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中乾坤:从酒桌文化看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021-11-03吴蔚
吴蔚
自从酒被发明出来,酒文化就一直盛行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酒文化还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酒桌文化。但是,不同于一直被中国人喜爱推崇的“酒文化”,它的衍生品“酒桌文化”近年来备受争议。一方面,现在酒桌文化沿袭了部分传统酒文化的精华,兼具社交和娱乐的功能,是诸多企业和公关营销的首选;另一方面,酒桌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已经被异化成带有一定霸凌气息的游戏。在因此引发多起恶性事件后,“酒桌文化”更是被打上了“恶臭糟粕”的标签。
那么,酒桌文化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异化成为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又是怎么反噬企业的?
酒桌文化是怎么变成企业文化的
酒桌文化是以酒文化为中心衍生出来的独特文化。有人说:“酒是一切沟通的桥梁”。正因为如此,我们喜欢在酒桌上谈事情。职场需要社交,社交就很难离开酒桌,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一是“酒桌”上的界限模糊。“酒”是用来拉近距离的,“桌”是用来谈事儿的!当“酒”和“桌”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较为轻松的谈判环境,让很多事情就有了商榷的余地。
二是“酒桌”上的精准资源。比起“广撒网式”的人脉捕捞,酒桌上的资源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酒桌上的每个人,对彼此所拥有的资源都有大致的了解,所以酒桌一直是拓展人脉、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
三是“酒桌”上的高效公关。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无可避免地进入了快节奏的状态。在这样快节奏的状态下,大家的精力都非常有限。酒桌公关更为高效。
就这样,酒桌以其独特的社交功能,成了诸多企业公关和营销时首选的最佳手段和场合,饮酒也成了商务活动和社交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把“酒桌文化”融进了自家的企业文化。
无往不利的酒桌公关是怎么被人厌弃的?
但据《中国新闻周刊》的问卷调查显示,在69.3万人受访者中,就有58.3万人表示“极其反感并不能接受酒桌文化”,而10.1万人则表示“虽然不能接受,但现实中难以拒绝”,持支持态度的寥寥无几。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巨大的反差呢?
这是因为起初的“酒桌公关”已经被异化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受到异化后的酒桌文化的侵扰。笔者的一位朋友介绍了亲身经历:“项目结束后聚餐,部门经理带着我们挨桌敬酒,喝一杯说一句:我们部门没有不能喝酒的。我本身并不会喝酒,每次项目结束都得被灌酒。”
今年6月初,五粮液旗下公司出了“销售员酒局饮酒身亡”的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8月初,阿里又爆发了“女员工被强制陪酒后被商家猥亵”事件。
那么,面对酒桌文化,我们能不能拒绝呢?答案是“可以,但很难”!朋友告诉笔者,她因为拒酒,被扣了一个月奖金。无独有偶,2020年8月,一条“厦门国际银行新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辱骂”的新闻,在网络上疯传。“一杯酒,换一顿耳光和连番辱骂。”这杯酒的背后,还有一个“酒桌潜规则”,那就是:劝酒是领导对下属的“忠诚度测试”。对此,笔者的朋友解释:“部门经理认为他有绝对权威,我们不喝酒就是不忠诚。”
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巨富石崇,就经常在酒桌上恶意劝酒。而且,他的手段更为极端:在他举行的酒宴上,他经常会准备好两类人,一类是陪酒的侍女,一类是杀人的武者。当客人不听劝喝下他敬的酒时,他就会杀掉给客人陪酒的侍女。
和“打人劝酒”的领导的一样,在“杀人劝酒”的石崇看来,被敬酒的人不喝下他们敬的酒,就是不愿屈服在他们的权势、威压之下。所以,深感“权威被挑衅”的领导和石崇,为了“驳回颜面”,就利用自己的权势对对方喊打喊杀。
从阿里公关失败看品牌形象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因酒桌文化恶性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掀开了“酒桌文化”的第二面的同时,“酒桌公关”也受到了质疑。
阿里拥有从上到下的公关体系,但这次没有扭转局面。公关不是万能的,品牌受损也会影响公关效果。 从马云的“996是福报”,到天猫总裁蒋凡的婚外情,再到最近的“强制女员工陪酒”事件,阿里品牌形象上受损了。
而在这个物质资源富足的社会,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许多相同产品间的差异,其实也并不大。在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如果仅靠产品的质量,是很难从诸多同质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因此,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能否打造出公众认可且信任的品牌形象,是决定企业发展能否成功的重要关键点。畢竟老话说得不错,“爱屋及乌”,对现在的消费者来说,当他们对一个品牌形象产生喜爱的时候,那么这个品牌旗下的产品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喜爱。
比如,鸿星尔克今年狂捐5000万物资支援河南,就成功树立了一个十分正能量的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大力购买鸿星尔克的产品,甚至还出现现象级的“野性消费”。
又比如,这两年爆红的“蜜雪冰城”,也以一个“土萌但真诚”的品牌形象,获得了大众的喜爱,让蜜雪冰城以超65亿的销售额在饮品界稳居前列。
因此,企业想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提升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度,就得注意自身品牌形象的经营。一旦品牌形象出现污点,消费者们就会“恨屋也及乌”,在这种负面的情感“共鸣”下,对整个企业都失去信赖,甚至反感。
重塑扭曲的价值观,落实企业文化
阿里品牌的受损,虽然因酒桌文化而起,但真正原因并不是酒桌文化本身,正如《中国式公关》这本书所说:“错的不是酒桌文化,而是酒桌文化所折射出来的企业价值观。”
从2001年到现在,阿里价值观的历经三次迭代,第一代是2001年提出的“独孤九剑”。第二代是2004年的“六脉神剑”,到了阿里成立20周年的2019年,就变成了“新六脉神剑”。从第一代到第三代,阿里总的价值观概括起来就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对于第一条,阿里向来做得不错。
2011年2月,阿里B2B公司的CEO卫哲和COO李旭辉引咎辞职,也正因为如此,阿里才能从零起步,在短短二十年间,就一跃成为当前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年营业收入超7000亿元人民币的互联网巨头。
但是,对于第二条做得却不尽人意。
2016年,阿里开除了四名程序员。而原因是这四名程序员在阿里内部开展的中秋抢月饼活动中,利用自己的职责之便,多抢了124盒月饼。但是,后来天猫总裁蒋凡出轨闹得全网皆知,阿里却只是对蒋凡进行降职处理。两相对比之下,普通员工和大股东之间的待遇差距高下立现,而阿里“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价值观则受到了强烈的质疑。正如《人民日报》所说:“价值观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因此,阿里现在需要的,是调整企业的价值观。
那么,企业要怎么做,才能重塑价值观呢?
首先,想要重塑企业价值观,就要落实企业文化、明白何为企业文化。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过:“企业文化不是纸面上怎么宣传,而是一群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做什么事。”所以,企业价值观应该是最直接的表达企业想要发展的方向、想要获得的成就,以及为了达到这样的成就,老板想让员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做。让员工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心动的方式,整个企业自然就有了凝聚力。
其次,想要重塑企业价值观,就要重塑企业家的价值观。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的决策层中处于中心地位,所以,企业的价值观取决于企业家的世界观。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家“唯钱是图”,那么这个企也会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的带领下走入绝境。
最后,要以制度辅佐价值观的重塑,在员工招聘阶段,要对员工品德方面进行背景调查;在职位晋升阶段,要对管理人员的价值观进行相应修正;在日常职业道德建设中,要对全体员工的价值观进行强化引导。
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永久杜绝酒桌文化“恶臭化”发展,并在企业扩张发展的时候,降低隐含的风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价值观的有效稳定。