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1-11-03吴镓渝
吴镓渝
摘要:“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乘法的基石。之前,学生已掌握连加和应用连加解决问题的知识。通过趣味性探索教学、目的性引导观察、个性化有效练习进行教学优化,可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寓学于乐的目的。
关键词:趣味性;目的性;个性化;优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计算能力是重中之重,也是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熟练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不仅能為后续学习与乘法相关的知识做铺垫,更会成为学生日后生活的数学支撑。因此,从学生学习的延续性以及终身发展方面出发,教师应重视乘法计算能力的教学,努力在教学上进行优化。
小学数学“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的优化,要基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阶段性特点。低年级的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教学中应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具有趣味性,结合生活实际,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并善于学习。此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领悟和理解乘法其实就是相同加数加法的特殊运算。
一、趣味性探索教学——创设情境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教学乘法时以要求学生背诵乘法口诀为主。此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对表内乘法深层知识探索的兴趣,导致学生只懂如此解题而不懂为何如此解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不能让学生成为“复读机”。“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虽然仍应以背诵、记忆为基础,但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操作活动、游戏教学等多种趣味方法进行,使学生从中感受算理和算法。例如,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小朋友们游玩游乐园的有趣情境,让学生数数游乐园各项游乐设施的游玩人数,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乘法用途的直观感受,从而培育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目的性引导观察——探索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疑惑不解的环节,教师应适当给予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你看,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小火车!这列小火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人呢?坐小飞机的一共有多少人呢?玩旋转木马的一共有多少人呢?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归纳,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在不同的事物中,观察并发现事物的共同特征;在相同的事物中,观察并寻找事物的不同特征”的学习能力。结合情境图中所给的信息,基于学生列出的所有算式,让他们通过对自己写出的算式进行观察、分析并分组讨论,得知:在所有加法算式中,有一种特殊的加法,它的加数全部一样,可以称之为“同数连加”,也可以说作“几个几”。这样,实现从符号表征到语言表征的有效转化,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此外,教师应适当给学生设置解题障碍,用障碍引导并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对较为优秀的学生提出较为困难且逻辑能力要求高的问题,对后进生则从基础知识点入手。这一做法可以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摒弃原有的固定思维,运用新颖跳脱的思维方式展开思考,从而根据题目得到多种解题思路,实现解题思路的多样化。例如,在学生知道算式特征是加数相同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若干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学生发现在给定时间不足、然而相同加数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无法快速得出结果。这时,需要教师进行提醒、引导,启发学生探究:你们能否用一种简单的算式来表示若干个相同加数连加呢?思想认识的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其冲破思想禁锢,感受用乘法更简便,从而主动获取并应用新知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并自主尝试写出乘法算式的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特殊的加法”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学生能够理解“特殊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加法和乘法不分家”的道理。教师通过游乐园等有趣生动的生活情景和多组算式练习,比较加法和乘法的关系,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列出加法算式,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的事物可以用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来表示的特点,为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积累一定的经验,同时通过概括表述相同加数加法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含义,进一步强化相同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关系。
三、个性化有效练习——升华提炼
详细高效且逻辑严密的课堂教学都是为课后练习和获取生活经验做铺垫的,怎样将知识结合生活加以运用,并内化为自身收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强化训练,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练习,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算式的意义。本节课中,强化训练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加数相同的特殊加法,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另一类是给定乘法算式,明确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并能用乘法算式开展结合生活实际的解说和描述。例如,2+2+2+2+2+2+2=14;3×5=15,表示3个5相加或5个3相加。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并针对性地发展培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丰富有趣的生活情境,融合生活和数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主动学习,寓学于乐。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将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可以使知识间相互联系,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张敏.新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研究[J]. 小学生(下旬刊),2021(01).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