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治验
2021-11-03蓝青向凤
蓝青 向凤
摘要:口疮为临床常见黏膜疾病,因其症状反复,患者深受困扰。西医治疗以抗炎、增强免疫等疗法控制症状为主。采用纯中医治疗会厌溃疡1例,以中西医合参的辩证思维,从“口疮”角度入手,分析其主要病机为“脾土不足,湿热蕴结”,运用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经方,补土伏火,清热利湿,谨守病机,守法守方,疗效显著。
关键词:口疮;中医药治疗;会厌溃疡
口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黏膜疾病,主要表现为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溃疡表浅,呈淡黄色或淡白色,边缘整齐,周围绕以红晕,可单发或多发1。如发生在咽喉,临床症状以咽痛,吞咽不适甚至呼吸不畅为主,容易与喉结核、天疱疹以及喉部肿瘤混淆,西医多以抗生素、维生素及激素等治疗为主2 3 4。因其常反复发作,患者深受困扰1。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例纯中医彻底治愈口疮成功案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期待能够抛砖引玉,增强广大耳鼻喉科医生对其认识,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现报告如下。
1 病案
患者,男,53岁,因咽痛,吞咽不适3月余于2020年11月10日就诊于我科。患者曾多次在外院就诊,以抗生素、维生素及激素等治疗为主,正规治疗多个疗程,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于2020年11月2日至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完善喉镜,提示会厌表面隆起,可见右侧局部溃疡,右侧披裂水肿。见图1。活检病理报告显示:炎性坏死及肉芽组织,并见少量角化的鳞状上皮组织。见图2。治疗方法如前。
2020年11月10日,初诊该患者。就诊时:患者仍感咽痛,吞咽不适,偶咳嗽咳痰,饮食、二便、睡眠尚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见口腔数个溃疡,会厌肿胀,舌面见巨大溃疡,披裂稍水肿。既往乙肝病史,余无特殊。经详细诊查,建议患者检查胸部CT和肝功,均无异常。中医诊断:口疮,辩症分型:湿热蕴结,西医诊断:1、会厌溃疡;2、口腔溃疡,故予处方如下:炙甘草 12g,酒黄芩 12g,干姜 8g,姜半夏 12g,大枣 8g,黄连 5g,党参 12g,芦根 30g,连翘 15g,颗粒剂,泡服,7剂。
2020年11月17日,患者二诊,咽痛稍减轻,仍偶感吞咽不适,纳眠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处方为:11月10日首方加生地 30g,淡竹叶 10g,车前草 10g,桔梗 10g,滑石 5g,桃仁 10g,红花 10g,当归 10g,川芎 10g,炒赤芍 10g,炒白芍 10g,茯苓 15g,土茯苓 10g,泽泻 10g,颗粒剂,泡服,20剂。
2020年12月15日,患者三诊,无咽痛及咽部异物感,纳眠可,舌淡红,薄白苔,脉弦滑。处方为:黄连 10g,生地 10g,淡竹叶 10g,茅根 10g,茯苓 10g,赤芍 10g,丹皮 10g,车前子 10g,连翘 10g,滑石 10g,土茯苓 10g。颗粒剂,泡服,3剂。
此后随访7个月,患者会厌及口腔溃疡未见复发,2021年6月29日复查喉镜提示咽喉部未见异常。如图3。
2 讨论
该患者病程较长,为避免漏诊、误诊,故在下该诊断之前,应严格与结核性溃疡、癌性溃疡、寻常性天疱疹相鉴别:1、癌性溃疡多见于老年人,伴全身恶病质,喉镜下常表现为边缘不齐,周围浸润,质地硬,基地菜花状,病理报告可見细胞癌变。2、结核性溃疡中青年多见,既往可能有肺结核病史,多伴有咳嗽咳痰,发热,消瘦、乏力、盗汗等临床表现,喉镜下表现为形状不规则,边缘轻度浸润,底部肉芽组织。胸部CT(或胸片)、PPD及痰培养结核杆菌可协助诊断,病理可检测出朗格汉斯巨细胞,必要时需多次深部活检,抗结核治疗有效。该患者以咽痛,吞咽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部位主要在会厌,结合望诊、问诊、胸部CT及活检病理报告排查后考虑会厌溃疡可能性大,经纯中药治疗后患者未在复发,进一步证实诊断的正确性。
本例为咽喉部严重溃疡以及口腔多发溃疡,属中医“口疮”范畴,《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脾开窍于口,咽为胃之门户,脾土虚弱为本病根源,脾土失健,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郁不解而化热,则湿热内蕴,熏蒸于咽喉,“蚀于喉为惑”,故生口疮之病。结合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四诊合参,分析该患者证型属于湿热蕴结,拟补土伏火,清热利湿方,故予处方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药物组成包括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李东垣曰:“甘草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温,补三焦元气”,本方以炙甘草为君药,补三焦脾胃元气,脾胃和则中焦气机枢纽得以运作,心肾交通,水火既济,可间接泻心火。黄芩、黄连入中上二焦,助甘草泻心火,燥湿清热;党参、大枣助甘草益气健脾;半夏、干姜辛温燥湿,宣畅中焦气机,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共奏温阳益气、燥湿清热之效。《岳美中论医集》有云:“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该患者病情反复,病程较长,病势缠绵,不求速效而是缓图求功,在充分认识疾病的本质并且辩证准确的基础上,守方是第一要招。
参考文献:
[1]李云英,廖月红. 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口齿科学 [M]. 科学出版社, 2008:401-409.
[2]丛林海, 汤勇, 杨一兵, 张帆, 王锐. 易误诊的喉结核18例临床分析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37): 7158-7159.
[3]王晓鸽, 唐旭东, 王凤云. 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应用机理探讨 [J]. 中医杂志. 2015, 56(3): 189-192.
[4]黄朝安, 柳佳, 柯友刚.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口腔溃疡验案四则治疗体会 [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025(002):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