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视角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对接研究
2021-11-03张志强龙芸
张志强 龙芸
[摘 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是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以及深度参与全球化竞争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文章提出以“1+X”证书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实现对接的途径,即通过制定基于学习成果的资历和学分互认等级标准、建设大湾区学分互通体制、开发“证书型”课程体系、建立大湾区相关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混合型“双师型”队伍以及完善智慧教育信息化环境这六个方面的途径,以突破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瓶颈,从而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1+X”证书;粤港澳大湾区;终身教育;资历框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1-0004-03
一、研究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本文有时将其简称为“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教育融合包括正规教育(如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如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的融合。2017 年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地區政府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目标是将粤港澳三地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重申要全面推进内地同港澳地区的互利合作。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开发,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做出的前瞻性、战略性决策。因此,如何解决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各种教育成果互认,实现资历框架的有效衔接,从而促进人才互通和教育融合发展,成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对接研究现状
资历框架是由政府教育部门联合相应机构和行业共同制定、反映各类学习成果(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学习成果)的等级和通用标准体系,目的是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认证制度的衔接。2016 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我国的资历框架还没有统一标准,相关的机制和政策还有待完善,因此,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的有效衔接,是打通粤港澳三地人力资源流通渠道的主要手段,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目前,国内对如何实现大湾区资历框架对接的相关研究较少,普遍停留在面向大湾区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等几个方面;也有少数学者研究大湾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探索,但主要注重技术手段的研究,没有从综合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国外,“1+X”证书制度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没有针对我国国情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进行终身教育资历框架构建的问题进行研究。广东省在资历框架的建设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水平,港澳地区与广东省在不同性质的教育之间没有实现有效沟通,不同组织形式的教育之间没有实现一体化衔接,不同学习方式的教育之间没有实现真正融合,不同学习成果的教育之间没有实现相互认证。因此,如何实现大湾区资历框架对接无疑成为大湾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三、推行“1+X”证书改革,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对接新路径
(一)制定粤港澳大湾区职业能力互通等级标准
职业能力互通等级标准应与资历框架标准保持一致,以保证不同类型的教育成果与职业能力之间具有可比性。广东和香港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都为七个级别,但层次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同时,各自在资历框架对每个级别的通用标准描述也存在差异,广东从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来描述标准,香港则从知识及技能、能力过程、自主及问责、沟通和信息处理能力四个维度描述标准。因此,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职业能力互通等级标准时,不能推翻已有的地方资历框架,而是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已有的资历框架基础上,制定香港、澳门和广东都能对接的国家资历等级标准对接参照系。国家资历等级标准对接参照系分五级,每一级对应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证书、培训证书和业绩考核体系:一级对应香港资历框架的一级、基础证书以及广东资历框架的初中文凭,二级对应香港资历框架的职业教育证书、中学文凭证书以及广东资历框架的高中(中职)文凭,三级对应香港资历框架的高级文凭和广东资历框架的专科(高职)文凭;四级对应香港资历框架的学士学位证书和广东资历框架的本科(学士)学位;五级对应香港资历框架的硕士学位和广东资历框架的研究生(硕士)学位。通过各自资历框架与国家资历参照框架的对接,间接实现香港、澳门和广东之间资历框架的对接,从而形成基于学习成果的资历和学分互认等级标准,如图1所示。
(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学分互通体制
香港规定一个资历学分等同于十个学时,广东规定一个资历学分相当于十六个或十八个学时。香港并未将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学分认定机制纳入现行资历框架推进策略中,因此,应该在粤港澳地区政府的引导下,制定粤港澳大湾区院校之间的“粤港澳学分互通体制”协定,明确大湾区院校学分互通准则和相关规定,让学习者被授予的学分在广东和香港、澳门各院校之间得到认可和兑换。“粤港澳学分互通体制”协定应包括以下几点:① 制定可让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院校明白、接纳、兑换翻译、转移的“共通学分货币”体制,作为记录和报告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方式;②记录和报告作为“学分互通体制”同盟院校中学生学业成绩、毕业学分认定的重要参考;③发挥广东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职能,以此为载体推进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在粤港澳大湾区实施。
(三)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开发“证书型”课程体系
在国家高职扩招一百万、广东高职扩招八万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增加有效的职业教育供给,推动职业教育学生高质量就业,是广东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落实“1+X”证书制度是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广东省内的“1+X”证书制度,既要基于国家整体的制度设计,满足行业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的需求,又要在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下推进,提供一套适合大湾区技能人才互融互通的系统解决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1+X”证书制度试点。为贯彻落实该实施方案,广东正结合大湾区资历框架的构建,积极探索本地“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路径、关键环节、保障机制及监控措施。大湾区基于现有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共同开发成果导向的“证书型”课程。“证书型”课程应基于产业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需要进行开发,大湾区共同成立第三方认证机构,负责“证书型”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并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从适应大湾区十一个城市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大湾区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带,开设和推广一系列适应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的“证书型”课程项目,如图2所示。
(四)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质量保障机制
现阶段广东省终身教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制和外部资历评审机制还有待完善,特别在成人教育、职业培训领域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政府认可的第三方质量审核机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权威机构来协调和统筹大湾区各个城市间的合作,而香港的质量保障机制相对较为成熟。因此,应建立由粤港澳三地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事业单位负责人、行业企业负责人、社会团体负责人、市民代表等组成的大湾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服务质量保障中心,负责指导和开展终身教育活动的方案制订、过程监督、审查评比等服务,并与地方政府、高校及企业同盟一起制定和修改终身教育的相关法规制度,为终身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五)构建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的师资队伍
香港和澳门沿用了国外部分教育体制,其师资培训体制有值得广东借鉴的地方。以香港高校为例,香港高校师资培训更注重教师素质和理论基础的培养,香港大学的讲师基本上都是博士学历,外籍教授有很多,还有不少大学拥有不止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广东由于具备行业和产业优势,企业介入高校师资培训系统较为深入,师资培训更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同时,广东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更为普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相对完善。因此,可以综合两者的优点,建设一支来自香港、澳门和广东的混合型、素质合格、技术过硬、相对稳定的“双师型”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与国际认证,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培训能力;聘请粤港澳企业家、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使其发展成为“行业导师型”教师;通过“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教师培养聘用机制,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对接的重要技术手段,广东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相对比较完善,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广东现有的网络课程体系和资源库,搭建大湾区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平台应具有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多样化和社会化的特点,以“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为构建原则,突破大湾区学习者对时空的限制,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开展自主学习(如图3所示)。整合广东、香港和澳门的优势教育资源,建立相关共享机制,通过资源互补、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的潜力,为大湾区智慧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建立多元化的终身教育基础性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协会和企业,构建跨城市的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为大湾区内所有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学习场所,并逐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各类设施向大湾区内居民免费开放。
四、结论
本文研究如何在“1+X”证书视角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对接的问题,通过改革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和职业证书并重互通的机制,提供适合大湾区技能人才互融互通的系统解决方案,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从而推动大湾区高质量职业教育和全民普及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
“1+X”证书制度是构建和完善我国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关键,同时,资历框架对接是粤港澳大湾区技能人才互融互通的重要手段,可以从“1+X”证书入手,通过研究互通等级标准、学分互通体制、互通“证书型”课程体系、质量保障机制、师资队伍以及智慧教育信息化环境等几个核心问题的改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对接。
上述改革是借助香港、澳门和广东各自的优势,通过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完善而不是重新构建,以达到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对接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伟远,谢青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历框架的发展现状和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1):11-17+39.
[2] 王洪才,田芬.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原则·过程·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19(6):3-10.
[3] 马光川.直线演进或簇群发展:资历认证制度建构与中国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20(2):14-20.
[4] 杜沙沙,吴南中.学分银行章程建设:价值取向、建设逻辑与基本内容[J].成人教育,2020(2):6-10.
[5] 杜怡萍.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对接的价值蕴意及模型构建[J]. 高教探索,2020(1):39-42+47.
[6] 王洪才,汤建.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内涵·目的·要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70-177.
[7] 季欣.终身学习时代国际资历框架建设范式及发展趋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5):89-95.
[8] 兰岚.我国终身教育立法公民学习权保障路径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86-94.
[9] 何思颖,何光全.终身教育百年: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1):66-77+86.
[10] 王松禹.终身教育体系设计与应用研究[J].成人教育,2019(3):68-72.
[11] 申秀清,尤慧琴. 回顾与展望:我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之路[J].成人教育,2019(5):15-20.
[12] 王海东,邓小华.我国学分银行与资历框架建设探索:进展、问题与对策[J]. 中国远程教育,2019(12):55-60+93.
[13] 许玲,张伟远,李雪婵.粤港澳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衔接和创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研讨会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17-22.
[14] 张钧.新时代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省思[J]. 成人教育,2019(4):1-5.
[15] 李雪婵,赵斯羽,关燕桃.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实践和展望[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59-64+74.
[16] 郑文,吴念香,杨永文.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業技术教育,2019(27):23-27.
[17] 李丹,高芳.高等教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考[J]. 学习与探索,2019(2):158-162.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