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共同体:工匠精神与技术变革的历史互动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2021-11-03魏会超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魏会超

摘 要 高质量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创新是培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能,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志,它离不开价值理念的支持和技术变革的实践。作为价值理念组成部分的工匠精神与技术变革在历史视域中既相伴而生,又相对独立,呈现出共演态势,两者的互动融合使创新的出现成为可能,創新共同体成为两者未来脉动的应有之义。工匠精神与技术变革的历史互动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具有诸多启示: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主体观;依托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技术观;个体辅导与团队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观;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培养学生文化观;加强工匠精神与技术变革融合,培养学生创新观。

关键词 工匠精神;技术变革;职业教育;历史互动;创新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2-0020-06

技术是一种以方法论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它使那些有能力的人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并且使他们意识到这种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凭借一种可靠的且可预测的方式达成的[1]。技术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技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技术的变革又产生了很多新技术,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斯科列莫夫斯基(H.Skolimowski)认为:“技术进步是理解技术的关键,不理解技术进步就无法弄清什么是技术。”[2]艾尔斯(Clarence Ayers)用“工具结合原理”来说明技术进步是已有的工具、材料等发明物结合在一起的结果[3]。这既概括了技术进步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过程,也阐释了技术进步是使用了创新的方式方法。拥有劳动本能的人承担了这种重新组合的职能,因为劳动本能以追求产量的最大化来满足人的需求,而技术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创新是技术变革的方法,如何创新则源于拥有劳动本能的人。

从人类学角度而言,人为了自己的目的,利用技术改变自然本性的过程称为“文化”,它通过有能力的人表现出如何更好地认识技术、改进技术及使用技术,使技术发挥最大潜能,服务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从事技术活动的人多以工匠的身份出现,这些有能力的人在这一过程中秉持的价值信念推动着新技术目标与旧技术系统之间矛盾的解决,促成了创新方法的出现,成为实现技术变革的重要推力,“工匠精神”在这种价值信念中孕育成型。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使工匠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使得各种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创新不断出现和发展,促使人类在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进步。当我们看到新技术,也即技术变革带来的种种好处时,不应忽视其对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人们既有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强烈冲击和潜在影响,而这些最终都会影响人对于技术变革的思考,进而影响技术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甚至于创新能否出现。因此,当下对工匠精神与技术变革关系的再认识,既是对创新产生逻辑的重新梳理,也是对职业教育推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回应。

一、技术变革与工匠精神的内在逻辑

(一)技术变革与工匠精神的相伴而生

从技术史来看,技术诞生于人类的劳动生产过程之中,没有不应用技术的生产活动,也没有不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技术,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伴始终,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双向性、同一性。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认为,“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使得“人—技术”的存在方式以及技术是人之本质构成的基本要素得到了人们的关注[4],技术变革自然会影响到人及其主导的劳动生产过程。18世纪以来,关于发明的理论或经验的文献资料越来越多,技术理论的发展在丰富人类文化的同时,也奠定了技术革新的基础。

工匠精神的生成主体——“工匠”,首先是作为“人”存在的。从生成要素来看,工匠精神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升华而来的。实践是技术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生产过程充斥着技术的身影,从人类早期历史来看,技术变革的源动力是人的生存需求,进而演变成对利益的追求。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这种源动力在人的精神层面则是一种理念的存在,即如何更好地使用技术、改进技术以满足生存需求、利益需求,由此酝酿出工匠精神的基石。严格来讲,一开始的这种价值理念并不能称为“工匠精神”,但不能否认的是,作为已经泛化的概念,“工匠”已经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工匠,而是泛指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由此可见,技术变革对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力。

(二)工匠精神与技术变革的相对独立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作为制造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属于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的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方面并非完全同步,存在着不平衡性或者一方滞后的现象。尤其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每一项技术变革不仅意味着人类文化的丰富,而且还会渗透于其他文化要素中,或与其他要素结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以至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而这种转化过程也揭示了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工匠精神对技术变革的认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突破性的技术变革对人的认知更具有冲击力,这一阶段人们对技术范式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以前的阶段,是相对独立的。其次,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它的发展以前人积累的思想财富为基础,继承并丰富前人的思想成果。在我国历史上,“技近乎道”蕴含了人们对工匠精神及人的生活本身最朴素的敬仰,“精益求精”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柱,这也成为我们提倡工匠精神的历史依据。第三,社会意识及其形式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技术变革是工匠精神生成的关键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从内容上与工匠精神的生成具有相互渗透的关联性。

(三)工匠精神与技术变革的共演之义

源于生物学的共演理论(Co-evolution Theory)在被引入到社会系统中后,认为能够成为共同演化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必须互为因果时,才称得上是“共同演化”。因此,双向因果是构成共演关系的前提[5]。作为与人类相伴而生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特质,由此决定着技术发展的自主和可控的双重特性,它的发展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规律性,同时也必须接受人的选择、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工匠精神与技术变革之间存在典型的双相关关系:作为物质的技术促进了工匠精神的产生,作为社会的技术则赋予了工匠精神不同的时代内涵;不同社会群体的卷入,为技术开发中的创新和技术进化方向的变化提供了出路[6],而正是具备了工匠精神的群体对有效技术进行选择或改进,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产生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进而带动新价值体系和理念的形成,才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