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过池鱼种和商品鱼池塘养殖示范试验报告
2021-11-04孙丽慧陈建明姜建湖娄建锋
孙丽慧,陈建明,姜建湖,李 倩,赵 颖,娄建锋
(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 湖州 313001;2.湖州市南浔区农业农村局,浙江 湖州 313000)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青鱼一直是浙江湖州传统淡水鱼养殖区的重要养殖品种。随着养殖池塘的标准化改造完成,基础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为产业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底改和调水的生物制剂及营养平衡的高效配合饲料等投入品的普及应用,以及可远程智能管控的增氧和投饲设备的配备,可有效地确保青鱼池塘养殖的稳产高效。笔者选择了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阿明鱼种场陈塔示范基地,进行了青鱼过池鱼种和商品鱼养殖示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池塘
过池青鱼鱼种养殖池两口,池号分别为5 和6,面积分别为8.3 亩和5.4 亩。商品鱼示范池塘5 口,池 号 分 别 为1、2、3、4 和7,总 面 积68.9亩。平均池深3米,水深2.5米。亩配备叶轮式增氧机0.8千瓦。
2.鱼种放养
过池青鱼鱼种养殖池放养二冬龄小规格青鱼、一冬龄新口青鱼、鲢鳙鱼冬片和花䱻夏花。青鱼商品鱼池放养过池青鱼(二、三冬龄)、一冬龄新口青鱼、鲢鳙鱼冬片、鲫鱼冬片和花䱻夏花等。青鱼、鲢、鳙和鲫鱼的鱼种均在春节前后放养完成,而花䱻鱼种在5月底和6月初放养。具体放养规格和数量见表1。
表1 青鱼养殖池放养情况
3.水质管理
养殖池塘放养前清塘、基肥施用、注水及增氧机使用等与以前方法基本相同。本次示范试验中为更好地调节水质,于4 月初、6 月中旬和8 月中旬各施用1 次“黄金肽”,用量分别为2、1.25、1.25 千克/亩;于5 月中旬、7 月初、8 月下旬、9月初和9月中下旬,各施用1次“亚硝净”,用量均为0.33 千克/亩;于6 月1 日、8 月6 日和11 月5 日各施用1 次“解毒卫士”,每次用量为0.5 升/亩。
4.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季节、日投量和日投喂频率与往年类似,使用青鱼专用饲料。投饲始于4月初,止于12 月底。4 月上旬和12 月投喂沉性料,其余时间均投喂浮性饲料。4-12月各月饲料投喂量分别占全年投喂量的2%、6%、11%、12%、17%、22%、19%、9%和3%,合计投喂饲料189.2吨。
5.疾病预防
本次试验期间,疾病预防重点放在调节水质和科学增氧上。除于4 月中旬和9 月初各用40 毫升/亩的“鱼虫宁”全池泼洒1 次外,未使用其他药物。出现病死鱼时,及时捞出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经约一年的示范,各池塘鱼的养殖产量和产值列于表2,各池塘的养殖成本和收益列于表3。示范基地7 个池塘养殖总产量为141.2 吨,其中成鱼池养殖产量为117.7 吨,过池鱼种池产量23.5 吨。两者平均亩产量分别为1 708 千克和1 714 千克,较为接近。从品种占比看,青鱼产量占86.5%、滤食性鱼占10.1%、鲫鱼和花䱻占3.3%。示范基地在整个养殖周期内平均饲料系数为1.75,其中成鱼池饲料系数为1.56~2.10,平均1.84;过池鱼种养殖池饲料系数为1.25~1.68, 平 均1.40。 7 个 池 塘 养 殖 总 产 值 为201.55万元,其中青鱼产值为127.6万元,占总产值的63.3%。成鱼池养殖总产值为170.24万元,过池鱼种池产值31.32 万元。
表2 青鱼养殖池收获情况
表3 养殖示范成本和效益分析
养殖期间投入总成本为154.0万元,平均亩成本18 642 元,其中成鱼池和鱼种池的平均亩成本分别为19 513 元和14 263 元。在所有成本支出项中,从高到低依次为饲料、鱼种、塘租、人工、调水剂和电费,分别占总成本的50.0%、33.4%、8.1%、3.2%、3.0%和2.3%。7个养殖池净收益合计为47.7万元,平均亩利润5 776元,其中成鱼池和鱼种池的平均亩利润分别为5 215元和8 595元。
与其他鱼相比,青鱼从鱼苗到商品鱼养殖周期较长。在湖州菱湖传统渔区,通常用放养不同规格的青鱼来解决大部分来年的放养鱼种,而专养过池青鱼一度不被重视。但近年来手工分捡劳力成本上升,使养殖者又重新考虑配套过池青鱼的专养池塘。从本次示范结果看,专养青鱼过池鱼种与养商品青鱼效益接近或更好。
青鱼养殖者向来较为重视池塘水肥力调节,通常在鱼种放养前施用约50千克/亩磷钾复合肥作基肥,并在4月后视水色情况适当追加施用少量有机生物肥,使养殖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 厘米左右。本次示范中,为保持养殖池水质的肥活力,除施用基肥外,先后3次追加施用“黄金肽”进行肥力调节,结合定期控制水体亚硝态氮的过度上升和防止水中有机物的大量积累,这些做法可缓解水质老化,对青鱼养殖成功起到较好的保障作用。但本次示范中仍有两口商品鱼养殖池的青鱼发病死亡较多,示范效果不很理想,这可能是因为不同池塘本身的条件有一定的差异,用相同的方法调节水质可能不尽合理。因此,今后在水质管理上,还需加强对水质进行监测,采取更加精准和科学的方法来调节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