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2021-11-03王羽旭
王羽旭
摘要:以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平均分”为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平均分”;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
二、教学策略设计(如表2所示)
三、学习评价设计
(一)课前检测
1.测评内容
(1)背诵2-5的乘法口诀。
(2)把24个苹果分给若干个学生,要求每份同样多,可以怎么分?
2.评价方式
(1)通过乘法口诀背诵,检验学生口诀背诵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前同伴互评、汇报课前练习,检验并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的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课堂练测
1.练习内容
(1)任务一: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么分?
(2)任务二:交流平均分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
(3)任务三:通过独立自学,学习除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并会表达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2.评价方式
(1)先在小组交流分享各自平均分的想法,再向全班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由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2)根据学生小组合作中能否认真倾听、表达想法,查看学生是否具有合作意识、掌握合作的方法。
(三)课后评测
1.主要内容
找出生活中用除法计算的2个例子。
2.评价方式
看学生列举的例子是否符合除法运算的要求,表达是否完整,是否符合实际。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入课题
(1)情境创设:你们知道猴子喜欢吃什么吗?
(2)今天,小猴乐乐摘了许多香蕉,数一数多少个?
(3)一共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怎么分?
2.引入课题:分香蕉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分合适,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的核心素养。
(二)学与教的活动
1.分香蕉
(1)分一分:每位同学手里都有12根小棒,一根小棒代表1根香蕉,动手试试,使每份同样多,想想可以怎样分?
(2)学生操作、交流。
活动记录纸:通过摆一摆,我发现12根小棒可以怎样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动嘴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形(平均除和包含除),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充分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数学问题”的核心素养。
2.认识除法、除法算式中各个部分的名称
(1)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认识除法算式并会读写除法算式。
(2)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根;把12根香蕉每几根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这些问题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3)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4)当堂检测:其他几种分法如何用算式表示,并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3.强化应用
(1)回忆前面课时的分物游戏和分松果,它们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2)智慧岛闯关,课本练一练1、2、3。
【设计意图】结合本节课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应用,使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1)交流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收获: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的意义。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分香蕉的活动,找到了多种不同的分法。无论怎样分,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自我归纳与整理,及时梳理新知。同时,通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问题”的核心素养。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物游戏”“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让学生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然后让孩子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一)教学指向必须明确
教学设计体现“以学定教,依学施教”的教学思想,全面综合考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引入除法概念,认识各部分的名称。从教学内容分析到教学目标的确定,从教学过程的展开到教学策略的实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同时注重方式的优化,什么时候独学,什么时候组学,什么时候群学,服从内容安排,自然有序。概念教学需要旧知识作为铺垫,因为新知是在旧知的基础上生长的。教学要把握好知识迁移的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生成性的问题,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对课堂的有效组织、把控。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要通过全面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二)教学需要正确处理教师“讲”与学生“探”的关系
本节课中对除法这种运算方式和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揭示,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印象。例如,在学生理解平均分后,教师直接揭示:像这种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要依靠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例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不同的分法,得出平均分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表示,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除法。在学生对除法概念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学生举出生活中多方面的例子,如何区别除法中的包含除和等分除,如何理解除法中的除数和商,还需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对比练习。
(三)教师需要正确把握学生讨论的时机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体验时间、讨论时间,不能让讨论走过场,要真正使讨论能够帮助、促进本节课的教學。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的方法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指导,学习方式多元化要基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优化实现,教学中如何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有机融合在学生讨论活动之中,体现深度学习,还需要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
(四)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练习题
数学课离不开练习,但机械、重复的练习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第二道题设计了情境串:(1)12个人,每6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2)12个人,平均分成2组,每组几人?学生通过做这两组练习题,再观察比较,加深了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比教师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大班额教学需要兼顾学情差异,精准组织教学
在实物操作演示活动中,由于担心时间不够,笔者没能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显得不足。本节课知识点较多,有很多需要讲解和读写的内容,导致耗时较多。另外,教学组织形式还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做到形式多样、活泼,既体现有趣,也体现有味。学生小组交流活动的时间安排如何体现差异性,既让多数学生参与,又提高交流活动的效率,还需精准调配。信息技术应用需要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既突出重难点,又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常磊.如何备好一堂数学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