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生活作文的真意

2021-11-03吴春玲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7期

吴春玲

摘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之本,作文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只要我们的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素材,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习得言语,练就表达,一定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关键词:追问原因;探寻真意;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乐于表达

“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话。细细品味先生的话,不难明白,写作之源就是生活。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热爱和品味生活,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是语文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的问题。

一、追问:作文缺失缘于何处

(一)学生真实的体验少了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会发现一些怪异现象: “春天,荷花开了。”“冬天,蝉儿不停地叫着。”“十五的月亮像弯弯的小船。”虽然语法上没什么错误,但细读下觉得有些荒唐可笑,因为它违背了生活的真实。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的生活条件好了,电脑、电视、手机充斥着他们的课外生活,人与电子产品的接触多了,与人交流的时间少了,户外活动少了,真实的体验少了,孩子的生活不是丰富了,反而越来越单调,他们写起作文自然没东西可写,难免敷衍了事。

(二)学生语言积累少了

很多画面呈现:一群人在一起,一家人在一起,同学聚会也好,家庭团圆也罢,个个手捧手机、电脑,玩游戏、发微信、刷抖音,听不见面对面的言语交流,更没有潜心的会谈。习作时,总有一些学生无话可说,东拼西凑也完不成。表情达意的载体是语言文字,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语言文字,所以,语言文字是学好语文的基础,科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见,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语言积累少了,自然无从表达。

(三)作文假话、空话多了

许多学生写作文喜欢走捷径,背诵范文,说些假话、空话、套话,没有真情实感。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天下的景物都是一样美,所有的人、物、景都仿佛克隆一般,千人一面,千人同腔。在“唯高分”的今天,学校、家长最先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衡量一个班级好不好,看的是优等生有多少,差生有多少,看的是平均分、优分率、提高率……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敢花时间组织学生体验生活吗?敢让孩子慢慢地去实验、去等待吗?课堂里的知识毕竟有限,生活才是真实的大课堂。凡事留心,方可表达不一样的人生。“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没有亲眼见过,又怎能体会垂柳初发时如雾如烟的美景?没有切身体会,怎能体验抓小鱼的乐趣?更谈不上运用和积累了。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不一样,他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会精彩无限。让学生走进生活,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学生才能更好地应用语言文字,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尽情地表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除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即便没有条件行万里路,教师也可带孩子走出户外,走向大自然,尽量为孩子们创造条件,书写真实的生活。

二、运用:探寻写作的真意

“真意”是发自内心的感觉,是自然的意趣,是心无旁骛的表达。“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言语的习得,最终的目标是运用,是学生对言语的内化吸收。表达与交流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对社会的理解与看法,不断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当然,语言的运用是从理解到积累再到运用的发展过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了水中花、镜中月?这是需要我们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一)关注生活,学会观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果现在我们也这样待在家里、教室里闭门造车地进行“读写训练”,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心观察生活,自觉融入社会,才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感。唯有这样,写作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写出来的文字才会有“真实情感”。

我一直信奉“语文无处不在”的理念。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都涉及语言的应用。上学路上、逛游乐场、看电视、听新闻、与同学聊天、去劳动基地实践,只要留意,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益,关键在于多观察、勤思考。

(二)品味生活,丰实素材

1.丰富活动积素材

作文离不开什么?写作的源泉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生活。生活越充实,素材就会越精彩;生活丰富了,积累的素材自然更丰实。教师应抓住儿童天性活潑好动的特点,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春天游园,清明踏青祭扫,春末去劳动基地体验农活,介绍好的影片、收听广播、搭建图书超市等,不断丰盈学生的生活,丰实写作素材。

2.课内阅读多积累

要想提高习作水平,语言积累至关重要。小学阶段,学生记忆力最旺盛。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时,要善于启发诱导孩子将这些好词佳句、精美片段积累起来,使自己的语言库不断充实,同时让学生从中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习得表达方法。

3.课外阅读促提升

童话、漫画、中外名著、科普读物,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可以尽量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书目,有效开展亲子阅读、对比阅读、整本书阅读、图书流转等活动,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可以从课内迁移到课外。

4.注重摘抄广采蜜

很多学生专门准备有“采蜜本”,记录下优美的词语、赏心的佳句。教师要定期展示学生积累的成果,这是丰富学生词汇的最好帮手。

5.常写日记练写作

写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方式。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在日记中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提高。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今日记,明日记,日日记,才能成其渊博。

只有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待到用时,表情达意才能挥洒自如,如那老泉城,掀石为泉,掘地为井,汩汩滔滔,不可遏止。

(三)热爱生活,文心合一

1.热爱生活,书写真实的生活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学生练习写作,就是书写自己的生活,就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文心合一。可是,有时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不少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就言不由衷地说些假话、空话和套话,口是心非,长此以往,定不利于学生成长。作文如做人,教育学生从小说诚实的话、做真诚的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2.文品人品皆重要

初学写作,学生会有畏难的情绪。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的方法,哪怕学生写得不好,三言两语,也没关系。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各尽所能,或长或短,或曲或直,不做强求,只要多多练习,久而久之,必能成长,也会享受到习作的乐趣。为了鼓励学生写真实的日记、习作,有的老师采用了小组竞赛,每周评出优秀的日记、习作,当众讲评、表扬,并给小组加分,激发了学生写真实习作的兴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教师在讲评习作时,要让学生懂得文品和人品同等重要;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时常与他们讨论交流生活中美好的行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素材,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习得语言,用真善美来雕琢,练就表达,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理想境界也一定能达到。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2]窦桂梅.玫瑰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