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在当代油画中的审美价值
2021-11-03叶春慧
叶春慧
[摘 要]文章以黑色在油画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首先从黑色的概念角度出发,探索黑色颜料的种类及制作方式,然后深入探讨黑色在油画中的运用及审美价值,通过对大师作品的分析,从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主题象征方面分析阐述黑色在部分大师作品中的体现和作用,论述黑色在油画的运用。最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并以图文的形式加以论证。
[关键词]黑色;运用;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 J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1-0139-04
一、黑色的定义
(一)物理学意义上的黑色
牛顿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三棱镜实验,通过三棱镜折射太阳光,得到了自然界中彩虹拥有的七种颜色。然而在这个实验中,并没有黑色出现。所以从物理学角度上说,黑色就是没有光线或是吸收了所有光线。举个例子,我们看到一只乌鸦站在树枝上,肉眼看到树叶是綠色的,乌鸦是黑色的,是因为树叶吸收了除绿色外全部的光,而乌鸦吸收了所有的光。所以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在光学上,白色的产生是由于全部波长被物体反射,黑色则相反,是波长被全部吸收。
德国学者爱娃海勒的著作《色彩的性格》中对黑色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宇宙中还有一种更深的黑色——‘绝对黑色。绝对黑色用物理学解释就是不发光物体的颜色。”
肉眼能看到的色彩,都叫“光色”,光的颜色具有物理性。科学研究表明,我们肉眼之所以能分辨出各种颜色,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波透过视网膜传到大脑中与大脑原有的色彩认知对应。暖光的波长相对较长,冷光较短。我们能看到所有的颜色,都是由于光的作用。可这样一来,黑色就解释不通了,自然界中没有黑色,物体也就不可能通过反射黑色的光来呈相。所以物理界的黑色也被认为,由于它不发光,所以不是颜色。但在客观现实里,黑色又真实存在。所以物理学上对黑色的定义和绘画上对黑色的解释是有一定出入的。
(二)绘画色彩学意义上的黑色
我们画画所用的颜料,与“光色”不同,是通过不同的颜料媒介相互混合调节出来的。不同颜色调和,自身的明度就会被改变。加入的黑色越多,明度就会越低。
在绘画中黑色是无法做到物理意义上的那种“绝对黑”的,绘画中的黑色是通过对矿物质中黑色的提取、对动物骨骼或植物的煅烧得到的残骸或是经过化学试剂调和得到的。所以它一样具有其他色彩所拥有的色相、明度、纯度等属性。我们从市面上购买的黑色就分很多种,如象牙黑、煤黑、麻丝黑等,它们都是黑色,但在色相、明度和纯度上都有些许差别。无论是在颜料的生产过程中,还是在我们的作画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颜色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都不是纯色,同理黑色也是这样。绘画作品中黑色也会根据画面的需要或是作者的喜好或多或少地调和入其他的颜色,使其有冷暖变化和色彩倾向。但从绘画的角度讲,这些加入了少量杂色的颜色依然会被认为是黑色,所以都在本文的探究范围之内。下面我们主要是以色彩的标准去理解绘画中的黑色。
二、常见黑色颜料的种类和制作方式
在现代工艺的影响下,黑色颜料的提取制作合成方法有很多。例如从动物骨骼焚烧后的灰烬中获得、在松枝燃烧的烟中提取,或是在葡萄藤蔓里和核桃皮中萃取等。下面简单列举几种常见黑色的制作方法。
(一)象牙黑
象牙黑是笔者比较钟爱的一种黑色,因为其透明覆盖力较弱,色相黑中偏暖。它主要由磷酸钙、碳酸钙和碳的混合物构成,与其他黑相比成分较为复杂。坊间也流传有很多关于象牙黑制作的神秘方式,最初象牙黑确实是由象牙高温煅烧而成的,这种黑色也因此而得名。但在大象被保护的今天这种做法自然是不现实的,其原材料早已被动物的骨骼所替代,一般多用牛大骨或羊大骨,炭化骨和角质在真空的环境下制成,所以“象牙黑”的别名也叫“骨黑”。因其制作的原材料为动物骨骼,所以象牙黑的含油量略高一些,在绘画过程中干的速度也比较慢。
(二)煤黑
煤黑是一种覆盖性较强的黑色,色度深,冷暖适中。以前煤黑多在松枝、柳条、煤矿石或油脂煅烧后的烟灰中提取制造,现代煤黑则以天然气和石油为原料,成分比较单一,几乎只含元素碳,所以也称炭黑。煤黑调入含油的介质中后干燥速度会特别慢,单独使用时更加明显。
(三)氧化铁黑
氧化铁黑比较稳定、受光强,不容易被覆盖,绘于画面上呈现蓝冷色调,这点跟象牙黑正好形成对比。现代市场上的氧化黑铁基本都是人工合成的,成分主要是四氧化三铁。
(四)石墨黑
石墨是一种偏灰的黑色,主要成分为纯碳,碳元素的结晶较为稳定。天然石墨提取于石墨矿,质地较软,耐腐蚀性好。合成石墨一般不用于绘画颜料制作,多用于素描铅笔和石墨棒制作,一般比较少见用来制作液体颜料,当然石墨粉也可以根据需要用于油画上。
(五)混合黑
将红、黄、蓝混合到一起,如果比例合适,我们可以得到黑色。或者在原有的黑色颜料中加入少许其他颜色,可以得到一些有色彩倾向的黑,如在黑中加入红色,就可以得到偏暖红色的黑。这里所讲的混合黑主要是根据画家对画面的需求而产生的,不同的画家或是同一位画家通过不同的方法、加入色料比例的不同,混合出的黑都会不一样。如偏冷、偏暖等,这些细微的变化可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画面对于不同黑色的需求。
三、黑色在油画中的运用及审美价值
(一)客观再现
在凡·爱克发明油画颜料之前,欧洲的画家们从事创作用的是蛋彩。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黑色开始较为普遍的使用在油画上,黑色的发展运用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早期油画多是对宗教题材或是现实社会的描绘,所以当时的黑色出现在画面上也多是对客观色彩的再现。例如凡·爱克的代表作《阿诺芬尼夫妇像》(图1)中就出现了较多的黑色。该作品描绘的是商人阿诺芬尼与妻子切纳密新婚的场景,男主人公的衣服和帽子都是黑色的,画面真实地表现出在光的照射下颜色的细微变化及布质外衣、皮质帽子的不同质感。主人公身后的镜子、家具和阴影中也都用到了黑色,这些都被画家运用精湛的技艺准确地再现出来了,是黑色运用于客观再现的典型例子。
(二) 主观表现
到了现当代,黑色的运用就更加多样了,不仅仅局限于客观再现。例如在凡·高的作品中黑色就成为其大量运用的颜色,他甚至直接把黑色不加调和地涂抹于画布之上。他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曾提到:“我打算把刚从颜料商那儿买来的黑色和白色,大胆地放在我的调色板上,用它来作画,不加调和。”他多次与弟弟探讨黑色在生活周围是真实存在的,都遭到了弟弟的反驳。但对于黑色的运用,凡·高是相当自信的,在他看来黑色不是没有颜色也不属于中性色,它有着自身的色彩价值。如他的《吃土豆的人》(图2)、 《星空》(图3)等作品都可以看到黑色的出现。凡·高曾在矿场工作过,劳动人民也是他最熟悉的形象,他的作品中笨拙有力的笔触,主观自由的高纯度色彩,以及黑色在画面中的强烈冲击,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辛劳穷困。最重要的是,画家对黑色的主观运用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风格,极具表现力。
与凡·高几乎处在同一时期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对黑色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很多色块或线条的构成是直接用纯黑表现的,《黑背景前的女读者》是他在1939年创作的作品,黑色块在画面中层叠交错,使画面氛围与空间层次感跃然纸上。这也是典型的把黑色主观运用于画面的案例。
(三)主题象征
颜色的主题象征由来已久。比如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黄色古时象征皇权,中国道教以黑色作为象征,国画则更把墨色运用到极致,显示出深远的民族文化底蕴。在西方,教皇的礼服一般是白色的,大主教的服装则是红色的,运用色彩的不同划分出了阶级的区别。在油画里,黑色时常与神秘、压抑或者力量感挂钩,黑色有助于画家表达情感倾向,也明确了其主题象征。比如画家卢奥,他的作品时常会出现粗犷的黑色轮廓,使得画面辨识度极高,给人一种神秘原始的气息。如他的代表作《老国王》(图4),就是利用黑色的象征性来营造神秘的宗教气息。
德国画家基弗的一系列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中黑色的象征意义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如《神的条理》(图5)就由浓郁的黑色调构成,画面显得压抑恐怖。
画面没有描绘战争场面,也没有细致地去刻画事物的轮廓,对荒凉废墟的勾勒更多的是对画家内心空无的表达,基弗对黑色的运用使画面不用言语便能使人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消亡与恐惧,色调弥漫出来的感染力和张力形成了画家与观众之间对话的窗口。
總体看来,黑色在油画中的运用伴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其自身的隐含意义被不断丰富,通过不同艺术家的理解传达散发着其特有的魅力。黑色在艺术中的充分运用,无疑是现代艺术探索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四、黑色在自身作品中的运用
(一) 黑色作为点线面的运用
笔者对黑色的喜欢有挺长一段时间了,笔者所创作的《潮退渔船搁岸斜1》(图6)、《潮退渔船搁岸斜2》(图7)当中的黑色以点线面的形式影响着画面构成,与纯色的背景并置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起来。该作品主要展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防城港、北海为主线的北部湾经济特区的热带、亚热带海港风貌, 通过对海港的描绘,以小见大,折射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大西南地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在湿润的海风中,错落有致的渔船在港口层层叠叠,渔网船帆交织,展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收获气息。斑驳的渔船独有的怀旧色彩,通过油画肌理及色彩的叠加表现出来,更显得苍劲有力且耐人寻味。黑粗高耸的桅杆大小各异,直插云端,把海天连接起来,给人一种顶天立地、刚正不阿的视觉能量,宛如这海边的渔民一般不畏风浪,勤勤恳恳地守护着这片海域。
作品创作取材来源于生活,是海边人民最习以为常的景象,桅杆、渔船、大海、变幻莫测的天空、皮肤黝黑身体壮实的渔民、海边湿热的空气,这是北部湾居民司空见惯的日常,是人们每天都要经历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种质朴的气质,不畏艰难辛苦劳作的优良传统得以沿着“丝绸之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作品把这种常见却又带有典型性的美挖掘出来,与民族气质织汇在一起,画面热烈且和谐,画中的船帆犹如热血青年一般,能量充沛,随时在祖国的大好形势下扬帆起航。作品中所展现的北部湾渔村风景,所描绘的特殊物象及渗透出的情感内涵,组织构建了该创作的艺术特色。画面中渔船的错落叠加、风云变幻的天空,构成了作品的“面”,船中散落的渔具、帆布、救生胎等则充当了“点”的角色,渔船上的绳索、桅杆则破掉了两个大块面之间的连接,形成了画面中的“线”。在渔船的刻画上运用了油画肌理及油画色彩叠加厚堆的方式,既增强了油画厚重质感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渔船的斑驳感,与天空海面的薄涂流淌形成鲜明对比。桅杆平面半抽象化的处理,增强了画面形式感,强烈的大小透视对比使得画面空间纵深悠远,组织成片后形成一定的画面气场。其向人们展示了海边渔民不畏风浪,勤勉劳作的生活状态,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珍惜当下和平安详的生活现状,努力谋求发展的美好愿望。
(二) 黑色作为主色调的运用
如果绘画是首乐曲,那颜色就是乐曲中的音符,单个音符本无意义,只有把它们放到特定的环境里谱成曲目,才能显现出不同的韵味。而每个画家就是作曲家,于笔者而言,所有的颜色都必不可少,但更钟爱黑色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生活的周围充满了色彩,对色彩的认知来源于自然界的客观呈现,但人是有情感的,在客观对象面前往往会加上主观色彩的判断,从而与内心产生呼应共鸣。
黑色在笔者的作品《潮退渔船搁岸斜7》(图8)、《潮退渔船搁岸斜9》(图9)中亦是如此,大面积的暗黑色调与大海题材相得益彰,让人一看就有了身临风浪之感,使大写意的船只更有力度,船只斑驳的色彩更具韵味,黑色在这其中展现出的魅力不言而喻。黑色本就是一种有力量的颜色,可以庄重,可以高雅,可以华丽亦可以低调。中国人对黑色情有独钟,国画中有墨分五色之说,国画基本以黑色为主,在黑色范畴中画家们区分出浓淡用以表达空间情感。笔者曾经看过一份印染工人的色卡,单单黑色就有四十多种,这着实令人震惊。
在油画艺术史中,色彩经历了长期的积累演变过程,发展成现代全面自由的色彩运用体系。黑色从早期的服务于客观对象,到后来的被艺术家主观运用以表达内心情感,服务于画面。如今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成果,更加注重个性发展。从画家对黑色的执着可以看出,黑色的独特魅力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挖掘的,黑色已经成为部分画家的用色习惯和偏好,大量使用黑色构成画面,形成个性强烈、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凸显了黑色在绘画中的审美价值。
画者不同传情达意也不一样,对黑色的挚爱和研究会伴随着笔者的这份热忱不断延续完善,长路漫漫,画山绣水,唯有不懈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维明.从版画中走来的凡·高[J].美术,2003(12):116-123.
[2] 李尤.论黑色的品质:对油画中黑色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 普里西拉·巴克利邵华.世界名画与我的婚姻[J].文化译丛,1991(4):33-34.
[4] 薛彬.油画中黑色的运用[D].南京艺术学院,2011.
[5] 吴东弓.油画材料技法及其再认识[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12-117.
[6] 陆俞志,陆丽娟.广西北部湾水彩画的地域艺术语言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41-41.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