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畅所欲言,快乐说写

2021-11-03陈婷朱淑芳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7期

陈婷 朱淑芳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口语交际与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关键词:说写结合;注重积累;科学设计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说写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建构,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艺术,使学生的语言和思想高度融合。但一直以来,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棘手、学生头痛的难题,可谓“谈说谈写色变”。为了突破难点,笔者尝试着从学生说与写的兴趣入手,注重积累,让他们敞开心扉,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写,使他们懂得——语文并不可怕,无非是说话的艺术。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无内容可说、无材料可写”这一学习语文的最大困境,我们教者就要注重营造学生说写情境,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根据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主题,有效设计情境,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之中,借以体验趣味语文、积累生活素材,做到敢说乐写。

一、唤醒兴趣,鼓励学生乐说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在国外,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赫尔巴特认为,人有多方面的兴趣,教育就应该以此为基础,教师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开始。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笔者想让学生在课上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可是,不少学生没有借到或购买到《三国演义》这本书,交流心得体会恐怕也是无从谈起。笔者本想改变教学计划,但转念一想,何不把这当成一次口语交际课来指导呢?口语交际不就是最鲜活的语言训练吗?所谓语文好,不就是会表达吗?于是,笔者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适时引导:“各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用平板,也可以用其他办法,全力以赴,两分钟内确保小组内阅读《三国演义》。”此时,教室里有轻微的动静,两分钟后,还是有两个组没有完成任务。笔者请学生上台来,他们嗫嚅着说:“我找别人借,他们不肯,学生平板网速太慢。”其他几个孩子也动动嘴,咕哝几句,意思是自己已经努力过了。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过程,随之进一步发问:“你努力过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想法。随后,老师总结:“所谓全力以赴,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用尽所有力气;第二,想尽所有办法;第三,利用所有资源。你们,全力以赴了吗?”孩子们不好意思地笑笑,承认自己并没有全力以赴。很多孩子,当然包括成人,常常会因为自己努力过就心安理得。笔者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努力并不仅仅是指你做过某事,而是指你做这件事时用心用力的程度,太容易滿足蜻蜓点水般做事,没有创新,未必快乐。同时,笔者指出:借东西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你找别人借书,别人并没有义务借给你。别人借书给你,一是因为别人心地善良,二是因为你人品不错,帮助别人在先”。于是,全班气氛活跃了,阅读课变成了口语交际课,每组都顺利地阅读了《三国演义》。

笔者接着引导:怎么才能顺利地向别人借到东西呢?“找别人借东西,要以情动人,说明自己的难处。谁来试试,借书还可以怎么说话?”一位同学滔滔不绝地说:“请你借一本书给我,你看我现在没有书,就像黑夜里行走的人一样孤独无助,而你的书,就是我的光明!你能让我分享你的光明吗?你能够借书给我,我感激不尽!”“你要不要再加上一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一说完,全班同学轰地笑了……笔者问:“你们为什么笑?”同学们纷纷说:“幽默!”“夸张!”“这种幽默的方式,我们在课文里面学过的哦。”“找别人借东西,还要让别人无后顾之忧。比如,承诺不弄坏东西,或者让别人觉得借东西给你值得。”笔者引导孩子们走一步、再走一步,走到语文与生活的水乳交融处,教育孩子要诚实,说到做到,说话漂亮不如做人诚实,比说话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仁厚的心。

于是,孩子们开始认真地读书。那是一种小孩子独有的喜悦,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天真无邪、蓬勃昂扬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口语交际的魅力就在此,这不就是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吗?由此看来,语文学科应教会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兴趣,灵活引导,积极参与,敞开心扉”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剂良方。

二、注重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是学习语文的源泉,是不竭的力量,只有满满的语言和经验的积累,才会有后来实实在在的收获。积累语言和经验是说话和习作的根基,没有“量”的积累,就难有“质”的提升。教学中,教师要从“源”上下功夫,只有不断充实、丰富学生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例如,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关注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到开学典礼、运动会,小到主题班会、同学的课堂发言……这些大量的生活积累,可以为描写事物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从文本中积累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有些家长只要求孩子读作文书,在读书要求方面明显存在功利性,笔者认为,这很不可取。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读名人传记,都是可行的,都可以从中学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与此同时,笔者还让学生准备一个摘记本,读书时摘抄好词好句,定期进行检查;开展朗诵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有趣的活动。有了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的语言得以不断丰富,作文兴趣也就更高了。

例如,五年级上册“习作3”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秋天树叶的作文。孩子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由于同为“数码一代”、每天宅家刷手机,他们对于大自然的认识与城里孩子无甚差别,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真是少之又少。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秋游活动(校园周边有各种各样的树叶,没有去更远的地方),让他们每人采一片自己最喜爱的树叶做标本,弄清它的名称,观察它的外形和颜色,通过查资料、询问有经验的老农等方式了解它们的一般习性。

指导课开始了。笔者兴致勃勃地说:“昨天,我们组织了秋游,一起观察了秋天的树叶。”教室里有小声的嘀咕。笔者停下来追问:“有什么疑问吗?”班上平时最大胆、最阳光的女孩噘着嘴说:“老师,那也叫秋游啊?”“怎么不叫秋游呢?我们走近了绿色,也就走近了大自然,只要你眼中有秋天就行了。”笔者接着问:“你们都观察了哪些树叶呀?”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举起手中的片片树叶,就像举起一面面小旗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喜爱的树葉呢?”刚才的气氛一下子消散得无影无踪,笔者一时手足无措。是哪里出了问题?笔者的脑子在飞速运转,哦,问得不够细致,学生不知从哪里表述。“同学们,昨天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还记得吗?”有同学大声地说:“弄清楚它叫什么名字,它的外形、颜色等方面都要搞清楚。”笔者随即给予他表扬,并顺势叫一位同学按这个顺序来介绍。“我喜爱的这片树叶叫枫叶。这片枫叶好像一个美丽的红五星,又像是一只张开的小手掌。”他大声地说着,但是没有任何肢体语言。可是,笔者仍在期待有同学说出更优美的语句。又是一片冷场,笔者有点始料未及,继续鼓励他:“还有吗?”同学们无奈地摇摇头。笔者并没有气馁,继续鼓励他:“刚才同学们说得很精练,运用的句子也比较形象,只是内容少了些,有谁要补充吗?”台下出奇地静,似乎找不出一个主动述说的人。“同学们,你们知道枫叶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笔者继续寻找突破口。有学生说:“叶柄和叶片。”“很好,你知道的真多!”笔者随即出示课件:“叶片和叶的边缘有什么特点?叶脉有什么作用?枫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你知道枫叶为什么越到深秋越红?”问题被一个个抛出来,孩子们目不转睛,同桌间也在低声地讨论着。前几个问题很快都被一一回答出来,有同学说:“老师,枫叶为什么变红我不知道,我问了爷爷,也问了爸爸,他们都不知道。”“哦,好的,很快你就知道了。”笔者随即问其他同学,有一位同学挺自信地说:“到了深秋,叶子的叶绿素不断减少,叶子的绿色褪去,而花青素却不断增加,红色增强,于是就变成鲜红可爱的树叶了。日光越强,植物产生的花青素就越多,温差越大,叶绿素降得越低,叶片的颜色变得越红。”笔者很诧异,也很高兴,好奇地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她有些不好意思,挠着头说:“我是在《十万个为什么》中读到的。”笔者立即夸赞了她,并鼓励更多的同学多看课外科普书籍。接下来,笔者拿着自己准备好的枫叶标本说:“刚才我们了解了枫叶的许多特点,谁再来按照顺序完整地介绍呢?”话一说完,台下举手的学生多了起来,一个接着一个地说着。

听着他们的发言,笔者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与认可。为了把“说”牵引到“写”上,笔者觉得还得进一步引导,打开他们曾经积累的“宝库”。于是,笔者继续追问:“同学们刚才介绍了自己喜爱的树叶,虽然特点方面都交代清楚了,顺序也没有多大问题,但总觉得少了一些真切的感受,你们认同吗?”大多数同学未置可否,仍是一脸茫然。“好的,就让同学重新介绍一遍,如果你能适当运用比喻和拟人就更好了。还有,你知道‘一叶知秋的含义吗?由一片树叶我们能不能想到满树的树叶,那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老师,我明白了。看着这片火红的枫叶,我想到了浓浓的、密密的枫叶林,远远望去,宛如一团团燃烧着的火焰……”我继续引导:“大自然的奥秘原来可以从一片树叶里窥探到,大自然将会有多少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啊!”写作指导课到此就接近尾声了,课堂上随处可见同学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正在铺开稿纸奋笔疾书呢!

在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给孩子提供了探究创新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一种品味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走出课堂,去了解丰富的课外生活,让孩子在提出一个问题后,通过调查了解,解决问题,亲身体验,这比老师一味地在课堂上说更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更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扎实有效的积累,学生写出的文章不但避免了以往的生搬硬套或千篇一律,而且具有真情实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总而言之,在笔者眼中,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养成想说乐写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情而说,乐于为文”,切不可让学生“为说而说、为文而文”。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对于说、写的兴趣与爱好,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只要学生享受到乐趣,把说、写当成“人生乐事”,何愁学生不会变成“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文” 的“文痴”?到那时,教者从容,学者轻松,和谐的人文课堂无处不充溢着智者的光辉,华彩的章句就会如涓涓的溪流,从学生的笔端、口中自然地流出。

参考文献:

[1]孙寅华.一堂作文课的尴尬[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文选版),2006(Z1).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