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课堂中落实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1-11-03张欢
摘 要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积极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学生劳动综合素养。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格方面作出努力:剖析时政热点,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寻找教材结点,培养学生劳动热情;架构活动支点,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凸显创新亮点,提升学生劳动品质。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8-0059-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3月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育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为学科教学渗透劳动育人指明了方向。
一、剖析时政热点,强化学生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劳动认识和劳动自觉。当前,人们对劳动教育存在偏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轻视体力劳动,认为体力劳动不如脑力劳动高尚。因此,劳动育人首先要强化劳动意识。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改变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随意践踏劳动成果等令人担忧的现状,才能为劳动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宣讲所谓的劳动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发展以及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为此,教师要关注时政热点,挖掘时政热点中的劳动育人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深度剖析时政热点,找准学生厌恶劳动的深层原因,才能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小人物大新闻”环节。新闻里有在高寒缺氧的边防驻点守卫的战士,他们远离家乡日夜保卫祖国;有在车站、景区执勤的武警官兵、保安人员,他们履行职责用心守护百姓平安;有在手术台上与“死神”斗争的医护人员,他们珍视生命、忘我工作……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性质,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劳动性质不同,岗位职责不同。学生通过对比自己的生活与新闻人物,逐渐明白正是这些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守护岁月静好,用自己的任劳任怨换得万家幸福,这会让学生学会平等对待每一位劳动者,增强劳动意识,认识劳动的价值。
二、寻找教材结点,培养劳动热情
勞动热情不仅意味着对劳动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赋有浓烈的感情,更在于对劳动有行动的自觉。通过教师的引导,不少学生明白了劳动的意义,也会对自己在劳动场合拖拖拉拉、敷衍了事的行为进行反思。可见学生的劳动意识被唤醒后,尤其对劳动价值和定义有了深刻理解之后,就会激发劳动热情,之后,教师要引导其付诸行动。因此,劳动育人不仅要培养学生劳动热情,更应引导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日常劳动中,促进全面健康地发展。
教师要重视教材处理与劳动价值引领,重视教材知识与劳动教育的重组和融合,找准学生消极劳动的原因,点燃学生内心的劳动热情。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七课第一节“家的意味”中有关于“孝”文化的话题。通过对如何尽孝的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孝亲敬长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承担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课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经常在班级群中反馈自己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爱做家务劳动的习惯。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深挖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内容,不失时机加以引导,才能使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
三、架构活动支点,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拓宽社会实践的教学途径,发挥学科德育的特殊功能已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应然要求。为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生活,架构活动支点,直面学生实践劳动的“弱点”,才能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生活即教育,教师可以抓住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设计具有节日特色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体会劳动的快乐。例如,教师可以围绕中秋节设计教育实践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家人一起制作月饼共庆中秋佳节,品尝劳动的成果,实现“家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为无法回家团聚的远方亲人制作一张贺卡,送上深情的祝福,实现“人圆”。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家乡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祖国的伟大,实现“国圆”。此外,教师也可以将劳动纳入学科考评,这种方式既激励学生勤于劳动又可为他人树立劳动标杆。例如,教师开设“劳动银行”,鼓励学生劳动打卡赚积分,每月评选“劳动先进个人”或“杰出劳动人物”;或者发放假期实践记录本,要求学生将自己劳动的优美身姿和劳动感悟记录在册,要求他们每学期期末进行展示。教师还可以融合多方资源,带领学生开拓第二课堂。例如,通过本地区优质企业、果蔬种植园、福利院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慰问老人、志愿服务等。
四、凸显创新亮点,提升劳动品质
纵观历史,许多优秀劳动者身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攻坚克难的开拓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值得学生尊敬与学习。注目今朝,全球工业革命4.0的热浪奔涌而至,创造性劳动呼之欲出,创新型人才应运而生,新时代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一代需要辛勤劳作,更需要睿智创新;需要诚实劳动,更需要革新图强。因此,教师要契合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着眼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凸显创新亮点,直击学生创造劳动的“难点”,提升学生劳动品质。
一方面在课堂内,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创造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如,教学“中华文化根”一课时,教师可创设“小小设计师”环节,首先展示中华服饰,让学生感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然后,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优化服饰并分享设计意图及蕴含的时代价值,学生在此过程中享受创作的喜悦,理解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创造力。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面向国际的中华服饰推广活动方案并说明设计思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还提高了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在课堂外,教师要开展丰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教师应通过积极开展校园科技节、开设人工智能技术系列讲座、开放模拟科学实验室等方式,让学生在科技体验中提升劳动技能,提高创新素养。
(张欢,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学校,江苏 南通 226100)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0/c64094-30284598.html,2018-09-10.
[2] 新华网.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http://china.chinadaily.com.cn/a/201903/19/WS5c9036afa31010568bdd03b1.html,2019-03-19.
实习编辑:刘 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