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2021-11-03刘燕
刘燕
现阶段教育行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学习在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上起着关键作用,尤其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好的朗读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技巧,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然而当下教育现状中,教师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意识还不够,忽视了朗读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缺乏系统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技巧,并且受到外界各因素影响,导致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无法有效提高,为此,教师更应该贯穿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整合教学手段,着重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促进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一、制定朗读计划,培养长期性朗读习惯
由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概念不够明确,没有提前制定好完善的科学的教学计划,导致朗读教学无法发挥出最佳教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朗读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应该紧紧围绕着教学大目标,结合学生当下语文学习情况,在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制定完备的朗读计划,严格、科学地控制朗读时间、朗读内容、朗读总结,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置合理的朗读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例如,在教学《敕勒歌》时,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们正确、流利地带着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思想情感,所以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影像展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引出敕勒川的美丽景色,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能用几句话描绘一下敕勒川的美景吗?”学生们纷纷回答,然后教师引出这首《敕勒歌》,“同学们,北朝有人用了简单的27个字来描述敕勒川的景色,大家来感受一下吧!”教师带着学生们朗读诗歌,再要求学生们按照每一句“开火车”读,看看哪位同学读的音最准、最流利、最有情感,以此来加深学生们对诗歌的印象,同时,学生们在朗读时,教师会规定好学生的朗读时间以及朗读节奏,并且提供学生们一个交流朗读总结的机会,让学生们在感悟中获得更多知识。
二、采用信息教学,增强沉浸式朗读体验
信息技术的精进改变了教育环境,在小学语文课堂朗读中,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教师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朗读氛围,多感官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中,体会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更快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引起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们在沉浸式朗读情境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秋天的雨》时,由于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更能触及学生的思想灵魂,感悟文章思想情感,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带领学生们通读文章,让学生们对文章大致熟悉一下,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然后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秋天景象的图片或者视频短片,制作为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秋天是什么”“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秋天有哪些特点”等等,接着教师播放一段轻缓悠扬的纯音乐,要求学生们跟随这首纯音乐,一段一段地朗读《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在配乐的烘托下,学生们快速进入朗读状态中,同时音乐也唤起了学生们内心的情感,感受文章中清凉而温柔的雨,在配乐中朗读扩大了学生的五感,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能够闻到秋雨中香甜的气息,促进学生领悟课文情感的同时,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三、优化教学环节,建立鼓励式评价系统
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而语文学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积累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不断打击学生的自信,朗读教学也是如此,为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中,更需要教师不断鼓励、不断支持学生们,及时给予学生们合理的肯定,激励学生们永不放弃、继续前进的精神,教师可以优化教学环节,建立起鼓励式、激励性的朗读评价系统,在学生们面对困难时帮助学生重拾信心,在学生们取得进步时给予学生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们不断练習朗读文章,熟悉文章主要脉络和中心观点,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全程关注学生们朗读情况,对出现错误的学生及时指正,然后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们在小组内部按照顺序依次朗读,同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并且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小组间比拼,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针对性评价,帮助学生们了解自身缺点,指导学生们进行改正,并通过言语鼓励或者奖励礼品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自信,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总的来说,合理科学地开展朗读教学活动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应该从学生视角来开展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目标,突破以往教学中朗读时间不足、朗读内容单一、朗读评价缺乏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活动,整合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们在朗读中学会掌握语速、语气、节奏,提高学生朗读技巧,激发学生朗读热情,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