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考量

2021-11-03程呈

西部学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教育方针劳动教育新时代

程呈

摘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及其发展历程,劳动教育始终以不同的表达形式贯穿其中。然而在上世纪末,出现了把劳动教育当成体育、智育以及德育当中的要素,对单独将其提出的重要性并不认可的现象。新时代首次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劳动教育意涵已发生转变,表现为已从“劳动力”认知走向“劳动性”体验、从教育形式完善为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价值取向已从工具理性发展趋向价值理性、从以重复性劳动为主走向鼓励以创造性劳动为核心。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径是:(一)巩固全社会劳动教育价值共识,汇聚“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二)完善劳动教育的制度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重新置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以教育立法的方式来保障劳动教育其法律地位,将劳动教育建设纳入年度工作重点;(三)构建“大劳动观”教育共同体,高校将劳动价值观体现到所有学科中,渗透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育方针;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0-0097-03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依靠劳动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国人民依靠劳动取得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劳动的伟大价值,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指明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思想指引,为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体系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一、党的教育方针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历史考察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劳动教育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状况,调整和完善着党的教育方针。相应地,劳动教育也伴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曲折前进,并始终以不同的形式涵盖在党的教育方针之中。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育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0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1]17。195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报告》,这意味着生产技术教育,已然变成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跟德智体美共同纳入至《教育部颁发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的通知》中。1956年我国开始进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7251959年,中央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7年至1966年我国的劳动教育在理念层面上表现出“把劳动教育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把劳动教育作为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手段”“把劳动教育看作解决理论脱离实际问题的根本途径”[2]的特点。在“文革”时期,过度推高劳动教育所具有的政治价值与作用,而且将劳动同学习予以对立,将体力及脑力劳动予以对立,将工农群众同知识分子予以对立,导致劳动教育无法遵循常规的教学规律来开展。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劳动教育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1952。1986年,在中学德育研究与探讨会上,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彭佩云指明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强调“五育”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均衡进步的观点。然而在上世纪末,出现了把劳动教育当成体育、智育以及德育当中的要素,对单独将其提出的重要性并不认可的现象。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强调“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说法。在迈向21世纪以后,我国也迈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全新时期,教育方针相应也做出调整。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会议还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推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2001年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887进行了再次强调,这一决定随后也并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之内。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没有明显变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3],对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情怀抱有殷切期待,表示要以“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4]。使青少年明白劳动创造价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在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推动其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的良好养成,同时培育其积极创新、努力劳动以及刻苦学习的精神,为其终生幸福和进步打下牢固的基础。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劳动教育列入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中,将长期以来的“德智体美”四育培养完善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完善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素内涵,彰显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这一论述高度认同新时代劳动教育塑造高尚品格,提升意志品质,构建完善人格的重大作用,引导广大青少年投身实践、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掌握技能,进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提供了重要指引。2020年3月,中央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总体部署,阐明了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和总体目标,健全了劳动教育课程管理,强化了劳动教育评价,强调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多样化。

猜你喜欢

教育方针劳动教育新时代
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必修课”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1——重温抗大教育方针的启示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一种特色的教学理念的提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