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拉图“洞喻”观的教化意涵

2021-11-03任瑞芳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10期
关键词:监督者引导者合作

【摘要】进入21世纪,教育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除去设施条件等客观问题,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都围绕着老师的角色定位模糊问题。对自身定位的不明确,使得部分教师混淆了启蒙者、引导者及互助者的概念,表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则是忽视学生实际情况,影响学生从文化背景等方面全方面接受知识。因此,如何保证教学活动的中学生的主动地位是目前教师应该考虑的棘手问题。

【关键词】“洞喻”观;启发者;引导者;合作、监督者

【作者简介】任瑞芳(1990.09-),女,汉族,黑龙江人,南京市梅山高级中学,中学一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柏拉图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教育体制、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虽然柏拉图的教育设想与当今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其“洞喻”理论中关于教师角色的隐喻仍能为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个人发展提供指导,为当今的教师角色再定位提供启示。

一、“洞喻”论关于教化意义的隐喻

“洞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在“日喻”“线喻”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教育的隐喻,为了说明知识的教育意义,以及受过教育者与没有受过教育者的不同。柏拉图以洞喻世,描述了洞内与洞外两种不同的场景,旨在说明现实世界中的两种具有不同认识和不同本质的人,即受过教育的爱智者与未受教育的无知之徒。寓言中,“囚徒”被隐喻为没有受过教育的平凡人,视野之内仅有火光、洞壁、阴影,而从洞内到洞外的受教化经历使一位解除禁锢的“囚徒”逐渐接受“善”的认知,摆脱“无见识状态的场景”,获得知识的熏陶。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多处暗示囚徒的“灵魂转向”之旅并非完全自主,如“被解除了囚缚”,“当某个人还指给他举过的物件,并迫使他回答”,“有人强行拖着他”,“当某个人甚至强迫他去看光本身”。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为这位“囚徒”解除囚缚、施加外力的“某个人”隐喻教师,其职责就是“让人们的灵魂达到对于这种生存现实的清醒自觉”,获得对“善”的认知。

由“洞喻”理论中囚徒获得知识熏陶的过程,可以清晰得出“洞喻”理论隐喻的教师,主要有启蒙者、引导者、合作者、监督者等角色,这些角色表现在教师自身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中。具体到现今的英語教学, “洞喻”理论中启蒙、引导、合作、监督等角色更是在提倡新理念英语教学中,为教师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做好角色转型提供突破口。如此,在“洞喻”理论启发下,为适应新标准课程要求,传统英语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和教学活动控制者向教学内容开发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者转变。

二、“洞喻”视域下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角色再定位

首先,教师是启蒙者。依据柏拉图的学习论思想,人的灵魂中本身存在着善与正义的知识,只不过某种程度上肉体桎梏,而教育功能在于“解蔽”,使被肉体“遮蔽”的善与正义重新被感知。囚徒从“蒙昧”向“文明”转化的过程并非自发的,而是受益于教师的启发教育,教师的启蒙角色由此得到定位。具体到英语课堂,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结合学生的共有母语知识,在启发学生对比母语和英语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现象。就语法来看,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不仅在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表语等句子基本成分上具有相通性,而且在名词、代词和词组承担主语等句法功能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为教师在语言学习的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汉语知识,正迁移汉语规则提供了可能。以语态教学为例,单纯地要求学生背会“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语态公式是am \is \are \was \were + done by”,容易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知识链,无法在考试和英语口语运用中做到理解运用。但如若从学生已有的汉语知识水平出发,将汉语中语态变化正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汉语主动语态“妈妈洗了衣服”变为被动语态“衣服被妈妈洗了”,由该例子出发,启发学生将汉语知识迁移到英语学习,自己总结出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的规则,之后再操练“The bird ate a worm.—A worm was eaten by the bird.”。如此一来,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习得了英语语态变化的基本用法,减轻了英语学习负担。

其次,教师作为引导者,旨在把被遮蔽的善与正义的知识引出来。依据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教育并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由此,“囚徒”才能摆脱束缚,使得肉体和精神得以解放,最终获得对至高的“善 ”与“正义”的认知。引导者是柏拉图教师角色观中的主要角色。柏拉图认为,教育并非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引导个体灵魂冲破被肉体与尘世的禁锢,获得对“善”的真理认知。正如柏拉图所描述,“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也就是说,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就中学生而言,学习是其主要任务,他们的学习时间相对充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处在黄金时期。因此,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传统的教授学生学习知识,而是引导他们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学习。从教学活动的本体而言,它具有社会公益性、实践性、组织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教师引导者的角色特点也有所变化,其引导的重点并非把全部精力放在课程知识学习上,而引导学生摆脱传统学习观念的桎梏。就英语阅读而言,目前大部分学生英语阅读的动机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也就导致学生缺乏内在的阅读学习动机,从而使得学生在阅读素材积累方面存在单一性和局限性,更不用提从阅读素材中获得“善 ”与“正义”的认知。因此,教师引导者身份的时代性变化也就变得更为迫切。具体到阅读课堂呈现,教师应顺应时代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入些关于阅读材料背景知识的图片和短片,引导学生产生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探索欲,充分发挥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主性。以“Ideal beauty”这篇文章为例,第一,在课堂阅读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关于美的不同定义标准制作思维导图,来激活学生大脑中己有的关于理想中的美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根据思维导图开展以教师为引导者,以学生为主要执行者的阅读活动。通过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关于理想美的头脑风暴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定义美的内容知识探索该文章的中心话题。另外,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思维导图,并结合该文章的关键词,引导学生用相关词汇知识组织语言。在结束讨论时,引导学生总结关于理想美的讨论,预测文章的体裁和结构。基于此,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人公意识增强,对英语阅读也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最后,教师是合作者、监督者。就如柏拉图在“洞喻”寓言中所描述的“囚徒”在引导之后对“真理”有了初步认识。涉入洞外世界,外界环境的刺激促使囚徒了解外界世界并用自己的认识去解释世界。在这个阶段,教师逐渐向合作者、监督者的角色轉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至学生能独立探究真理。然而,随着对外界认识的逐渐加深,教师的监督作用逐渐淡化,开始从强制学习向提示学习转变,“囚徒”的认知行为也变得更为自主。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迅猛发展,该理念与日益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新课标相符合。具体到课堂,越来越多的教师被鼓励适当地化授业者为合作者、监督者,与学生一起为研究一个共同的课题,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例如,教学“The history of T-shirt”这篇文章,可采用问题—方法—结论的师生双边互动式学习模式。首先,教师基于文本内容框架,设定若干关于T-shirt的款式、颜色等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背景出发,形成对T-shirt背景知识的基本了解;其次,由师生共同讨论,确立研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积极性,共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里T-shirt的文化意涵;最后,根据学生的课后调研结果,与学生共同发现T-shirt在不同时代设计理念的变化,再引导、监督学生回归课本,探究其调查结果与文本内容的异同点。如此,学生在人际互动产生的学习动机驱使下,积极发挥自主性,获得对“真理”的初步认识;教师也在此过程中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合作者、监督者。

“洞喻”理论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重要隐喻,它倡导人从现象世界走向理念世界,摆脱蒙昧主义,从而实现永恒的价值追求——至善。就其中的教师角色隐喻而言,已基本论及当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基于此视角,在结合当下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不仅为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各个角色和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再定位提供了可能,而且促进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出发,结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对自我作出准确的角色定位,并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调动学生对英语阅读和表达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呈现高效课堂的目的。另外,对学生而言,在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监督之下,渐渐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基于阅读材料核心词汇和中心主题发表观点、想法,构建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导图,更有效地参与到有关阅读文章的思考的过程中去,更好地掌握英语阅读材料内容和重难点,拓展自身认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基于此,教师与学生相互写作,共同攻克教学难点,完成应达成的教学目标,实现社会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期待。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张竹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监督者引导者合作
关于舞台监督的管理艺术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重视高中历史学科才能提升教学效率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农村初中班主任角色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官员更需要“不自觉地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