器功能的执行,诱发代谢综合征。

此前学者分析发现,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检测异常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几率较大,换言之,不良预后患者往往多见凝血功能异常,这与本院研究相似。从影响因素角度分析,相关学者借助方程进行凝血功能关联因素的评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的异常均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导致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因素带有相似性,患者D-二聚体或其他指标出现的异常往往标志着其他信息的同步异常,可作为进行不良预后诊断和预防的可靠参考。本次研究中,在确定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下,观察组140 例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普遍异常的基本特点,提示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在于可据此及时了解患者可能发生的合并症,并进行积极干预。另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接受住院治疗和护理,可能面临代谢能力下降、运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可一定程度上增加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从病理变化的角度上看,运动不足的患者其脂肪、葡萄糖消耗下降,且血液的流动感情况保持平稳,但由于患者对食物的摄取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过量摄取的葡萄糖和脂肪等也可在无法代谢的情况下进入机体组织和血液中,并持续堆积,加剧药物作用导致的胰岛素抵抗问题,促使机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的过量消耗,使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持续提升,加剧患者血液内中性脂肪含量、增加代谢负担,引发以机体功能失代偿为核心变化的综合征,包括代谢综合征以及肥胖、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后续工作中,可在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加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凝血指标检测,再辅助多样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最终实现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凝血指标检测多见异常,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高。后续工作中应加强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跟踪,了解其凝血指标,见凝血指标检查异常,应积极预防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猜你喜欢

凝血酶二聚体精神分裂症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