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骑楼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1-11-04徐进石培华
徐进 石培华
台山市是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南临南海,有“中国第一侨乡”“中国文化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内外两个台山”等美誉,“侨乡”是台山最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台山碉楼、洋楼、骑楼甚众,是当地的重要建筑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其中,骑楼是最能体现台山侨乡传统和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台山骑楼是中西合璧的近代多层式建筑,内部结构布局科学、建筑造型多样、坚固耐用、经商住用功能合一,气势恢弘、古朴典雅、美观实用,极富异国情调,在台山的现代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且规模远远大于我国南方其他地方的骑楼街区或村落,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且台山骑楼保护与台山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一、台山骑楼建筑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特色
(一)台山骑楼发展历史
台山骑楼的兴建与发展历史,是一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史。台山侨乡的形成与当时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相关,也与其长期以来海上对外交流频密相关。台山华人华侨众多,在国外经多年打拼、衣锦还乡后便开始建造房屋,在骑楼的设计和建造中,大量借鉴欧式建筑,如罗马柱、拱形阳台、圆形花窗、彩色玻璃、装饰图案等西式建筑元素,以及哥特式、拱券式、巴洛克式等建筑艺术风格,但不墨守成规、盲目模仿。因而,每幢台山骑楼建筑的样式和图案都精致细腻、个性鲜明、匠心独具,如今依旧气势恢宏、美观实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述骑楼建筑风格风靡整个台山,至19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从而形成现今台山城乡建筑景观的主要格局和类型,规模和数量较大。
(二)台山骑楼建筑特色
骑楼是岭南极具特色的建筑,二楼及以上的楼层建于廊道上方,看似“骑”在一楼,防日晒、避风雨。台山骑楼,并非传统骑楼,多数建在道路两旁,2-4层,往往多幢并肩联立或围合成集镇,是岭南建筑近代化过程中西洋化的结果。这些骑楼一楼的廊道彼此打通、衔接,形成一条宽阔的过道,既扩大居住面积,又具防雨遮阳作用,内侧铺面用于陈列商品供顾客自由选购。立面是台山骑楼的重要结构和建筑特色。除廊柱外,台山骑楼立面由下至上依次为楼层、阳台、山花和“女儿墙”。廊柱的做工和风格极为讲究,古希腊柱式、古罗马柱式在台山骑楼建筑里随处可见。阳台位于骑楼立面的中部,栏杆呈直条状或方块状,偏重实用性装饰。山花是骑楼屋顶的重要装饰物,很多雕塑的图案加入了欧式装饰艺术。山花两边的“女儿墙”,位于天台边缘、檐口以上,强调实用性。总体上,台山骑楼临街的墙面均具丰富的浅浮雕装饰和纹样,工艺精美。建造时从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进口了大量钢铁、混凝土、花纹地砖、彩色玻璃等建筑材料,引进相关技术,虽历经百年沧桑,多数仍基本上保存完整。
二、台山骑楼建筑文化遗产现状及问题
曾经遍布台山城乡的骑楼建筑,不仅有欧式建筑风格,也有瓦顶、木梁、砖柱、木栅栏等建筑风格的南方传统民居,但目前保存下来的主要是前者,即本文所述的台山骑楼。这些骑楼建筑分布广泛,目前连片分布在台山市区,但更多的是散落在台山农村。
目前,台山市区保留的骑楼建筑主要是台山近代的公共建筑,其他村镇的骑楼建筑则是布局形式和建筑风格各异的骑楼圩集、圩镇。台山骑楼及其所形成的圩集、圩镇(合称侨圩)鼎盛时期数量逾百座、过万幢,规模宏大。虽然现在大多已经衰落、破败,但无疑是台山现代城镇建筑的原型和基础。如台城圆山圩、斗山圩街、水步岗宁圩、大江陈边圩等。汀江圩的骑楼建筑在台山骑楼中最为典型,这是台山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群,现存87幢,17幢已坍塌毁损。
台山近代的公共建筑,多是中西合璧、欧洲风情浓郁的骑楼,有学校、政府机关(如台山县政府大楼)、影院茶楼和教堂等。其中,以学校建筑最具代表性,功能齐备、数量众多,且目前保存最完好,如台山市第一中学,台城镇昌蕃学校、日新小学等。台山县政府大楼是台山近代建筑的一大标志,充分融入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特有的钟楼建筑形式。在西荣街、人民路、台西路、通济路等街道,目前仍遍布大型骑楼建筑。中西方宗教文化兼容是台山侨乡特色之一,以祠堂、教堂为代表的中西方宗教建筑并存于台山已有100多年,但这类建筑多数已不存在,遗存下来的很少。
台山市目前仍保存有较多的骑楼建筑,但相对于鼎盛时期这类建筑有很多已经坍塌、毁损了,总体上未受到充分保护,数量逐年减少。影响因素较多:一是一百年来骑楼建筑地地质、水文、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自然力的长期侵蚀和作用;二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战争时期的摧残、破坏,骑楼房产所有权的变革,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使用状况的变化;三是人们对骑楼建筑的价值认知明显欠缺,骑楼未受到应有重视,管理和规划意识淡薄,保护修缮缺位。
三、台山骑楼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
台山骑楼是最能反映台山近代建筑史的典型建筑,建筑布局、结构、风格和工艺在我国岭南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反映了台山甚至珠江三角洲地区近代民居的典型风貌,是一种特殊且极具审美价值的建筑景观。台山骑楼体现着台山人民创新创造和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精髓,其沧桑变化是台山这座城市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台山骑楼在中国侨乡文化和岭南商业文化中具有突出的社会科学价值,是台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台山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珍贵资源,保护好这一台山建筑瑰宝和文化遗产,教后人读懂台山骑楼背后的丰富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台山骑楼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
(一)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对于保护台山骑楼建筑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亟待提高。骑楼式建筑是台山的地方特色、侨乡名片,台山市应完善相关机构具体职责,建立专项课题组,聘请专业人员深入研究台山骑楼的风格特质、源流变化、建筑文化等,明确价值。历史上台山籍青年中诞生了很多优秀人才,可优先研究台山华侨故居的保护,形成本地区的名人故居目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技术档案及资料数据,努力做到数字化、立体化、品牌化。要深入发掘台山侨领、名人、名家及其背后的故事,逐步培育台山骑楼文化IP,并以此强化当地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统筹规划,提高遗产保护等级
■饮马河边|韩凤平/摄
台山骑楼遗产的保护,要有整体保护观和公众参与机制,以当地政府为主的各级利益相关者都应树立骑楼整体保护观,相关部门应编制有关规划。对主要建筑群申报遗产保护相关项目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高相关保护等级,也可根据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建成以台山华侨故居、事迹、业绩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示范基地等。
(三)抓住特质,科学保护修缮
台山骑楼可以反映台山人民生活变迁历史脉络,应基于建筑保存情况优劣和开发价值大小选择整体保存、改造或修缮,对骑楼建筑进行综合评价、分级后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或整修方案。
对骑楼街区的保护和利用,要重视整体规划设计,合理划分核心保护段、重点改造段、风貌协调段和建设开发段,科学制定开发方案;注意从街道功能、空间特质(断面形态、道路线型、骑楼建筑的连续性)、现存建筑、新兴建筑、交通网络等多个方面分别制定控制点,确保大小环境间的内外部要素对立中统一,兼收并蓄又各具特色。对于已无太大保留价值的骑楼或街区,可主要进行立面装饰性保护,加固、保存原骑楼建筑的外墙,而在内部可建造新建筑,既较好地保持街区空间关系和骑楼风味建筑景观,又可创造适应现代需求的大而灵活的新空间。对于散落在城乡的规模较小的骑楼,按其价值大小予以选择性保存、修缮、保护,且需同整个特色村落的生态环境保护融合起来。这类建筑整治修缮要确保坚持文化的原真性,重点是保持骑楼建筑的原结构、原形式,以备后期旅游开发的活化利用。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保护修缮,均应秉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注重文化、社会与环境的整体性开发。在相关操作前,应对其内外部环境的空间格局、建筑特征和周边环境等开展综合研判,特别是骑楼老城区,应在保护原有城市肌理和延续优秀传统历史特征的同时,注重与现代元素和理念的有机融合发展。
五、台山骑楼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同
建筑遗产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最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基于侨乡文化脉络、华侨建筑文化遗产和侨乡文旅融合发展的正向关联,有助于协调好三者间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好台山骑楼旅游资源有助于新时代侨乡文化软实力培育和经济发展。
(一)加强台山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
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路径。骑楼是台山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是台山近代建筑的最主要类型,台山有条件在旅游资源发掘和配置中突显自己的文化特性。骑楼相关的旅游开发,事关台山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全局,应坚持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性开发骑楼资源,做好骑楼整治与修缮维护,管理好遗产档案和资料。统一管理全市的骑楼、碉楼、洋楼等华侨建筑遗产,高起点编制保护及发展规划,理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骑楼建筑活化利用;整合全市文旅资源,依托文化资源助力旅游发展,推动台山全域旅游发展;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旅游带动乡村建设和环境治理,着力打造台山侨乡文化旅游品牌,建立和保持与海内外华侨文化旅游圈的联系与交流。
(二)创新骑楼管理和利用模式
调研中发现,台山骑楼多数已人去楼空,房东委托人代管主要是收缴房租。在新型城镇化及台山名镇名村建设中可试行“产权不变,政府代管”模式,确定的重点骑楼遗产可全部委托台山市政府代管,租金由指定银行定期汇给房东或其委托人。已由政府直接管理的骑楼要加强维修养护,公有骑楼管理单位应结合房屋维修计划切实实施修缮工程。要大力开展民间保护和利用骑楼遗产的新方式,鼓励、扶持非营利性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发展,引入创客空间、文化演艺等吸引年轻人的产业,让历史街区再现活力和新意。在更大范围,可把台山遗存的政府建筑、民居、圩镇、学校、教堂等反映侨乡特色的建筑遗产统一命名为“台山侨乡近代建筑遗产”;重要遗产要全力申报广东省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进行建设。
(三)深入发掘宣传华侨事迹和精神
骑楼建筑遗产只是台山历史底蕴和灿烂文化的表面与外在,背后深藏的是台山人特别是台山华人华侨爱国爱家、勤劳进取、务实奉献的品格和情怀。在发展台山旅游经济中,大力弘扬台山的华侨精神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将延续台山文脉、促进台山发展。台山应“保好用活”相关资源,开发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发展一批红色旅游线路和主题文化景区,红色文化体验产品与观光旅游产品并重;挖掘红色内涵,提炼红色基因,打造特色教育课堂,不断完善公民教育阵地。
(四)推动骑楼旅游演艺融合发展
台山文化底蕴深厚,利用骑楼等建筑遗产发展旅游经济,应与旅游演艺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台山特有的表演艺术资源,特别是台山“八音”、台山民歌和浮石飘色等当地特色文化,游客既可欣赏表演,也可参与体验。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努力打造和培育迎合旅游者兴趣偏好的旅游文化产品。
(五)规划发展台山旅游精品线路与产品
台山的旅游资源,除骑楼外还包括碉楼、洋楼、海岛等,以及“南海一号”水下文物保护区等,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侨乡,休闲胜地”,非常适合开展全域旅游。骑楼建筑文化遗产实施旅游开发时,要将现有旅游资源综合整合、予以盘活,切实开发和打造一批台山旅游甚至岭南旅游的精品旅游线路;要将骑楼遗迹等有形文化遗产与史志、传说等无形文化遗产密切结合,同时用符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让旅游者认识、了解和融入台山文脉所呈现出的生命力中,感受到当地多种文化元素的旅游资源魅力。
为此,宜对域内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旅游设施、旅游产品和区位条件作综合研判,科学编制旅游线路及沿线整治提升规划,其中包括旅游风光带建设以及市区、乡村和全市旅游的精品线路。让台山市侨乡文化在旅游消费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弘扬、创新,通过旅游发展“讲”好台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