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孝道思想的发展过程

2021-11-03魏洪雨徐旭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鲁迅

魏洪雨 徐旭

摘要: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犀利的批判和艰难的抉择,其中,对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尤为关注。这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他既是封建地主家庭的一份子,又是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因此,他对孝道思想有着艰难的抉择过程,即被动接受与认同、妥协与批判、反思与抉择三个阶段。

关键词:鲁迅;孝道思想;妥协与批判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鲁迅既受封建教育的深刻影响,又接受西方现代教育;既是封建孝道思想的批判者,又是封建孝道思想的受害者。因此,他对孝道思想有着艰难的抉择过程,即被动接受与认同、妥协与批判、反思与抉择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鲁迅幼年到与朱安结婚前,第二阶段自鲁迅与朱安结婚到鲁迅与许广平同居前,第三阶段自鲁迅与许广平同居后。经过这三个阶段,鲁迅的孝道思想也走向成熟,至今依然是孝道思想文化的参考坐标。

一、接受与认同

(一)孝道文化浸润青少年时期的鲁迅

鲁迅1881年出生于封建家庭,祖父周介孚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等职。鲁迅的父亲也曾醉心科举,并发生影响家族命运的科场行贿案。鲁迅的母亲鲁瑞出身农民家庭,读过书。家庭环境对鲁迅有较大的影响。1887年,7岁的鲁迅便跟从远房叔祖周玉田学习《鉴略》,后来,鲁迅去看五倡会时,父亲便要求他背诵《鉴略》。1892年,鲁迅便入私塾三味书屋读书,当时科举制尚未取缔,考科举依然是广大读书人的主要出路。鲁迅也不例外,虽然他喜欢读《山海经》和一些野史,喜欢在百草园玩耍,但最终依然进了三味书屋。多年后,鲁迅回忆起那段往事还是不能理解:“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在百草园,鲁迅回忆三味书屋的生活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语出《尚书》中的《禹贡》)先生自己也念书。”可见,鲁迅的私塾生活跟多数封建私塾生活类似,不外乎“四书五经”等传统道德文章。鲁迅的家庭环境和接受的传统教育使他受传统的儒家孝道思想影响深刻。此时,他也非常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孝子,多年后他写道:“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他又说:“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可见,少年鲁迅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传统孝道思想。

(二)家道中落使鲁迅践行孝道

1893年,鲁迅12岁。这一年祖父周介孚因科场行贿案事发被逮捕入狱,父亲周伯宜长期患病,家道很快中落,小康之家瞬间变得穷困。家庭负担一下子落在了母亲鲁瑞和鲁迅身上。为了治好父亲的病,少年鲁迅就不得不与名医陈莲河等周旋,这也是后来鲁迅远赴日本学医的原因之一。由于名医高昂的诊费和药费,鲁迅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当铺当来的钱去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因去当铺和药店耽误,上课迟到,惹得寿镜吾先生很生气。鲁迅从此更加勤奋,再也没有迟到。1896年,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去世。这一年鲁迅16岁,家里已经一贫如洗。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鲁迅选择不用交学费的新式学堂读书,主动放弃了科举之路。他说“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1898 年 5 月,鲁迅进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后来又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在南京四年的学习生活,鲁迅已经不需要家庭供养,这也是他践行封建孝道的表现。也正是此时,鲁迅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为他之后批判和反思封建孝道埋下伏笔。

(三)远赴日本的鲁迅不忘孝道

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第二年3月,鲁迅由江南督练公所以南洋官费生资格派赴日本留学。他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踏上远赴日本的留学之路。虽然人在异国,但是他依然践行孝道。其中仙台学医最有代表性。1904年8月,鲁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关于学医的目的,鲁迅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可见,鲁迅对父亲的孝道已经深入到潜意识层面,这也是他作为家中长子目睹父亲去世的一种担当。另外,这一时期鲁迅对母亲也是极尽关心,还尽力照顾周作人在日本的生活。

二、妥协与批判

(一)接受新思想

从1898年到南京求学,鲁迅接受新式教育,维新观念和革命思想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留学日本期间,国外文化和社会环境不断刺激他的思想观念。1903年2月,鲁迅在日本剪掉辫子,并参加了反清革命运动。这一时期,鲁迅已经从封建孝子变成了新教育影响下的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加之传统孝道的封建性、扭曲性和落后性,鲁迅的孝道思想也开始激烈冲突。

(二)向传统孝道妥协

1906 年,鲁迅的母亲鲁瑞用加急电报召他回国,并安排他与朱安成亲。毋庸置疑,鲁迅对这桩婚姻是不情愿的,但是鲁迅依然接受了母亲鲁瑞的安排,这都说明他向传统孝道妥协。通过前文分析,鲁迅的心境很明了,自幼接受传统孝道文化,家道中落备受冷眼,父亲病故后家庭负担落在了鲁迅这个长子身上。在封建家庭中,长子往往有着独特的身份意义。面对母亲的苦劝和眼泪,面对家族长辈的开导,鲁迅选择向传统孝道妥协,接受母亲的安排,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习惯思维。鲁迅的这种表现,源于他奉行孝道,把自己作为牺牲奉献于封建孝道。但是,他又是新式教育熏陶的鲁迅,纵然向封建孝道妥协,内心却依旧充满矛盾和痛苦。所以,他很快又一次远赴日本,与妻子朱安仅仅维持名义上的夫妻,直到1936年10月,鲁迅逝世也没有改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何尝不是鲁迅对封建孝道的一种抗争?

(三)激烈的批判

传统的孝道导致了鲁迅和朱安婚姻的不幸,于他们两人而言都是悲剧。鲁迅深受封建孝道之害,对封建孝道发出最无情的揭露和最猛烈的抨击。新文化运动时期,封建孝道文化被视为封建道德观念中的糟粕,成为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旗手们激烈批判的对象,但是只有鲁迅对封建孝道的批判最为鲜活和生动。鲁迅的《狂人日记》对传统孝道吃人本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影响很大。鲁迅指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三、抉择与反思

(一)行为上的艰难抉择

1925 年,鲁迅与许广平相恋。这时候,鲁迅已经45岁,他与朱安结婚已有19年。人到中年,魯迅面临两难选择,他要么让朱安成为一个弃妇,令自己母亲为难;要么就不能给许广平一个名分,成为正式夫妻。最终,鲁迅做出了艰难抉择,1927年两人在上海同居,实际上也是他对传统孝道在行为上的否定。

(二)内心深处的深刻反思

中年鲁迅对中西孝道进行比较,他说“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对“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这种愚孝,鲁迅内心已经彻底否定。他对自己坚守过的孝道有着深刻的反思。他回忆父亲去世时的情景说:“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同时,鲁迅对自己在父亲去世时大嚷也进行了反思,他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三)孝道思想的真正成熟

实际上,中国封建孝道文化跟其他传统道德一样,有自己的时代和阶级局限,但也有合理性。鲁迅经历过早年的妥协,后来的激烈批判,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孝道观念:否定恩是孝道的根本,推崇爱是孝道的根本,批判“三纲五常”,反对父母子女之间的从属关系,倡导父母与子女相互尊重,相互关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孝道观念。他认为生育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他说:“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对中国封建孝道中的父母给予子女恩典的观点进行彻底否定。他又说:“例如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要放债。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倘如旧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种子。”最后鲁迅总结:“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如《五猖会》里有很多部分描写“我”对五猖会的期待和向往,以及终于有机会去观看时激动喜悦的心情,但这些只有孩子才会有的美好情感,最终被父亲要求自己背书而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即使后来按照父亲的要求背出来了,“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在鲁迅看来,父母对待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内心,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不应该限制儿童玩耍的天性。

这充分说明,鲁迅对封建孝道不仅有激烈的批判,而且对孝道思想的重新建构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孝道思想,这些思想仍然是当代主流孝道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事实上,鲁迅也践行了自己的孝道思想,按照自己的原则对待自己的孩子。鲁迅对自己唯一的孩子周海婴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爱。他对海婴的教育完全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尽量创造机会让海婴自由地成长。鲁迅的确用这样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可见他不仅在思想上形成了新式的孝道思想,而且也是践行新观念的好父亲。鲁迅认为父母子女之间的爱,都应本着尊重彼此心意为出发点,如若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爱为名进行道德绑架,那么,对彼此来说都是伤害。

参考文献:

[1]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2]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防窃
鲁迅《祝福》漫画版
孔乙己
回望鲁迅(二)
《鲁迅遗风录》
阿迅一族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鲁迅理发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