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为本,以读促写

2021-11-03盛超楠

教育界·A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朗读读写结合

盛超楠

【摘要】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时教师过多的问题和讲解会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把阅读作为根本,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以读为本;读写结合;朗读;写作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把阅读作为根本是许多语文教师秉承的教学理念。把语文课本作为最基本的立足点,通过不断朗读、体会的方式来授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体会、思考、总结、提升和无拘无束地表达自我的感受,这就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课堂上利用好文本,分析写法,把读与写紧密地联系起来,将课本内容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下面,我们以部编版五上教材第23课《鸟的天堂》为例,谈一谈阅读教法。《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绘了傍晚时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让读者赞叹。

一、感知文本,理清线索

以读为本,理清文章思路。课堂上,教师先带领学生自主通读整篇文章。第一遍读,学生主要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解决本课的生字词。在学生读完后,教师进行检查与反馈,并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读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激励学生从各个方面思考,对文本有个性化的认知,可以从多个层面分享自己的体悟。

比如对于“‘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有的学生抓住“的确”一词,读出了感慨的味道;有的学生理解第一个加引号的“鸟的天堂”不是真的鸟的天堂,而是指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没有加引号,是指鸟儿们的乐园——大榕树便是天堂。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再次默读一遍课文,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行文线索,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课堂上,同学们在读中跟着巴金先生走进了“鸟的天堂”,在读中感知到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二、美读文本,探究重点

以读为本,体悟美。叶圣陶说:“美文尤要美读。”尤其是类似《鸟的天堂》这样优美的散文,“读”其实就是语文课堂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的一个目标。

在教学“榕树”的特点时,教师引导学生闭上双眼听课文的名家录音,边听边想象,让学生听完后和大家分享感受。接下来,把课堂交给学生,用学生朗读替代教师讲解。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一遍又一遍地读,不停地读,边读边感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树之大、树之茂盛。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更是课文的重点,对文本起到了很好的修饰作用。课上,教师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感受藏在其中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真是一株大树”,从“真是”“大”体会樹之大;“那翠绿的颜色……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抓住“那么多”“一簇”“一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语感受枝繁叶茂,体会树之茂盛;抓住“卧”字,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交流感受并把感受通过朗读课文表达出来,在反复读中体会到大榕树年代久远,安详,安静,古老。“翠绿”“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等词语都是课上学生需要抓住的重点,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多种形式的读,能真正读出作者对榕树的赞美和喜爱。在学生实实在在地练读后,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谈谈自己的见解。

三、读后交流,畅谈感受

以读为本,畅谈感受。在学习鸟的数量多时,教师播放了群鸟纷飞的视频。在有了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后,在听到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后,学生思考巴金先生是怎样通过文字来展示这种百鸟出巢的生命之美的。学生用笔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再次反复朗读,在读中感受。在分享中,学生不仅体会到鸟的数量多,体型不一,颜色各异,姿态多样,而且体会到整个画面的美,感受巴金笔下的鸟向读者展现的生命力。在学生朗读中,教师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更美的意境中感知文本,从而理解得更透彻。

在课堂上,教师还补充了巴金先生《筑渝道上》中的内容:“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生命,无处不是生命。”教师配上音乐带着学生一起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原来,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就能使作者的眼睛舒畅了,呼吸畅快了,心灵舒展了。这活生生的自然景物,就是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所以巴金才会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美妙的文字。”

四、读写结合,升华提高

以读促写,读后提升。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鸟的天堂》一课有了深入的了解,课文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多种感官相结合、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也值得教师关注,并在课堂中借助文本带着学生体会。在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巴金的写作手法,再点拨学生的写作思路,将知识点落实在笔头。

教学片段:

师: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听到到处(都是鸟声),看到到处(都是鸟影)。看到(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听到(有的站在树枝上叫),看到(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看到的属于视觉,听到的属于听觉。作者就是这样把视觉和听觉交替起来,在描写角度上做到了视听结合。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么多的鸟当中,作者重点写了哪只鸟?

生:作者重点写了画眉鸟。

师:谁来读读相关句子。(生读。)

师:从“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鸟儿的欢乐、鸟儿的自由自在。

师:鸟儿在这里自由自在,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

师:同学们,这一段写鸟,既有对鸟声、鸟形、鸟色以及鸟的姿态的整体描绘,又能聚焦一只画眉鸟,我们把这样的描写方法叫作“点面结合”。

综观全文,《鸟的天堂》表现大榕树的美用了静态描写,在描写鸟的热闹时采用了动态描写。在动态描写中,作者在描写角度上又做到了视听结合、点面结合。这样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有用的。比如常州红梅公园的池塘里常常能看到群鱼争食的场面。课上教师播放群鱼争食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动笔写一写。

课上出示:试着写出群鱼争食的活跃。提示:1.可以尝试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可以尝试从视、听等不同角度描写。

学生习作1:

“扑通!”随着一声鱼食落水声,一圈圈涟漪荡开,一条条各种各样的大鱼立刻围拢在鱼食边,一圈圈扩散。只见大鱼都围着鱼食“战斗”,而小鱼只落个眼羡的份儿,跟在大鱼身后。“哗啦!”一条红黑相间的大鱼挤开众鱼,率先来到鱼食边。它的嘴刚碰到鱼食,就被一条墨黑的鱼占了上风。墨黑的鱼得意扬扬地张开嘴,正要一口吸下鱼食。说时迟那时快,一条奶白的鱼一下子把鱼食从墨黑的鱼嘴边夺走了。众鱼“呼”地一下又围过去,一场恶战开始了,它们从桥边打到河中,从河中打到河岸。最终,一条乳白的鱼获胜了,它一口吞下鱼食。其他鱼只好悻悻地离开,河面又恢复了平静。

学生习作2:

这些鱼很快围成了一个圈,外围的鱼拼命地向前挤,渴望力排众“鱼”,靠近食物。内圈的鱼也努力着,不断摆尾巴,大部分都碰到了鱼食,却没有能将其一口吞下的。鱼食被鱼儿们激烈的运动向前推,“鱼阵”也由圆形变成了长条形,一条酱红色的鱼眼看就要吃掉鱼食,没想到一条白底黑斑的鱼见势不妙,拼命向前冲,终于在它将被收入红鱼腹中的前一秒来了个“顺手牵羊”,一口把食物含进嘴里,漂亮地甩了个尾巴,炫耀般地潜入水中。酱红色的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愤愤地打了一下水面,窜入水中,不见了踪影。没了吃的,鱼群渐渐散开,水面又恢复了平静。

学生习作3:

几只体型庞大的鱼把鱼食围住,虎视眈眈地盯着鱼食,生怕被其他鱼偷走了。忽然,一条鱼趁其他大鱼不注意,冲到鱼食面前,猛地一扑,明明在嘴边的食物,被它甩出去老远。其他大鱼见鱼食飞走了,撒了欢似的向鱼食游去。

在认真观察后,学生在课上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将鱼争抢鱼食的画面还原了出来。水面有静有动,“涟漪荡开”“又恢复了平静”;鱼的活动更是让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张开嘴”“一口吸下鱼食”“拼命地向前挤”“甩了个尾巴”“炫耀般地潜入水中”,“张”“吸”“挤”“甩”“潜”等动词的使用使鱼的活动更有趣味。学生的写作由面到点,从写整个鱼群、鱼阵抢夺鱼食(“鱼阵也由圆形变成了长条形”)到聚焦到某一两只鱼争夺鱼食(“没想到一条白底黑斑的鱼见势不妙”“酱红色的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愤愤地打了一下水面”),真正做到了由面到點,点面结合,说明学有所得,观看视频时也是认真的。有意思的是,不同学生看同一视频,观察的角度不同,写作的角度与重点也不同。有的学生关注鱼群外围一圈和鱼食附近鱼活动的不同,有的学生关注鱼阵整个形态的变化,有的学生则重点关注几条鱼争抢鱼食的场面。在点评学生作文时,教师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可以鼓励学生多角度进行观察,这样能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多的琐碎问题和过度的讲解会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占用学生读书的时间,以致学生读不准字音,读不流利文本,品读不出文本的味道,赏析不出文章的内在情感,自然在写作时也写不出精彩的内容。由此,语文阅读课其实应是还给学生的“读书课”,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反复读,认真品,充分体会。这才是最有实效的教法。

【参考文献】

温儒敏,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五年级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朗读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 关注生成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