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治疗脑血管病的效果研究

2021-11-04岳胜磊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8期
关键词:开颅脑血管病脑血管

岳胜磊

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包括硬脑膜动静脉窦、颅内动脉瘤及颈动脉海绵窦瘘等疾病,其特点是病情危重且易复发,致残及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1]。脑血管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一旦发病需立即采取抢救治疗,其治疗核心是清除脑血肿,降低颅内压,缓解临床症状[2]。开颅手术是临床治疗脑血管病的常用手段,可借助CT 在视野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清除血肿,但手术造成创伤较大,产生并发症较多,对预后恢复造成一定影响[3,4]。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介入手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治疗中,其微创术式造成创伤较小,有利于预后恢复,疗效确切,但其操作相对更精细且复杂,稍有不慎会酿成严重后果[5]。本文将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112 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112 例脑血管病患者,通过计算机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56 例。试验组患者男女比例30∶26;年龄35~76 岁,平均年龄(55.86±7.55)岁;疾病种类:硬脑膜动静脉窦15 例,颅内动脉瘤14 例,颈动脉海绵窦瘘10 例,脑动静脉畸形17 例。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31∶25;年龄36~77 岁,平均年龄(56.28±7.45)岁;疾病种类:硬脑膜动静脉窦14 例,颅内动脉瘤15 例,颈动脉海绵窦瘘11 例,脑动静脉畸形1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②经患者及家属确认后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并上交至伦理委员会后获批。排除标准:①患者及家属拒绝签订知情同意书;②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③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④合并感染性疾病。

1.2 方法 参照组行开颅手术治疗,具体措施:术前进行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病情,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头部垫高,给予硬脑膜外麻醉,使用电钻打开头颅骨,利用CT 可视条件确定血肿位置,将血肿及其周围损伤组织彻底清除,并引流脑血肿,操作过程中要避免主干及正常脑血管组织损伤。试验组患者实施介入手术治疗,具体措施:叮嘱患者术前大小便排空,加强心电监护,将手术区域进行常规消毒,实施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利用干导丝将其引入动脉内部,通过全脑动脉造影检查实施肝素化治疗,利用栓塞材料将微导管、球囊导管置入病变部位。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山西兰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980,规格:100 mg)100 mg 口服,1 次/d;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35,规格:75 mg)75 mg 口服,1 次/d;连续用药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治疗前后Vs、Vd、NHISS 评分 利用NHISS评定患者语言障碍、下肢运动、面瘫、视野、意识水平、肢体协调及感觉等,满分42 分,分数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

1.3.2 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恢复正常,残疾程度分级为0 级;有效:患者意识清醒且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残疾程度分级为1~2 级;无效:患者意识模糊且生命体征持续异常,残疾程度>3 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3 并发症 包括急性脑梗死、术中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s、Vd 及NIHSS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Vs、Vd 及NIH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Vs、Vd 及NIHSS 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s、Vd 及NIHSS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s、Vd 及NIHS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64%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57%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与脑血管狭窄、脑供血不足等方面关系密切,其中高血压、颈动脉病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是引发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现阶段,人们饮食及作息不规律导致脑血管病在各年龄阶段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老年群体合并较多的基础性疾病,机体逐渐衰退,血液粘度较高伴发严重的血管狭窄,极易引发脑血管疾病[6]。脑血管病患者临床通常表现为健忘、偏瘫、语言障碍、意识模糊等,严重患者会出现昏厥及猝死等症状,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临床常用开颅手术治疗脑血管病,其优势是操作简单,可直观消除脑部血肿缓解临床症状,但手术创伤引发并发症较多,预后恢复较慢[7]。介入治疗是临床针对脑血管病研发的新型微创手术,其原理是通过股动、静脉插管利用血管本身的自然腔道治疗脑血管病,该术式具有创伤小、疗效好、预后恢复快等优点,但不适用于深度昏迷患者[8]。介入治疗可直接疏通栓塞的脑血管,改善脑梗死,置入支架可从根本上解决病灶,治疗后不易复发,但该术式要求手术医师操作更精细[9]。

本文研究发现,介入治疗术后产生并发症中有脑血管痉挛和急性脑梗死,脑血管痉挛是支架置入对血管造成一定影响,无需针对治疗即可恢复;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原有血管内斑块脱落、肝素滴注不畅及抗凝时间较短形成血栓有关[10]。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Vs、Vd 及NIHSS 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充分验证了脑血管病通过介入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开颅手术,更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微循环,其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对比开颅手术,介入治疗脑血管病临床治疗效果更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微循环,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并发症产生,值得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开颅脑血管病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