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能力培养小议

2021-11-04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开发区实验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25期
关键词:竹节文本课文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开发区实验小学 黄 英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进行新知构建,探索语文知识,还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紧扣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发展,尝试多种方法,发挥机智,在多个环节设法拓展,着眼于细微处,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的美好。

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阅读策略指导,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我们要守住阵地,要注重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阅读现状,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展有实效性的文本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索和思考能力,发挥学习潜能,慢慢形成高阶思维意识。

一、角色扮演,融入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就是课文,深入课文,抓关键人物的关键词句,是进行内涵学习的前提。如何理解关键人物呢?可以演一演。例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一文时,对于嫦娥的机智善良和逄蒙的奸诈贪婪,学生也只是停留在课文的字面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逄蒙如何迫不及待地威逼,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嫦娥怎么应对?鼓励学生抓住课文的相关情节,寻找并揣摩主人公的行为、语言、外貌、想法等方面的描写,再试着去演一演,深切体会人物性格。在演绎过程中,学生精彩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演员”紧扣“周旋”一词,利用文本的空白,尽情想象,一个千方百计地回避,一个气急败坏地四下搜寻,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课文刻画的人物形象。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有声有色的角色扮演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角色表演,让学生不仅展开了与文本的又一次对话,也是和同伴、老师、自己的又一次对话过程。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充分突出了学习的本质。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后,我干脆让学生把复述课文改为课本剧表演,孩子们立刻跃跃欲试,他们分组、分步骤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排练,首先确定好角色,并根据课文内容分小组交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接着组织编写台词。孩子们很聪慧,他们在讨论交流中发现课文中很多叙述都可以转换成人物对话。例如,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编写的台词是这样的:“师父,您累了吧,请坐下歇一歇,徒儿这就跳上云端,前去查看,好好寻些吃的。”学生只有认真读课文,用心去感受课文内容,才能写出这么出彩的台词。分组表演开始了,各个小组精彩纷呈,意犹未尽之下,纷纷要求为全班展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生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习效果令人欣喜。

通过表演,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无形中提升了思维能力,也获得了情感上独特的体验。学生在不断的讨论整合中,更加深入阅读了整篇课文,并且初步体会到抓住关键人物进行分析的阅读方法。

二、知行结合,加深体悟

很多时候,学生和文本阅读之间存在不易突破的隔阂,他们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这其中有很多客观原因。小学语文的核心元素是人文性,在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促进知识渗透,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明白知识学习的真实意义,丰富其内心世界。“我思故我在”,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的体验能力。

语文教材中《春到梅花山》一课描写的梅花山距离我们不远,完全可以带孩子走进真正的梅花山。我和家委会成员聊起这个话题,他们也表示认同。周末,很多家长就带着孩子去了梅花山。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读到“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时,很多孩子忍不住喊起来:“我看到过的,梅花真的很多很美。”不需要过多讲解,文本中的“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片片彩云”让学生联想到亲自见到的梅花山上的那些梅花,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花多花美,亲眼所见与观看课件图片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孩子尽情地大声朗读,因为有了真切感受,理解起课文来更觉欢畅了。后来,大家对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变得特别敏感,一下课,花坛边上都会围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学生,粉嫩的花朵和学生的笑脸相映成趣。我干脆顺势利导,以“春到校园”为主题布置了一篇日记。有了实践,再去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写,效果很不错。朱熹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文本和实践有效结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丰富我们语文阅读课的素材,学生自然更能入情入境。

三、动手操作,身临其境

语文阅读课上提炼出的核心知识如何在新的情境中去运用呢?又如何去破解这道难题,怎么去探索实践呢?如何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实现语文知识深层学习呢?我的建议是提醒学生动动手。

例如,教学《竹节人》时,我感觉到课件繁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虽然我把课文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学生却木然端坐,没有办法互动起来。细细一想,这也不能责怪学生,因为他们无法想象竹节人会这么有趣好玩。于是,我放慢了教学节奏,先调动他们的所知,然后解决问题。借助问题驱动:“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竹节人呢?这个竹节人什么特点让你喜欢?怎么让它变得更好玩?”学生围绕任务,阅读思考,小组交流讨论。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对竹节人好奇吗?心动吗?想玩一把吗?”顿时教室里一片欢呼声:“想!”我布置了具有驱动性的作业:写一份竹节人制作手册,说清楚分几步制作,有哪些注意点。刚好周末,我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举全家之力手工做出竹节人,下周三进行竹节人擂台比赛。比赛开始了,木质、塑料、竹子,各种材质的竹节人纷纷闪亮登场,我们用两张课桌之间的缝隙代替课文中课桌上的裂缝,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以竹子做的竹节人最好玩。比赛后,我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小制作的作文,孩子们再也不愁没有素材了。我们班有两位学生的作文《我的小制作——竹节人》还登上了市报呢。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实践运用,他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样把文本语言和活动实践相结合的语文阅读过程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学生更能感受竹节人这个不起眼的小玩具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怀念。学生个体知识和经验被调动起来,也得到了运用,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走向生活,延伸课堂

我们要善于从生活角度创设语文阅读任务情境。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收集教育的素材,找寻潜在的教育价值,要时刻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知道,引导学生去质疑,去独立思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次,外地朋友计划来淮安玩两天,我兴致勃勃地做攻略,确定朋友的游玩方案,再根据她的兴趣爱好稍作调整。后来,我把为这次旅游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将车票、地图、景区、美食等四五份材料作为阅读素材推荐给学生,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了朋友发给我的语音,让学生帮忙做一个旅游方案。一个很接地气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创新学习的欲望,他们小组合作,积极提取整合资料,利用表格、文案等多种方式确定了游览方案,学习效果非常理想。“授之以渔”好于“授之以鱼”,学生的语文学习触角无形中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和延伸。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进行新知构建,探索语文知识,还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扣准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发展,尝试多种方法,发挥教学机智,在多个环节设法拓展,着眼于细微,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的美好,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让文化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竹节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竹节人”中说“趣味”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