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021-11-03崔继来
摘 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增加社会生活史内容,可增强历史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整体性地认识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生活变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在思想观念变化与政治变革的不同步性、区域间的不均衡性和社会阶层间的差异性三个方面,历史教师必须合理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才能更好地达成中学社会生活史乃至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中社会生活史;社会生活变迁;多样性;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8-0038-04
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内容:社会生活变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增加社会生活史内容,可以增强历史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整体性地认识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更好地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观点。在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社会生活史内容集中编写在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地位更加突出,加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要求。不容忽视的是,社会生活变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因之提示教师在该模块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和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充满着延续与变迁、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互动,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问题”[1]。社会生活变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变化与政治变革的不同步性、区域间的不均衡性和社会阶层间的差异性三个方面,教师只有合理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才能更好地达成中学社会生活史乃至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
二、关于社会生活变迁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定数量的问卷调查可知,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已经注意到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①例如,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海南陵水分校李老师认为,社会生活变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无法满足社会思想文化变迁所需的物质基础;二是社会习俗的变迁呈现分层现象,这是思想认识的变化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造成的;三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程度受到地区发展程度的影响,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她会让学生去搜集相关史料或者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北京市博文学校袁老师也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心理和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很多中学生认为学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缺乏对社会性问题的思考,只是简单地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这导致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她以剪辫、废除缠足为例,将城市和农村做对比,从而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从思想开放的角度看,即使同为城市,对待剪辫、废除缠足的态度也是不相同的。她会用图片和练习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道题目是她的教学素材之一。
真题链接:(2014高考·江苏历史单科第6题)右侧漫画《发
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C)
A.盲目崇拜西洋风尚 [WB]B.刻意保存傳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W]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几位中学一线教师的回答体现出高中社会生活史教学乃至高中历史教学的进步,但一线教师对社会生活变迁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重视程度仍不容乐观。例如,江西省宜丰中学朱老师以近代社会生活为例谈到,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单一的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转变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平衡的,表现在地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同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影响到物质文化生活的不平衡,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迁的不平衡性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在高中知识学习中不用过多去阐述。“在高中知识学习中不用过多去阐述”是不少教师关于社会生活变迁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学的较普遍认知。当然,高中历史教学进度紧凑是客观因素,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共58课要在一学年学完,基本是一个课时讲一课,最多不会超过两个课时,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吴老师说。山东省淄博市第十一中学李老师也说在授课过程中展示收集的相关材料的时间是有限的。
三、何以设计教学:以民国初年剪辫、废止缠足为例
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生活变迁较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生活变迁更为剧烈,因此,笔者以民国初年剪辫、废止缠足为例,讨论社会生活变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学问题。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民国初年剪辫、废止缠足这一教学内容被安排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建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迹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其实,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剪辫进程是不一样的,很多民众并没有意识到剪辫和民主革命存在什么关系。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应该先让学生知道“剪辫令”的具体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剪辫令”推行的具体进程,即社会生活变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教师设计教学可参考如下:
教师讲述:同学们,20世纪初的“辫子问题”和反清的民主政治联系在了一起,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党人首先剪掉辫子,表示自己献身革命的决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于1912年签发《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要求国民剪辫,我们来看这道命令。
材料呈现:满虏窃国,易于[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行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犯[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谕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此令。
——《孙中山全集(第2卷)》
教师设问:
(1)孙中山如何看待留辫子和剪辫子问题?(参考答案:留辫子是清朝强加给各族人民的压迫政策,剪辫子是反对清王朝统治的表现,民国已经成立,国民必须去辫。)
(2)阅读材料可知城乡之间的剪辫进程有何不同?(参考答案:大城市剪辫子的人多,但偏僻乡村还有很多没有剪辫子的人。)
教师讲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民国初年的剪辫子与民主革命息息相关,但各地剪辫子的进度却是不同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中便有总结说:“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而且,人们对剪辫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同学们通过预习,还知道哪些民国初年剪辫的具体情况呢?民国初年剪辫进度缓慢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下面三则材料:
材料一:浙江人在闻得革命党剪辫的消息后,“有些人主张先剪一半,有人主张四边剪去,只留中间一把,依旧打辫子,盤起来藏在帽子里;更有人主张等过了年看个好日子再剪,然而也有人爽爽快快变成和尚头的”。
[JY]——《辛亥年的光头教员与剪辫运动》
材料二:[陕西]宜川于民初以强迫剪辫酿大变,此在动机与意识上实与卫生无关,亦且谈不到政治思想,盖民众狃于二百余年之积习,不愿猝然髡秃而已……五、蓄辫与缠足之禁。(1)蓄辫:宜川清末鼎革,旅外学生归县宣传,自动剪辫者甚多。民国二年,知事王玉汝厉行剪辫,操之过急,曾引起民众误会,聚众围城,经乡绅马文蔚等十一人代表入城开会商讨善后办法,知事坐以图谋不轨,悉斩之,后经省署查免王职,事遂息。至民国十年以后,剪辫之风始成,今则男子辫发似已绝迹矣。
——民国《宜川县志》卷一八《卫生志》
材料三:就浙江剪辫活动沉寂的原因来看,清廷长达200余年的统治成功地将满人剃发留辫的习俗强加在汉人身上,经历数代同化,汉人已将留辫作为本民族固有的习俗传承而加以维护,因此从社会心态上来说仅仅通过一纸剪辫规定剪除这种习俗,其施行的难度可想而知。此外,浙江各地主政者的身份与该地区的革命传承也对剪辫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无论是政策还是手段都不能在短期内动摇数百年来满人强加于汉人身上的民俗同化的历史传承,因而浙江的剪辫活动最终被民意所左右,“剪辫令”不废而废。迟至1930年仍有许多民众拖着长长的辫子游走于浙江各地。
[JY]——《辛亥革命后的剪辫与留辫问题研究》
教师设问: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浙江人在听闻革命党剪辫的消息后的态度是怎样的?(参考答案:有剪辫剃光头的,但很多人没有完全剪除,持观望态度。)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宜川县因强迫剪辫引发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宜川县民保守数百年来的积习,不愿意剪辫或剃成光头,这与卫生无关,也没有意识到剪辫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
(3)从材料二可知,宜川县兴起剪辫之风是在什么时候?男子辫发基本绝迹是在什么时候?(参考答案:民国十年以后、民国二十三年。)
(4)阅读材料三,分析民国时期“剪辫令”推行困难的原因。(参考答案: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汉人已将留辫作为本民族固有的习俗传承而加以维护,“剪辫令”不能在短期内动摇这一传统。)
不只是剪辫子,废止缠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来看几条史料:
材料一: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缠足之俗,由来殆不可考。起于一二好尚之偏,终致滔滔莫易之烈,恶习流传,历千百岁,害家凶国,莫此为甚。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囊者仁人志士尝有天足会之设,开通者已见解除,固陋者犹执成见。当此除旧布新之际,此等恶俗,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国本。为此令仰该部(内务部)通饬各省一体劝禁。其有故违禁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切切此令。
——《孙中山全集(第2卷)》
材料二:民国十九年浙江《遂安县志》中有一条修志者的采访资料,辛亥革命后,该县“城镇亦渐踵行放足之风,近始渐盛,城市幼女多天足,惟乡僻仍多缠足者”。
——民国《遂安县志》卷一《方舆志·风俗》
材料三:山东省淄博市北博山村妇女缠足时间统计表
——《行将消失的足迹》
材料四:民国三十三年《宜川县志》记载,“宜川风气晚开,妇女缠足之禁,乡村极难推行。民国十年以前,虽经政府三令五申,而放足者仅为县城及乡镇士绅之幼女,其余仍在裹缠。十二年组织县天足会,实行劝导罚办,每查获一缠足妇女,按其年龄科以二元至五元之罚金,一时放者颇众,相效成风。至二十年以后,渐成自然风气,今则二十岁以内之妇女,大抵皆天足矣”。
——民国《宜川县志》卷一八《卫生志》
教师设问:
(1)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化较为发达的浙江遂安县的城市、乡村废止缠足进程有何不同?(参考答案:城市的幼女多数已经放足,但偏僻的乡村仍然缠足。)
(2)阅读材料三,四位访谈对象缠足的时间是哪一年?以其中一位访谈对象为例回答即可。(参考答案:黄长梅的缠足时间是1946年……)
(3)阅读材料四,陕西宜川县废止缠足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参考答案:县天足会按年龄对缠足妇女处以罚金。)
教师总结:
民国时期剪辫、废止缠足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但剪辫、废止缠足绝非一件一蹴而就的易事,体现出思想观念变化与政治变革的不同步性、区域间的不均衡性和社会阶层间的差异性。剪辫、废止缠足的进程与中华民国成立、“剪辫令”和“废止缠足令”等政治运动并不同步,不少人并未意识到剪辫、废止缠足与民主政治、女性权力等相关。浙江地区1930年仍有许多民众拖着长长的辫子,山东省淄博市北博山村的妇女直到1946年还在缠足,距离孙中山颁布“剪辫令”“废止缠足令”已有十年甚至三十几年之久。总体而言,城市中剪辫、废止缠足推行难度要小于乡村地区,文化水平高的民众比文化水平低的民众更容易接受剪辫、废止缠足观念并积极践行。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生活变迁、社会历史发展的体验者,更是推动力量。最后,我们练习一道真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
真题链接:(2020高三上·浙江月考)《申报》(1912年2月3日)报道:有军士数十人手持并州快剪,见脑后有垂豚尾者辄行剪去,一时被剪愚民有抱头哭泣者,有反唇相讥者……有鄉民游某入城完粮,被差役拉住其发欲硬行剪去,乡民不从,两相争扭,致铁剪尖端戳入喉际,立即倒地……殒命。对此报道理解错误的是(B)
A.不同阶层政治和文化信仰的差异
B.剪辫子遭到当时大部分国人反对
C.革命的进步性与简单粗暴性并存
D.当时的思想观念呈现出新旧并存[HK]
教师讲解:这道题可以用排除法得出答案,题干的表述不能说明大部分国人反对剪辫子,故选B。当然,我们理解生活变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之后,A和D体现了这种复杂性与多样性。我们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但强行剪辫子惹出人命,说明辛亥革命过程中推行某些具体措施带有一定的简单粗暴性,由此还是可以得出B选项是错误的。
四、思考
社会生活变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近代称呼、服饰、城市化与人们的生活条件的变化等方面都有体现,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充满着延续与变迁、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互动,历史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历史教师未能很好地了解社会生活史的概念,不知道如何整合学术前沿成果与中学历史教材,不知道如何选取相关史料。[2][3]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恰恰需要历史教师很好地吸收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掌握一定的史料,以便更好地选取教学素材。
就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史教学而言,历史教师可选择的史料非常丰富,有地方志、报刊、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调查报告、图片、影像等。这其中,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一万种左右,在记载区域社会历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现存的民国方志有1571种,1949年后新修的方志数量更多,报纸是传递社会信息的重要媒介,刊登的内容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折射出当时大众舆论的走向。民国时期社会调查范围涵盖全国大部分省份,采用较为先进的调查、统计方法,是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随着地方志、报刊影印及数据库的推广使用,以及《民国时期社会调查资料汇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等的出版,历史教师获取资料的难度不断减小。因篇幅有限,中国古代史、世界史的史料门类不再展开介绍。中学一线历史教师要树立时时学习的观念,做一个有心人,通过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四大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等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教学素材、从生活中发现教学素材,而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崔继来,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8.
[2] 罗苗.髙中历史课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史专题教学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1.
[3] 闫茹茹.高中社会生活史教学中的史料选取问题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16-18.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